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熬夜刷完了《钢琴家》 ![]() 一刷 我相信我会二刷的 战争向来是残酷的, 当德军闪击波兰,人们的生活就此被打破, 波兰的50万犹太人被迫进入聚集地 这首先就抛出来一个历史的种族歧视问题 甚至比现在的白黑歧视更加令人愤慨 多少犹太人因此而丧命 不过是比其他民族更加会聪慧而已 这就是一种无理的偏见 因为这种偏见,导致与其无冤无仇的大量犹太人被残杀。 我还记得,一位坐着轮椅的老人,因为不能站里敬礼而被士兵给活生生扔下高楼;一位妈妈为了全家人的安全怕被德国人发现,只好捂着自己的孩子,直至孩子被闷死;杀人游戏天天在上演…… 之前看过《辛德勒的名单》,两部电影从不同的视角出发 这部电影从受害的犹太人本身出发,从犹太人的视角展现了犹太人所受的压迫以及残害。 而《辛德勒的名单》从辛德勒一个德国商人的角度反映了德军的暴行。 ![]() 这部电影很好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人性 从电影的精细程度上,我觉得可以秒杀大部分的同类民族电影。比如街上的尸体,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妇女被击杀,她的姿势是跪着的,头低下来到腿处,这一姿势在那一部分没有变过,同时也看到了被射杀的孩子,身体躺在地上,头偏向一侧,漏出白眼。我整体的感受是很真实的,就像自己和主角一样,经历了这一世纪大屠杀一般。 人性,在这个历史大背景下是黑暗的,因为战争本就是残酷与黑暗的,屠杀的性质也是黑暗的,这个民族的经历也是黑暗的 但同时也是有光的,从男主的自身经历来说,他的逃亡,大部分都是通过他的好友的帮忙来实现的。这个时候,德国人占领波兰,他们最大,和他们作对就是死,而在此时,犹太人作为众矢之的,显然收留男主要冒很大的风险,但是他们没有任何犹豫。 而且,在他躲到阁楼时遇到的那位德军军官,也证明了在恶人的群体里面也是有着高尚的人存在的,他们感受到了灵魂的共鸣,他们也不会同流合污,坚持着自己的人格。 看评论说男主很软弱,不会起来抗争,总是依靠别人过活,还不如死了算了。 我觉得这样评论他有点不妥当。 首先,男主是有血有肉的,他会流泪,他看到满目的废墟,遍地的尸体他心里也是悲伤的。当他被迫与亲人分别时,他想的是与家人们一起赴死。 ![]() 但是他知道,别人费了这么多力气想要把他救出来,如果他又回去了,那么他无疑是辜负了那些帮助过他的人。同时,他的家人也希望他活下去。 所以他不能死,所以他在一直努力地活下去。 他是个艺术家,他不是军人,他没有强健的体魄,他甚至连枪都可能拿不稳,这要他反抗,无异于送死。他的本职工作是钢琴家,一个创造音乐的人。 也许,那些想把他救出来的人,也想他用音乐来记录这个民族这段令人痛心的往事。 而且在那个时期,每个人都是如履薄冰,生怕一不小心就死了,更别说男主这个犹太人了,他除了依靠别人别无他法。 同时在这部电影中我看到了友情的纯粹。 患难见真情这句话真没错。 通过欣赏而结成朋友。 这种关系感觉经过这么多年,已经差不多消失了。 还有那个遇见德国军官的夜晚,男主弹的那首钢琴曲,震人心魄。感觉他把自身的感情全部倾泄了出来,酣畅淋漓。 ![]() 这也是我第一次听完一首钢琴曲,也是我第一次如此沉浸在如此的音乐中。 这 就是音乐的魅力吧。 |
|钢琴世界
( 陕ICP备16012637号-2 )
GMT+8, 2025-5-4 21:06 , Processed in 0.44501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钢琴世界 PIANOWORLD.CN
Copyright © 2015-2022,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