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官方微信

钢琴世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极速登录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手机号快速注册登录

钢琴世界 首页 钢琴培训 查看内容

电影《钢琴家》析读

2022-9-4 18:09| 发布者: pybbs| 查看: 219| 评论: 2

摘要: 答主并非专业的影评人, 写这篇析读纯粹热爱,因为觉得它很值得一看。没有技巧,全是感情! 目录前言影片概述电影分节点+情节叙述影片中深刻的画面人性光辉的一面主人公席皮尔曼肖邦钢琴曲在片中的作用导演、Adrien ...

答主并非专业的影评人, 写这篇析读纯粹热爱,因为觉得它很值得一看。没有技巧,全是感情!

目录

前言
影片概述
电影分节点+情节叙述
影片中深刻的画面
人性光辉的一面
主人公席皮尔曼
肖邦钢琴曲在片中的作用
导演、Adrien Brody与电影
艺术评价
为什么德国纳粹党对犹太民族赶尽杀绝?

前言

《钢琴家》这部电影是我近期观影作品中唯一一部沉下心来反复观看、并且想要去了解它背后的那段历史根源及台前幕后的故事的影片。它与《辛德勒的名单》是我认为唯二叙述二战中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迫害最好的影片。当然,不同于《辛德勒的名单》史诗级别的恢宏叙述场面在感官上给我们造成了不小的冲击,《钢琴家》以波兰犹太作曲家瓦列迪斯劳·席皮尔曼在二战中的艰难逃亡为主线再现那段历史,该电影改编自他的自传体小说《死亡的城市》(后改名为《钢琴家》)。

男主角阿德里安·布劳迪凭借瓦拉迪斯罗·席皮尔曼一角一举斩获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第28届法国凯撒奖最佳男主角奖。值得一提的是,时年29岁的阿德里安·布劳迪晋升为奥斯卡影史最年轻的影帝,这项纪录至今未破!




阿德里安·布劳迪

附上Adrien Brody奥斯卡获奖片段,法式热吻惊到了上一届女主角哈瑞·贝莉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tS4y1M7xR?share_source=copy_pc

影片概述

作为一名波兰犹太钢琴家,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阿德里安·布洛迪饰)在纳粹占领前还坚持在电台做现场演奏。随着纳粹党的步步紧逼,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折磨和各种羞辱。他和家人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不得不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在踏入集中营这条死亡之路时,itzak将他拽出人群,从此席皮尔曼开始了另一条逃亡之路…… 。靠着朋友们的帮助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影片最后的高潮,他遇到了一名德国军官威廉·霍森菲尔,在军官的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

电影分节点

影片可概括为五个叙事部分:

影片采用顺叙的叙述手法,以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到德国投降结束,电影随着时间的推移真实地记录了钢琴家席皮尔曼在二战中的悲惨生活。本片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逐步展开,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还原真实情景,节奏紧凑而自然。

01(1939-1940.10.31)德军入侵波兰首都华沙,对犹太人的暴行愈增。起初,没有人觉得会对他们赶尽杀绝,直到每况愈下,限制犹太人在家中的现金储蓄、佩戴醒目的犹太臂章、不允许进入公共场所,为了食物席皮尔曼一家不得不以低廉的价格卖掉钢琴……

02(1940.10.31-1942.8.16)从1940年10月31日犹太人被迁往华沙隔离区到1942年8月16日踏上死亡的列车的这段时间, 导演集中火力叙述在纳粹党暴烈控制下犹太人的悲惨生活。在35分钟的片段里,导演用了近8分钟叙述即将踏入前往死亡列车的画面,这是影片中少有的几个宏大场面之一。烟尘、黄沙,夕阳下昏黄的光线,喊叫声,哭泣声,到处充斥着枯萎,环境的渲染暗示了生命即将凋零。镜头跟随席皮尔曼的脚步推进,他目睹了这一切,在一旁静静地植入到自己的脑海中, 恐惧早已凝结在空气中。

03 开始逃亡之路

影片来到50分钟左右,我愿称之为全片之最,也是影片的转折点。在被运往列车的途中,Itzak Heller,这个曾经与席皮尔曼家有过摩擦的人,将他从人群中拽了出来,使得席皮尔曼获得了逃亡的机会。

席皮尔曼得到认识的人相助在德军统辖的工作区劳作,以待出逃。这一段又是男主角阿德里安·布劳迪的受难记录……

04 好友相助,开启三次逃亡之路

通过好友多萝塔和哥哥Jurek的帮助,席皮尔曼住在犹太区围墙附近的公寓中,不久好友接连被捕,瓦列又一次直面死亡……

在绝境中瓦列打开了吉勃克辛斯基给的纸条,找到了多萝塔的丈夫michael,通过他的帮助,瓦列在德国统区这个狮穴中度过了艰难的漫长岁月。1944年8月1日,华沙起义,波兰人攻进了德国区,枪炮穿透了瓦列居住的寓所,在枪林弹雨中瓦列失去居所,再一次逃亡……

席皮尔曼短暂躲在废弃的医院中,不久被德军烧毁。他拖着残躯来到了最后一片废墟中,蜗居在逼仄的阁楼中,一直为寻找食物而努力。 被敲打的罐头滚落到德国军官威廉·霍森菲尔脚边,此时影片达到了它最后的高潮。




不得不说Adrien Brody把饱受饥饿、磨难的状态演的太好了



此时的席皮尔曼还在为食物努力,他顽强的生存意志触动了我, 他从未想过放弃生命

这段太滑稽了,不是贬义,Adrien Brody把见到上校的惶恐、怀揣不安、弱小无助演的太动人了,此时他可能想着之前所受的磨难都白受了,配上这野人形象我不厚道的笑了,当然,因为事前知道他因上校的保护才得以逃生, 对他们的遇见投以喜悦之情,松了一口气。






这是二战影片中少有的刻画一位正面、高大、正直的德国军官形象,当然,他的行为配得上、甚至远超影片给他塑造的外表。

05上校保护,瓦列重获新生

上校被瓦列的弹奏打动,放过了他,此后两次为席皮尔曼送来食物并告知他俄军即将渡河,这些帮助了瓦列撑到解放后,重获新生。

影片中深刻的画面

01 描写德军对犹太民族的暴行、屠杀画面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竭力避免煽情的画面,在视听语言上尽量克制,但往往这种冷静的叙述更能引发观众共鸣。

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军的暴行也愈烈。不得不说这样由浅到深的递进很抓人心。




禁止犹太人走人行道

1940 年 10 月 31 日,犹太人被迫迁往华沙隔离区,城墙禁止翻越






被打断脊椎的小男孩



被丢下楼的残疾老人



枪决矮小、老弱的人

02 席皮尔曼与多萝塔

如果没有战争,我相信拥有共同音乐事业的二人即使不是恋人,也一定是挚友。多萝塔仰慕席皮尔曼的音乐才华已久,两人的第一次见面在炮轰中匆匆惜别。



在多萝塔哥哥的促成下,席皮尔曼第二次见到了多萝塔,二人的这段交谈是影片中难得的欢心场面,在战争悲剧的烘托下显得弥足珍贵。但并未能维持多久,咖啡馆禁止犹太人进入,公园、长椅也禁止犹太人使用,多萝塔为此抗议,然我们的男主角太有人格魅力了,以诙谐、满不在乎的语气说出了下图的话,重新俘获了多萝塔的笑容。










题外话,阿德里安·布劳迪太有魅力

二人此后多次见面都是为了帮助瓦列逃亡,这里不再繁絮,会在其他小节穿插提到。

03 刻画主角

不同于其他优秀影片中有大量经典台词对白,《The pianist》台词不多,甚至出奇的少,但阿德里安·布劳迪精彩的表演和影片中大量的环境渲染、镜头特写填补了这一空缺,有时无声胜有声。




家人被送往集中营,席皮尔曼走在街头废墟中,迷惘、恐慌,这是他第一次用泪水将压抑已久的情绪外泄



影片倒数第二个场面:席皮尔曼劫后余生,在听了同事对德国军官的叙述后他神情复杂,面向夕阳

影片少有的深刻台词,墙的另一面是犹太隔离区,绝对的死亡,但墙的外面也非绝对安全,依旧时刻面临死亡





人性光辉的一面

影片的转折点,Itzak Heller—这个曾经与席皮尔曼家有过摩擦的人,将他从人群中拽了出来,使得席皮尔曼获得了逃亡的机会。






他值得一个镜头

在德统区工作时被打时







多萝塔一家两次为席皮尔曼找到躲藏住所,慷慨相助。那个时期,支援犹太人的波兰人都被德军绞死,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多次出手相助。

第一次逃亡:




瓦列来到多萝塔家中,她为瓦列的境遇难过

第二次逃亡:住所即将暴露,顺着纸条再次找到多萝塔家中,已经结婚的多萝塔看到瓦列是震惊、慌乱,她没想到这个麻烦竟再次出现,但她依旧没有拒绝提供帮助……



送食物、请医生,已经是常规操作了



第三次逃亡:德国军官威廉·霍森菲尔相助,嗜血屠杀的德国军官听完一曲后放了瓦列。人性光辉的一面在这一刻被放大到极致。这是主人公的真实经历,但威廉·霍森菲尔却死于1952年俄国的战俘营,据悉,威廉不止救过瓦列一个犹太人。

主人公席皮尔曼

(1911年12月5日-2000年7月6日)

波兰钢琴家。瓦拉迪斯罗·席皮皮曼生于1911年,从小就显露出钢琴天赋,几年后被保送到柏林深造,1933年他的第一场个人演奏会在欧洲音乐界得到高度评价。回国后成为波兰最年轻的钢琴家之一。
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瓦拉迪斯罗·席皮尔曼(Władysław Szpilman)作为犹太人,他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他的父母、亲戚相继被送到集中营。他被迫开始逃亡的生活,在朋友的帮助下四处躲避,等待救援,死亡的阴影时刻相伴。直到一位热爱音乐的德国军官被他的钢琴曲打动,决定冒险保护年轻的音乐家。在他的庇护下,斯皮曼苦撑到二战结束。—百度百科

我们来看影片中的席皮尔曼,看完电影后我一直在想,主人公有何种魅力能让这么多人不顾自身安危在战火中帮助他呢?是的,他的确有这种魅力。二看影片我不难发现,导演功力了得,前期三分之一的时间里将那段战时惨状叙述出来,也将主人公席皮尔曼的人格魅力挥洒出来,一切都是为了接下来的故事做铺垫。

席皮尔曼战前一直在华沙广播站演奏,他是位出色的钢琴家,多萝塔对他说:"再也没人能像你那样演奏肖邦曲目"。他声名显赫,本就不是普通人。在广播站工作让他结识了很多朋友,他们钦佩、仰慕、折服于他的演奏。伟大的艺术家能触碰到人性光亮的一面,这些有力人士之后相继出手相救。






走在路上偶遇小粉丝,帮忙解决了工作证

他不仅是位出色的钢琴家,他的人格也同样让人钦佩。禁止进入咖啡馆,就站着与多萝塔交谈、反过来用幽默的话语安抚她。在巨大的困境面前他极少狂躁、发泄情绪,而是动用自己的一切人脉让家人过得舒适。


他不卑不亢,平等待人,谦和有礼,Itzak来劝服兄弟两加入犹太警察队伍缓解生活困境(我觉得也是因为瓦列的影响力),遭到瓦列弟弟讥讽,而瓦列只是婉拒。

重点是加下来的一幕,弟弟被捕,瓦列去求助Itzak,毫无艺术家的架子。Itzak先前在他家吃瘪,怎会欣然帮忙,然我们的的席皮尔曼太懂得把握人心了,两句夸词成功将弟弟救出。其实Itzak想要的是人格尊严,不是低看,在瓦列这里他得到了。这一场面也促成了之后他将瓦列从死亡边缘拽出来。





他三次逃难,受尽苦楚,但从未想过放弃生命,惊人的意志力、勇气使他多次绝处逢生。





琴声的巨大感染力触动了德国军官,也救了瓦列一命。



肖邦钢琴曲在片中的作用

席皮尔曼弹奏的曲目均为肖邦作品,这与影片主题高度契合!

肖邦是波兰、也是世界最伟大的音乐家,具有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人格,在其作品中,国家与民族始终是永不磨灭的主题。音乐里蕴含着他对命运的挑战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影片中,席皮尔曼更是把肖邦的作品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 这些作品不仅充分配合了电影的情感表达,更彰显出影片所表达的不屈生命力和民族气节。

《升C小调夜曲》

《升C小调夜曲》缓缓响起,画面切换到钢琴家席皮尔曼正在电台录音室演奏这首曲目,当他全身心地投入于演奏中,一阵巨响震动了整个建筑,处于音乐家的职业素养,他并未因此而慌乱仍然坚持演奏,直到录音师被炸毁……这首夜曲以平和、寂静、清欢的曲调使得音乐具有深邃的艺术表达力,配合黑白色的犹太人生活实景,一股忧伤袭来,旋律细腻蕴含着真挚的情感,这是大战爆发前的一刻宁静,紧接着就是巨响,这样强烈的对比瞬时让人躁动。

战争结束,瓦列安然在电台再次弹起这首小夜曲,曲中饱含重生后的喜悦、但更多的是让人缅怀、铭记那段苦难……

《降E大调辉煌圆舞曲》

主人公在一所躲避的房屋中看到了一架钢琴,顿时眼前一亮。但为了避免钢琴声音引起德军的警惕,这位可怜的钢琴家只能手悬在钢琴上,凭借想象弹奏这首《降E 大调辉煌的大波兰舞曲》。那双饱含压抑的手,内心对钢琴的渴望都通过这首曲子表达出来,它在危难时给与瓦列极大的精神鼓舞。




擦琴凳,钢琴家的仪式感



手悬在钢琴上,无法按下琴键

《降E大调辉煌的大波兰舞曲》在影片的结尾中再次响起。在辉煌的音乐演奏厅中,钢琴家再一次弹起了这首梦寐以求的旋律。在主人公经历了痛苦的磨炼和死亡阴影后,这首曲子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在这段长达七分钟的演奏中,轻快、热烈、激昂的旋律感染了我,希望、劫后余生的喜悦、反战、对战胜苦难的人们的歌颂、祈愿和平,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包含在这首曲子中,这也是影片所要表达的深刻主题!是对肖邦等爱国主义者的致敬,也是对瓦拉迪斯罗·席皮尔曼的致敬!这首曲子升华了影片的高度,也与片名pianist再次呼应。




曲终,所有人起身给瓦列掌声,这是身为钢琴家莫大的荣誉!

《g小调叙事曲》

g小调叙事曲奏响在电影的高潮部分,出现在席皮尔曼和德国军官遇见的场景中。当德国军官得知席皮尔曼的身份时,便将他带到了一个钢琴房。 在紧张的气氛中,许久未碰钢琴的席皮尔曼弹奏了一曲肖邦的 《g小调叙事曲》。他紧搓双手犹豫了片刻才开始触碰琴键,这一段Adrien Brody演的太好了,阔别已久的钢琴是他第灵魂的一部分,在历经炮火、逃亡的巨大创伤后他在瞬间忘却了如何弹钢琴。但在触碰琴键的那一秒,他的灵魂完整了。开头缓慢而低沉, 为电影染上了悲壮的色彩,中间到结尾这一段,随着席皮尔曼的呼吸声急促而躁动,短促音调让气氛变得紧张,甚至倾听到了钢琴家内心的忧虑和不安,也也是一种变相的控诉。琴声感染了军官,他放过了瓦列。在这一场景里,可以感受到导演安排这首叙事曲的深刻用意以及这首音乐为电影带来的震撼性效果。



导演、Adrien Brody与电影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 与男主角Adrien Brody均是波兰犹太裔身份,波兰斯基小时候亲历排犹浪潮以及家人被害的痛苦,他侥幸存活了下来,这一点与主人公很相似。 当波兰斯基在读到这部小说时,便宣称“我立刻就知道了我的主题。我可以利用全部经历,又不因此而损及我的回忆”。导演曾经有执导《辛德勒的名单》的机会,但被本人拒绝。凭借此片导演获得了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在伦敦超过一千四百位男演员为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的角色试镜,导演都很不满意,最终找到了演员阿德里安,就在巴黎他们两人第一次会面的时候,波兰斯基就认为他是最佳人选。不得不说,导演眼光太毒,Adrien Brody忧郁冷峻的艺术气质太符合钢琴家这个角色了, 他本人也会弹琴。 选用犹太裔演员,观众更能带入情绪。

艺术评价

关于这部电影的艺术评价,业界和学术界都写过很多的研究文章,其实前文繁絮很多,但有些零散。

这部影片是集出色的导演、演员、剧本、编剧和故事本身具有真实性为一体的优秀作品。用心观看,你会发现每一帧画面的背后都饱含导演的深刻用意,三分之一左右的时间进入主线,前期每一个人物的出场都围绕主角展开,没有多余的画面。即使是再小的人物导演也用镜头、简短的对白交代清楚,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

影片并无过度的悬念和故事渲染,将犹太人的生活苦难嵌入历史上纳粹党对其残迫的大的时间点中,前期让观众仿佛在看纪录片,包括对德军暴行的描写,也是由浅到深,层层递进,能摘得戛纳金棕榈奖它当之无愧!

罗曼·波兰斯基使用一种残酷的方式制造节奏。他先来一点悲惨的东西,跟着再展示一点恶劣环境中的人性,然后再来点更惨的。甚至直到该片的结尾,波兰斯基也不肯温暖一下。 (网易娱乐评)

如果影片只在席皮尔曼逃生成功后戛然而止,它达不到现有的高度,导演将人性与战争更残酷的一面揭示出来。影片末,威廉·霍森菲尔在战俘中遇见了席皮尔曼的同行,请求他让席皮尔曼来救助他!但结果并未如愿。给了一点生的希望却又幻灭,这是对人性的巨大折磨!这一刻我忘却了他们是残杀生命的刽子手,我愿把一切控诉指向战争!但战争的背后依旧是人性中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无解。




他眼中强烈的生存欲望,更是对战争的控诉!







俄军阻止二人说话,德国军官的名字并未被听到。威廉·霍森菲尔于1952年死于俄国战俘,此前席皮尔曼多次想救他出来,但未果

从音乐的角度看,音乐之所以可以切合得这么到位,很大程度上都是基于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和肖邦音乐特征的相 同点。琴声烘托背景气氛、抒发情感,又巧妙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使得它在提升影片艺术品位上有着积极的作用。 —银幕知“音”: 史诗电影《钢琴家》的音乐审美之旅 吴媛媛
“影片《钢琴家》饱含了人性宽容的隐性主题,它超越 了个人幸存的思索,上升到了一种对人类生存的憧憬。影片 将我们带回到 60 多年前的那次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浩劫中, 在战后的一片废墟中寻找生命的价值与音乐的力量,在泯灭 人性的年代寻找人性的光芒。”— 电影《钢琴家》——谱写生命的序曲 马彦元

2022.8.5(再增)接上一小节的艺术评价

难能的是,犹太民族自身的劣性也在影片中有所提及,如开头一家人为藏钱争吵、瓦列为救弟弟找itzak帮忙却反受弟弟怨气,骨子里的傲气、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给这个民族带来了灾难。这些叙述增加了这部电影的深度。

为什么德国纳粹党对犹太民族赶尽杀绝?

看完影片,一个萦绕已久的困惑:为什么纳粹党会对犹太民族赶尽杀绝?这是一个宏大的历史叙述问题,关于此原因很多,并且没有绝对的定论,这里简单列举我所信服的观点。

沉积已久的宗教文化冲突

从历时性的视角看待宗教的起源,时间上,犹太教先于基督教, 创始人耶稣也是犹太人 。 基督教起源于犹太教,但是在随后的发展中,它脱于犹太教,并逐渐与犹太教对立,信仰上的对立加剧了犹太人的命运多舛 。

西方国家一向政教合一,宗教矛盾由来已久。早在罗马帝国时,犹太人不能被提拔为古罗马元老院成员,被禁止与基督徒通婚, 经过历史的积淀,这种仇视愈演愈烈。在德国,马丁·路德仇视犹太人,这对其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犹太人自身的民族个性

在我看来,犹太人的民族个性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因素。鲍威尔在《犹太人问题》中剖析过犹太人的现代处境与其自身的民族个性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犹太人一直恪守的戒律、行为准则与时代脱节,这是一个排他性民族,认为只有自己的同胞才是兄弟和亲密的人,漠视其他民族的一切,不走进别族的生活,其他族也介入不进来。一个没有国家和国土、千百年来始终流散在世界各地的人群始终保持着高度自我与排他,这显然不是好事情。

现代人对犹太人的印象就是以牟利为首,会赚钱、自私自利、优越感十足,这些触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汉娜 • 阿伦特在《极权主义的起源》中指出犹太人长期以来养成了不关心政治只专注商业的习惯,这 导致“犹太银行家的效忠对象迅速地从一个政府转变到另一个政府。” 这对他们显然是危险的。这一点在影片中也出现过:






显然这一点是德国人厌恶的

纳粹高层的偏执投射

杰弗里·赫夫在他的著作《德意志公敌》中向我们呈现了纳粹如何将反犹太阴谋意识形态转化为新闻事件的叙述,并以此作为屠杀犹太人的正当理由。纳粹屠杀犹太人的真正原因在于,希特勒及其同伙相信,国际犹太人是一个拥有 广泛权力且与德国为敌的既存政治主体。赫夫教授认为,纳粹高层完全陷入了这种认识误区。他 们把自己所拥有的绝对权力投射到犹太人身上,也把自己对他人的暴行投射到犹太人身上,并借由媒体传播,促成了这次屠杀。

综上,关于这次屠杀是由多方面促成的,但无论何种原因都不能成为种族屠杀的正当理由。纳粹党所犯的罪行是反人性的,永远无法原谅。


这篇文章从构思到停笔花了四个下午,近二十个小时,每一个字都是反复斟酌,因为热爱,所以想把最好的呈现出来。里面有很多不足,比如影片中所蕴含的民族主义精神、以及波兰、犹太民族的反抗都没写出来,主要是作者比较疲惫,时间线拉得太长,也磨不出好的东西了,真正深刻的东西还是要自己去看影片才能感受出来。以及最后一个部分,表述的并不到位,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去看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这是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析犹太人问题。后面不打算再碰这篇文章了,再会!

打赏鼓励一下!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陈红梅 2022-9-4 18:10
谢谢!
引用 平平淡淡 2022-9-4 18:09
写得好啊,抓住了很多也使我深受感触的片段,有些点说到我心坎里了,没有泛泛而谈,赞一个[爱]

查看全部评论(2)

下级分类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官方微信

招募城市商务合作 电话/微信 18702940294
 

QQ|钢琴世界 ( 陕ICP备16012637号-2 )

GMT+8, 2024-5-9 06:47 , Processed in 0.13011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钢琴世界 PIANOWORLD.CN

Copyright © 2015-2022,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