cGtLUxYT 发表于 2023-2-24 20:10:37

那么多表现二战的电影,《钢琴家》凭啥得分这么高?

在看电影《钢琴家》之前,首先声明一下:这是一部看了会让人感觉到非常压抑的影片。



说它压抑,很大可能是和纪实类的内容和纳粹士兵暴力、泯灭人性的镜头表现感有关。不管已经过去了多少年,二战带来的黑色记忆还是会时不时的出现在书本上、镜头里或是画作中。



诸如《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这类经典的二战题材大片,每次重看都能再次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人性在善与恶中不断交织的复杂。电影《钢琴家》,再次汇集了二战的黑色记忆,用从黑白色调跳向彩色画面的方式,拉开了二战波兰华沙主战场的序幕。



镜头开始记录的时间,是1939年。地点,波兰的华沙。作为纳粹党反犹太的战争重灾区,这场泯灭人性的战争迫使原本在华沙电台演奏的钢琴家席皮尔曼一家放下安逸的生活一路挣扎。



“消灭犹太人”,是纳粹党暴行的核心之一。无数的华沙犹太人,不得不忍受着纳粹党的肆意打杀和恶意作弄。



随时都有可能对准自己的子弹,让深处那个环境的人们终日惊恐不已。钢琴家席皮尔曼意外的和家人走散了,家人被迫被送往犹太人大屠杀阵营的集中营。



而他,在此后的日子里,不能弹钢琴,不能随意的走在街道上,只能靠着地下反抗组织的好心帮助得以坚持到战争结束生存下来,他成了纳粹大屠杀的幸存者之一。表现纳粹的残忍和平民被压迫生活的艰难,以及钢琴家席皮尔曼的特别画面,有几个很重要的镜头:镜头一:纳粹在刚刚宣布犹太人必须在手臂上佩戴规则一致的袖章之后,两位走在路上的纳粹士兵对一位老者路人一番打骂,还不准许他行走人行道、只准走水沟的画面。



老人被打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他没有向纳粹士兵鞠躬。这个镜头出现在影片第十一分钟。摄像机运用了近景长镜头的方式,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就把纳粹党的自大、无礼和反犹的情绪释放了出来。作为观众,看到这个镜头画面,内心瞬间生出“纳粹党怎么可以这样子”的感觉。没有其他啰嗦的对白,表现纳粹党的这个反人性“人设”的镜头,处理的干净利落,一点也不拖泥带水。镜头二:两个纳粹党士兵将一个坐在轮椅上的老人从高楼直接往下扔,还有之后的纳粹士兵毫不眨眼的射杀平民的画面。



地面上老人死亡的地点周围满是鲜血,“妈妈”的惊声尖叫和平民的围观都融入暗夜的景色中。在影片29:30的时候出现了这个镜头,此处的摄影机表现的是席皮尔曼一家的视角。德国纳粹分子暴虐的一面就这么直入人心的让人产生毛骨悚然的感觉。这个镜头的表现感简单粗暴,透过镜头都觉得残忍。镜头三:平民因为过度饥饿而大口吃洒落在地面上的食物的画面。



出现这个镜头的时间,是影片的34:34秒处。一个衣衫褴褛的平民在抢夺无果的情况下,打翻了妇人手中的饭盒。带着汤汁的食物洒落一地,平民男毫无顾忌的用双手搓拢食物,好让已然散落的食物离自己最近。任凭妇人又生气又伤心的伸手打他也无济于事。就地吃流食的这个演员表演的非常专注,此处心疼这个演员一分钟……镜头之外的我们在看这个平民男的时候,或许会或多或少的觉得这个抢夺食物的平民男像是个乞丐一样。没有形象又没有礼貌。



但是联系一下他们所处的背景,瞬间就会对这个人物有新一层的理解。如果不是战争和迫害,以抢夺食物的平民男为代表的华沙民众,不至于人人饥荒的不讲道德。



此处强化的这个平民男,你可以将这个镜头的用意理解为:刻意放大民众挨饿的这个细节。更深的用意,是在揭露纳粹挑起的反犹战争的残暴之处。镜头四:希皮尔曼在朋友安置的一所公寓房间里隔空弹钢琴的画面。



身为钢琴家,在为生存而逃亡的时间里,更多的时间是在用弹钢琴的双手做苦力、做粗活。当一架蒙着灰尘的钢琴出现在自己的视野时,可以想象到曾经以弹奏钢琴为职业的希皮尔曼内心有多么的激动。在看到他掀开钢琴盖,做出要弹奏钢琴的动作时,看着屏幕的我其实在内心一直在不停的说:千万不要按下去,千万不要按下去……因为一旦按下琴键,琴声很有可能会惊动周围的邻居,甚至会引起不断在周围出现的德国纳粹士兵的注意。



出现在1:35:40这个时间点的镜头,让人看着都跟着为男主的安危担忧不已。在公寓的外面,是随时都有纳粹士兵进行枪杀民众的战场。



纳粹带来的死亡阴影无处不在。而镜头再次出现在1:36:20,出现的是钢琴家席皮尔曼的手部特写镜头。一双娴熟的弹奏着钢琴的手,在对应着相应琴键的位置隔空弹奏着。那些熟悉的琴音已然出现在希皮尔曼的头脑中。手指虽然不曾接触琴键,但是钢琴家满脸沉浸于乐音的表情,让影迷们依然能感受到他真的享受到了弹奏钢琴的乐趣。



相比于其他华沙犹太民众被送往集中营的悲剧,席皮尔曼算得上是幸运的那一个。在多个朋友提供的隐秘住所和食物的帮助下,席皮尔曼生存的希望不断的被延续着。



甚至在影片接近结尾的地方,这个能弹得一手好乐曲的钢琴家,用弹奏的钢琴曲和一位善良的德国纳粹军官产生了共鸣。



这个在关键的时刻,没有向席皮尔曼开枪,而是选择了隐藏他的行踪,并时不时给他送来食物的德国纳粹军官,挽救了席皮尔曼的生命。



所以,在纳粹大屠杀的黑色恐怖中生存下来的席皮尔曼才有了书写个人自传《钢琴师》,因此,本片才有机会拍摄成型。不过,在德国纳粹军官把自己的军大衣送给席皮尔曼的时候,我真的猜到了部分后面的情节:



穿着德军军大衣的钢琴师出现在德军撤退之后的民众面前,是肯定会被当成纳粹士兵的。当时还在推测着:席皮尔曼会不会中弹之类的……



这个镜头设计的让观众很容易猜到即将要表现的画面。镜头再一转,席皮尔曼又仪容整洁的坐在了波兰电台的钢琴旁弹奏钢琴。这里已经预示了战争的结束,波兰人和犹太人的生活回归了正轨。正好和开头席皮尔曼在波兰电台弹奏钢琴的画面形成完整的首尾呼应。



钢琴家手臂带着白色袖章坐在钢琴前的一张剧照,是这部电影最为经典的一张剧照。很多地方都引用过这张剧照。比如《认识电影》这本书的封面就是它。



因为《超脱》这部电影,认识了男主的扮演者艾德里安·布洛迪。又因为看了《认识电影》这本书,熟悉了封面这个眉眼低垂着的神情忧郁的钢琴师。一个人串联起来两部经典的电影和一本经典的书,这位演员的荧屏魅力太强。

更多往期好片推荐,可以关注一下我的公众号:彼岸花漠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那么多表现二战的电影,《钢琴家》凭啥得分这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