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雪风 发表于 2023-4-14 09:02:00

论“年少成名”:从一位前钢琴家说起

一直有个习惯:睡前听点音乐,听点从实体介质放出来的音乐,这样一来不用面对数码设备的屏幕,于是可以专心致志。昨晚,继续前晚听了A面一半的磁带,专辑名为《李云迪精选集》,由北京京文唱片于2003年发行。我也找出了另外一盘《李云迪·李斯特》,这盘2002年发行的还加个更有来头的:中国唱片广州公司出版,是李云迪第二张专辑。两张唱片还有个共同的母公司:上世纪国外做古典音乐赫赫有名的德意志留声机公司(德语:Deutsche Grammophon,简称DG),1998年被环球唱片有限公司(Universal Music Group,简称 UMG)收购。



向凡事古典音乐发烧友打听下“大禾花”的地位

至于他为什么会也能发专辑,想必稍微听说过他辉煌的人都心知肚明吧?
李云迪在如日中天时首推唱片,而我在他声名扫地后首买他的唱片“以此纪念”,还是那个年代的那种通行磁带,因为CD比磁带要贵上一倍不止。于是,那个年代出名也难得,而放在上世纪七八九十年代则有过之无不及,因为磁带(正版)是奢侈品。根据《大陆流行音乐百佳专辑》一书记载,1993年7月1日起,音带唱片的价格调整开始执行,原来零售价7.9元的音带调至9.8元,6.5元的调至8元,5.5的调至6元,5的调至6,引进版唱片的零售价格调至22.5,大陆版唱片调至17.8。再根据国家统计局下属的“国家数据”网站,哪怕过去十年左右、直至李云迪发行首张唱片的2002年,全国居民年人均收入4532,城镇的为7652;等于说一盘9.8元的磁带能抵大半天的工资了。记得那阵子本人还是小学生,一天的零花钱也就五毛一块,所以得攒一个礼拜才能买盒正版音带。当时新华书店是唯一提供正版音像制品的地方,上海音像的新索音乐磁带动辄20!我也能理解那个年代为何盗版猖獗,因为最多5元,有时10元3盘,甚至1元店里也能淘到盗版卡带,这放在今日注重版权的年代,简直成了天方夜谭,仿佛一切都绝对奇幻。那么1993年呢?如果当时年收入只有一两千而农村平均仅三位数,那磁带岂不是奢侈品无疑了?
要把奢侈品做成喜闻乐见、百姓愿意花钱的产品,谈何容易?因为唱片公司要赚钱,制作发行唱片得把脉市场风向、预判畅销度,而畅销度直接跟明星身附的大奖头衔挂钩。所以,那个年代出唱片,岂是小事一桩?且看当时的华语乐坛,堪称神仙打架!!
李的人生最高光时刻,始于2000年第14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该比赛水准和认可度之高也可从大赛规则看出:采用“绝对评判标准”,不是当年得分第一的就算冠军,而是评委一致认定的“肖邦”附体才算。这就是宁缺毋滥的“绝对标准”。所以,冠军宝座15年(比赛5年一次,所以连续2届之后)来虚位以待,直到千禧年才名号有主,而主人竟是当时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李云迪,在比赛期间才度过自己18岁生日。这个“最年轻”记录,又经历了2届后的2015年才被杨艺可(Tony Yike Yang)打破,可惜后者不是中国国籍。
他们的故事是否让你想到了这回冬奥赛场上的谷爱凌和苏翊鸣?是呀,都很了不起吧!一边祝愿美美的谷爱凌和帅帅的苏翊鸣前程似锦的同时,一边也可以审视跟他们有着同样经历的李云迪,为何到了今天的下场。
李的“社会性寿命”停在了2021年10月21日,获得冠军21周年际,因为后来网上再也没了他的任何消息轨迹。他馊了快半年,并也注定一直馊下去,所以我写他绝不是为了蹭热点,而背后折射的教训是永恒超越的。我也绝不是诅咒、继续落井下石,因为他黄不黄,不是我造成的。与我有关系的,只有从他身上可以看出的端倪和总结的教训,否则我也绝对会闻“李”色变、唯恐避之不及了。说实话,当时他出了问题后,我第一时间选择网上买他的音像制品,的确有些商业头脑作祟,欲想抓住最后的风口间隙,以防以后他的一切东西被禁后,时不再来,那么手头上关于他弹奏的钢琴音像制品就成了收藏。
还好,我也没那么势利和吃瓜。仔细品味后,还是决定好好稍微对他深入一番,看看命运的风水如何轮流运转。
钢琴世界上有一个问题:关于人性,你最想讲的一个故事是什么?一位用户讲一个央视纪录片《中华之剑》里的前缉毒警察后变成毒枭的真实故事,并附以结论:不要用一个人昨日的辉煌,去考验他今日的人性。(详见本同名公众号另一推文:一个遗失初心的故事)
正如莎翁所言:一切过往,皆为序章。(What's past is prologue.)一味用过去说话,一个人便会背负倚老卖老的骂名,困在过去难以自拔,但与此相对的是,时间催促着每个人前进,正如逆水行舟一样不进则退。而过去和未来不就是由无数个当下组成的嘛?正所谓过去是往昔的当下,而未来是当下的延续。所以,这就是活在当下、把握当下的真谛:每个刹那都从未来途经当下变成了过去;当下就是一切,一切也只能从当下着手开始,过好当下,过去才能成为亲切的怀念。当然,如果判人别物时,过去至多只能用作部分参考,因为人在内的世间万物永远处在变化之中,而唯一不变的就是时间在变这个事实。
于是,便能发现虽然说“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而历经泥沙俱下、岁月洗礼后,滤掉筛过的事物不外乎昙花一现,所谓流量,不过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替补游戏。细细观察不被青顶替的蓝,不难发现他们恒定正向积极的人生价值观,这是历经千锤百炼才能匹及的境界。
年少成名是多少年轻人孜孜以求的目标。但别忘了,人怕出名猪怕壮,当一言一行统统被聚光灯下尽收眼底、无限放大,所谓的人生自由就少了大半,自己好端端地就能滋生无数的是是非非、指指点点,被喷子、键盘侠、空心病、垃圾人不幸利用、寻衅滋事,或者豢养壮大成了脑残饭圈林立的帮派,撕怼、掐抽、干战,乌烟瘴气。当然这些不全是明星自己的责任,而李云迪注定要为自己负责到底。他的泪淋淋事例,恰好说明了年少成名由内而外的弊端。
老艺术家为何能经久不衰?因为他们有真正令人敬重的可贵:德艺双馨、德才兼备。德在艺和才的前面,说明了做事之前先做人,德高才能被望重。独有艺之人顶多只是匠工,而加了德之后便能晋升为工匠,后者比前者,不可取代性可谓是碾压级别,一个业务精湛,但只负责自身也只能自给自足,而另一个在此基础上行有余力、利他无私、启发有方、深孚众望,被他人时时刻刻心心念念。当然,这些老艺术家里不乏有年少成名的。这样的人纯属个案。但是,大器晚成之人,必能经得起时间的洗礼而屹立不倒,因为他们不能以年轻取胜,但用年轻换到了沉稳、坚持和高尚。所以,纵观太多名人的人生起落,年龄和成名后的如意人生互不为必要或充分条件。成名可晚,但懂事一定得早。如成名早却懂事晚,就给“年少成名”四个字埋下了祸根:当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稳定后,极易被利欲熏心、纸醉金迷,或者与少年时的风光无限对比,成年后的庸庸碌碌让他们倍感挫败,外加年少时一直被众星捧月让他们形成了养尊处优天之骄子的思维惯性和理所当然高人一等的畸形认知,当年的优势不是催人奋进、再接再厉的助推器,而是沉沦自我的完美托词,于是更加患得患失、宠辱若惊,更会有过山车式的人生体验,让他们相比于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更易催生极端认知或行为。
于是我知道了自己虽注定不能有李云迪的辉煌,但也努力不会有李云迪的落魄。我最怕的是德不配位、浪得虚名,盛名之下,其实难负。在不虞之誉下,有朝一日必然伴随求全之毁。即便攀上了珠穆朗玛峰,也还要有下山的功夫和体力。最悲惨的莫过于在地心引力作用下,从珠穆朗玛峰一夜间自由落体,堕入马里亚纳海沟。如是,那么攀登珠穆朗玛峰还有什么意义?是不是至少,底盘稳健,虽不能登珠峰,但绝不会继续下沉沟壑,这种人生虽然看似波澜不惊,但至少行稳才能致远。如否,那么成名百害而无一利、害人害己、负和博弈。


“这个20岁年轻人不容许自己停下来,并要向高难度挑战。”
如今看他《李斯特》专辑内页文案,真是讽刺。姑且认为这句话只对这张专辑有效,之后便被无情抛弃吧。他也有不错的家庭背景,外加大名鼎鼎的但昭义大师引领。钢琴黑白键分明,一个键都错不得,但错了也无妨,顶多丢掉一次大奖,屡败也可屡战;人生有些事情,一念之差就是天堂地狱,误入歧途便粉身碎骨、万劫不复。都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李的不归之路,或许从一开始就没好好懂得甚至实践后半句,而前半句只是后半句的表象而已。纵观这些年他的曝光和出镜的平台和节目,可见他早已荒废了业务。至此,当年的冠军头衔成了可以一劳永逸、“屡用不爽”、以此后半辈子招摇撞骗、银样镴枪头、涂脂抹粉的万金油法宝。
平时疏于练习,而面对正式演出场合总得提前准备、认真对待吧?他也只是浑水摸鱼、丢人现眼。(因为本人不太懂钢琴花式技巧要领,所以只能引用。)
如2009年中山音乐堂弹奏贝多芬《C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后来的评价不是“无论从乐句、呼吸还是手指的跑动、控制、准确度,无一合格”就是“大型车祸现场”。2013年北京工人体育馆演奏《野蜂飞舞》,又来了一波如“弹成这样还敢卖票简直是欺骗”、中央音乐学院终身教授周广仁的“他就拿贝多芬那一首我给他上过课的《悲怆》,他弹得我坐在下面都坐不住了”的讨伐。紧接着2015年,与悉尼交响乐团合作在首尔演出,自己在《肖邦第一协奏曲》的出错让演出中断,不仅职业道德全无,还反怪乐队和指挥,狗急跳墙,大脑情绪,没有致歉,直接回后台,取消后来的乐迷签售活动。
虽然痛心疾首,但可见,他的业务巅峰已在他真正摊上大事前就戛然而止了。
如果对某样事物或人,一个人爱之入骨、与灵魂合二为一,不该如此一番境况,取而代之的是无时无刻念兹再兹、三句话不离本行。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按理,在顶级国际赛事拔得头筹的人,大众很难认为他不行其所好,让钢琴成为了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幸的是,李云迪的过往的确反证了这一点,与其是“最失败的成功者”,不如名曰“最成功的失败者”,让人唏嘘不已。斩获冠军如登,忘本失足如崩。没有清晰的自我认知和顽固的人格心理建设,就是这次全线溃败、人设塌陷的导火索。如果李没有达到“好”甚至“乐”的境界,还在“知”的层面踟蹰,于是还在过被支配和安排的模糊人生,一个不留意就被外界的纷扰诱惑带偏了初心,人生发生了不该发生的变质,或者他的自由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伤风败俗之上,那么终有一天,世界会收拾他,让他的末日大驾光临。
于我,半天不碰英语,就面目可憎、浑身难受。有时,梦里都能出现英语的身影,甚至有几次能用它说梦话。所以,工作就成了享受人生、实现价值,因为与我息息相关。做一件事情,如不带着兴趣或没有兴趣,最终只会流于表面、疲于应付、后劲不足。因为兴趣才是好奇心、成就感、持续性的保鲜剂。而兴趣又来源于人最深处对自己的充分认识,让自己的人生真正实现自我主宰和自我实现,且用兴趣主宰,并让这种兴趣把自身和他人、社会、世界紧密相连、美美与共。
人这一生,敢问还有比做自己喜欢的到极致、并以此让他人还记得自己而更圆满的吗?
今日再听赏李云迪音乐,只是对该唱片发行那时的他的肯定而已。学习他,就学那时的他够了。这岂不是取其精华吗?或许是李云迪浑浑噩噩地不懂过去伴随辉煌的意义及责任,于是经营当下不善,让他没有了未来。当然,每个人都回不到过去,但当下的你可以不断审视并调整对过去的认知,立马用行动逐渐改变调整未来人生的命途。这,也是活在当下的意义。正如这时刻在耳畔响起的《钟》声一样,它一直昭示着我们每个人:活着,就得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 完 ~
~ 我是“金士比亚的悲喜剧”。欢迎有兴趣的你点赞关注收藏支持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论“年少成名”:从一位前钢琴家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