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kamxmk 发表于 2023-4-1 13:03:33

为什么评论家们“恨死”了拉赫?

拉赫玛尼诺夫,这位生于俄国、巡游于欧美的钢琴家、作曲家无疑是20世纪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之一。
关于他的名声、成就,无需赘述。《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旋律萦绕在无数古典音乐者心头,是让人无法忘怀的经典。


他也像一名巨人,霍洛维茨、里赫特、郎朗、王羽佳等后世演奏家们也曾站在他的肩膀之上,为自己的艺术生涯画上浓重的一笔。


然而,光芒总是和阴影并存。从拉赫玛尼诺夫作为钢琴家活跃的时代至今,关于他的批评与争议其实从来没有停止过。
<hr/>
01.他们都批评拉赫什么?
在他盛名响彻欧美的年代,疯狂的乐迷们对他推崇备至,演奏会的门票一票难求,其盛况堪比今天的流行歌星演唱会;
另一方面,评论界似乎从来就不喜欢这位浪漫主义巨人,针对他的批评未曾间断。
比如我们熟悉的钢琴家——傅雷之子傅聪就曾在访谈中说道:
“譬如说俄国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我就一点都不喜欢,他的音乐我听都不要听,看都不要看,不投契。我觉得他的音乐就像糖水,加很多的糖,甜腻,甜俗,受不了。”——傅聪《望七了》
另一位不喜欢拉赫的著名人物是科学家史蒂芬·霍金,他对拉赫的批评更加猛烈,他认为拉赫的音乐是“应该被扔到垃圾箱里”的东西。
从1918年开启职业演奏家生涯到1943年去世,拉赫在北美和欧洲以极高的密度进行演出,25年间开了1204场音乐会。
他是票房的保证,是当时钢琴演奏界的顶流,剧场老板和观众们有多爱他,评论界看他就有多不顺眼。
当时,美国评论界的资深评论家休内克就对拉赫非常不客气,他曾做过肖邦和李斯特的传记,是音乐圈举足轻重的人物。
而他当时评论拉赫时,所用的词是:“过时”。
除了过时外,1919年,拉赫在美国波士顿举办了自己的第二次独奏音乐会。立刻就有评论家评论道:“他的节目单选曲太新,他的演奏过于卖弄”。
拉赫甚至还一度成为了当时“段子手”们的素材,有两位俄罗斯的幽默家在看完拉赫演出后,如是评论道:
“那天晚上我们去听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会。我们看见在台上出现了一位高大、消瘦、略有驼背的男人,头发稀疏,神色忧郁。他在钢琴前坐下,展开他老式礼服的下摆,解开袖扣,然后转向观众。他的表情似乎在说:‘是的,我就是一个被放逐的俄国倒霉蛋,被迫为了你们的几个臭钱在你们面前演出,而作为所有这些屈辱的交换,我对你们只有唯一一个小小的要求:请你们保持安静。’于是,寂静笼罩了整个大厅,仿佛6000名观众都被一种不知名的音乐气体给熏昏了过去。”

02.面对批评,拉赫作何反应?
事实上,这位体面了一辈子的“流亡贵族”对此感到十分困扰。
悲观、细腻的他没有摆脱批评带给他的阴影,他将自己所受的批评全部归因于自己。
1922年,他在信中对自己的友人说。
“我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我知道我不可能再好起来了,因为长久以来我对自己的不满情绪让我丧失了沉着冷静的一面。这些年来,每当作曲时,我都感到异常痛苦。那些在我笔下创作出的曲子都不够完美,而现在,我还为我糟糕的弹奏感到生气。然而,在我内心深处,我始终还是坚信自己能在这两个领域中有所作为。我抱着这样的希望生活!”
在同时代的钢琴演奏家中,拉赫几乎是最认真的一个。和那些走场面糊弄事儿的演奏者不同,他的每次音乐会都经过精心准备,他希望自己的努力能获得评论界的认可。


然而,他越是努力,抨击就越是猛烈。批评拉赫似乎成了某种政治正确。1930年,在给朋友的信中,拉赫写下:
“我弹得很好,我对自己感到非常满意。在音乐会结束后,我也看到了写在观众脸上的赞许之词。……可是今天我看了报纸上的那些评论,本以为会是褒扬,却没想到充满了质疑。在我的演奏方式中,肯定会有一部分是让人无法理解的,更糟糕的是,其中的某些东西连我自己都还弄不清楚。但我还是认为自己是成功的,然而没有一位音乐家前来向我祝贺。”
批评家们的不屑与同行们的冷落,给拉赫的整个职业生涯蒙上一层阴影。批评家与听众们都在狂欢,掌声与骂声在两极中对这位俄罗斯音乐家极尽撕扯,共同铸成了他骨子里不可磨灭的忧郁。
现代钢琴家里昂·弗莱谢尔在童年时,曾经亲眼看过拉赫的独奏音乐会。在演出的间隙,里昂的母亲带他到舞台与幕布之间,与拉赫“近距离接触”。那时,拉赫看着眼前的孩子,认真问他:“你弹钢琴吗?”里昂点了点头。


里昂·弗莱谢尔
不过,从“钢琴巨人”口中说出的不是鼓励,也不是建议。他只是有些无奈地摇了摇头,叹气道:
“这真是一份糟糕的工作。”

03.为什么是拉赫?
为什么拉赫会遭受如此的抨击呢?
不同评论家的审美取向自然有影响,但这并不是让拉赫站在风暴中心的决定因素。
结合时代背景看,当时的评论界不喜欢拉赫其实是一种必然。


彼时,浪漫主义音乐已经打破古典主义音乐的桎梏将近100年,它曾经也代表着创新、突破。可随着时间的流逝,打破传统的东西,也逐渐成了传统的一部分。
时代在呼唤新的打破规矩的人,像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德彪西等等在听感上颠覆传统习惯的音乐家,才是那个时代评论家们的宠儿。
而从柴可夫斯基那里继承下的“斯拉夫”式抒情的拉赫,从他琴键中流淌出的甜蜜与伤感有多让听众们痴迷,就有多让评论家们反感。
在评论家的眼中,他守旧、抱残守缺、“卖弄技巧”,好听成了罪过,抒情成了媚俗。
而事实上,拉赫对整个西方音乐的贡献是巨大的。
在守旧的外表下,他的创新并非时代更加流行的形式创新。他看上去貌似遵循传统的浪漫主义,他的音乐却超越了流派,超越了形式,是真正的内容创新。西方主流音乐被拉赫所丰富,自拉赫起,西方主流音乐内核真正融入了俄罗斯音乐的美学特征。(Yusi在本周的课程中有详细讲到,订阅方式见文末)
回过头再看所有关于拉赫的批评,有多少是客观的?又有多少不过是一种和音乐无关的立场表态呢?


时光流逝,报纸上的批评与音乐会上的鲜花都成了尘土, 听众的欢呼与乐评家的指摘也都逐渐模糊。
只有音乐,只有自他指间与谱面上流淌下来的音乐穿越了时空,至今仍从人们心头划过。
1943年,拉赫去世,当时的音乐家们的悼念如雪片般飞来。其中,就不乏和拉赫有着巨大理念分歧的钢琴家们。他们曾站在拉赫的对立面,现在也不得不直面内心,肯定拉赫无与伦比的价值: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当我第一次听到拉赫玛尼诺夫弹奏时所产生的那种钦佩之感。他大气而又独特的风格,他的自然,他的全身心投入,所有他的一切都是无可取代、无与伦比的。”——钢琴家阿图尔·施纳贝尔
岁月,对于音乐爱好者来说,是敌人。那些遥远的大师声响离我们渐行渐远,我们永远也不可能亲眼目睹旧时代的风采;
但岁月也可以是朋友。有关风格的争论,有关技巧的分歧,有关理念、情感的对立,那些声音会被剥去。而音乐就在那里,任人聆听,时间越远,离本质越近。
所有热爱拉赫、热爱古典乐的人,都会明白上面这句话的意义吧。
这一周,Yusi的《20节课带你听懂古典乐》也更新到了拉赫玛尼诺夫的章节。这可能是你了解这位音乐大师最好的机会。
在课程中,Yusi会带你从拉赫最负盛名《c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入手,对比多位演奏家的不同版本,全方位解读拉赫。让你理解拉赫为什么好、好在哪儿?了解拉赫对西方音乐的贡献究竟何在以及他本人演奏的独到之处体现在哪里。
现在,加入课程的学习。让Yusi带你走近拉赫玛尼诺夫这位音乐巨人,开启音乐审美训练的新章节吧。

炼狱 发表于 2023-4-1 13:04:08

我永远的男神,拉赫[红心]

炼狱 发表于 2023-4-1 13:04:22

拉赫一点也不故弄玄虚,他的喜悦悲伤是那么直接浓重地表达出来,饱满热烈,又深情,充满了孤独感。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什么评论家们“恨死”了拉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