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撰文 | 杨腾博 编辑 | 席骁儒 出品 | 盖饭特写工作室 同行们的抗议来得太迟。当晚七点整,中央国际广播电台的「全国各地人民广播」节目就会播出袁隆平获「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的消息,已经来不及修改。 当年,电视还未普及,「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的地位,就如同今日的新闻联播。 奖是颁给集体的,但在表彰会上,镜头里只有袁隆平的身影。 那时袁隆平还年轻,穿了一件白色短袖衬衫,与黝黑的肤色对比强烈,身形干瘦。他从方毅副总理的手中接过奖状那一刻,现场掌声雷动。 1981年,袁隆平第一次被公众知晓。 Part 1 祖国召唤 ![]() 袁隆平在家拉小提琴,为他钢琴伴奏的是袁隆平的妻子邓则 1978年1月,《人民文学》在最醒目的位置刊载了报告文学作品《哥德巴赫猜想》,为即将开始的全国科技大会造势。这篇文章里的主角是陈景润,他性格突出,文革中又被折腾得非常惨,但与很多同侪相比,他还是幸运地活了下来。 文革中的经历,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就成了主人公宝贵的叙事财富。新中国的各种史诗里,英难总要经历挫折,越非人越好。 在那个年代,陈景润被塑造成走路都会撞树的书呆子,这是个新颖的角度,让文章大获成功。中国科学院每年都能收到几麻袋声明自己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的来信,当然,这是后来的事情。 《哥德巴赫猜想》发表两个月后,全国科技大会召开。会上,主席华国锋和副主席邓小平出现了意见分歧,华国锋讲「要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现代化」,而邓小平则坚持「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陈景润也出席了这场大会,前后不过两个月时间,出于大局的需要,他就从一个籍籍无名的数学家,一跃成为中国科学界的代表人物。 1998年,陈景润已经去世两年。在北京开往北戴河的疗养专列上,袁隆平和国务院副秘书长徐荣凯促膝长谈。开始只是生人间的闲聊,随着话题逐渐深入,两人聊到科研,袁隆平诉苦说,自己的「超级杂交水稻」研究在经费上遇到了困难。 那时距离新世纪到来还有不到两年时间,为了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国务院成立了科技教育领导小组,朱镕基总理是组长,徐荣凯是小组成员。 徐荣凯建议袁隆平上交一份报告,袁隆平照着徐的建议,写了一份详尽报告,并通过徐递交给了总理,批示来得很快——袁隆平除了得到了一千万的研究费用,还有一句来自朱镕基总理的肯定:「国务院全力支持这项研究」。 后来,这句「全力支持」变成一次史无前例的重奖。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第一次颁奖颁给袁隆平和数学家吴文俊,两人各得五百万奖金。这个奖每年最多只选两位杰出科学家,至今已有31人获奖。那年,袁隆平70岁,和后来的许多获奖者相比,他还算很年轻。江泽民亲自为袁隆平签发了荣誉证书,与他握手合影。这场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隆重颁奖礼上,袁隆平还作为代表发了言。 袁隆平已不是第一次被鲜花和掌声簇拥。虽然这些年他已获奖无数,但对袁隆平来说,这个肯定仍然意义非凡。 获奖后的那一年,袁隆平16次登上人民日报,得到铺天盖地的报道,这前所未有。也正是那几年,报告文学作品《当代神农氏》被编进小学课本,「杂交水稻之父」的名声开始广为人知。 已经去世多年的书呆子陈景润被人们逐渐淡忘,那个乐观朴素的袁隆平成了「完美科学家」头衔的继任者,中国科学界的形象代言人。 也就是从那时起,袁隆平开始时不时地展示他的小提琴技能。记者们尤其喜欢拍他站在稻田里拉小提琴的照片。后来一次采访中,袁隆平承认自己的小提琴拉的并不好,只是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而这又变成袁老诚实品质的具体体现。 在中国式的英雄史诗中,主人公总是伟大的。 2007年,袁隆平就任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也19次登上人民日报。纪录被刷新,形象再次升华,成了民族英雄。就任仪式结束后,袁隆平参加人民网论坛的在线互动,有网友问他: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您怎么看? 袁隆平回答:我不能和邓小平相提并论,他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功臣,我受不起,以后最好不要这样讲。 Part 2 情势使然 ![]() 在那个中国媒体上连篇累牍「亩产又万斤」的荒唐岁月里,隔壁的东南亚却仍旧处在贫困之中,营养不良是普遍现象。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两家著名慈善组织——洛克菲勒基金会和福特基金会出资,菲律宾政府出地,建立了国际水稻研究所,专门研究杂交水稻。 到1963年,研究所的亨利·贝切成功培育了杂交水稻IR8,水稻产量大幅提升,这款水稻被称为「奇迹稻」,以此为引导,开启了东南亚的「绿色革命」。 60年代的中国虽然封闭,但也没完全与世界隔绝,为了跟上时代,更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中国也开启了名为「科学种田」的群众运动,杂交水稻也占据重要角色。在什么都要发动群众的时代,杂交水稻当然不能免俗。 1970年,湖南省召开第二届农业科学技术大会,彼时袁隆平已经研究杂交水稻近十年,小有成果。十年动乱,一切科学技术都被打倒,成为「白专」,唯有钢铁和粮食能得到中央的重视。可湖南没有钢铁,只有水稻。 于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被安排在展板的头版头条,杂交水稻的样品,也摆在最醒目位置。当时负责湖南革命委员会的华国锋仔细看了袁隆平的成果。大会第二天,袁隆平就被请到主席台上,坐在华国锋身边,同时还被邀请发言。 袁隆平当时意外又惊喜,他从没想过自己会得到如此重视。当时杂交水稻的研究并不顺利,他需要一株适合杂交的「野生雄性不育水稻」,而湖南省每年发给他的经费只有几百块,这远远不够。袁隆平没有隐瞒,直接向领导讲了自己遇到的困难。 交流异常顺利,袁隆平成功争取到华国锋的支持——当时国内研究水稻的专家不少,能在这个领域取得成功,不管是对袁隆平还是华国锋,都是相当重要的成就。 随即,杂交水稻被列为全省协作项目,湖南省抽调大量人力物力支持袁隆平研究,发动群众一起寻找「野生雄性不育水稻」。后来杂交水稻的研究又受到中央重视,协作范围扩大到全国,形成了一张巨大的协作网,倾举国之力来研究杂交水稻。 在这张协作网中,湖南省牵头,袁隆平占尽地利当上协作组组长,是行政上的领头人。后来袁隆平能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与他当时的江湖地位不无关系。而袁隆平日后遇到的困难,也与华国锋有关。就在邀请袁隆平发言后不久,华就被调去了中央,无暇再顾忌袁隆平的研究。而袁隆平也在这场「谁先培育出杂交水稻」的竞赛中渐渐落后。 杂交水稻的协作网建立不久,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就在海南岛发现野生雄性不育水稻「野败」。也因为群众运动,没有私藏的可能,这株宝贵水稻的种子被分给全国各地的研究者。 到这里,所有人又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而来自江西的颜国安,第一个培育出了杂交水稻。袁隆平在竞赛中落后了一年,推广也不顺利,直到1974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只有四千亩。 当时的湖南农科院副院长陈洪新赌了一把,给已是国务院第一副总理的华国锋写了封信,希望华国锋能帮助袁隆平推广杂交稻。华国锋收到信后立刻接见了陈洪新,听取汇报后,当即决定花150万元推广杂交水稻,还另外拨款,购买三十辆解放卡车用来运输水稻种子。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终于得到大面积推广。 华国锋之所以这么支持杂交水稻,不只是念及旧情。彼时,华国锋作为新的领导人,需要一项拿得出手的成绩,而杂交水稻是放在手边为数不多的选择之一。 转眼不过两年的时间,毛泽东去世,华国锋接班。而杂交水稻作为主席曾经力推的科研成果,地位更上一层楼,推广种植面积很快达到上百万亩。 华国锋的时代虽然短暂,但作为重要遗产的杂交水稻却未被放弃,在强调集体主义的时代,袁隆平的名字还没有被突出。而在更强调个人成就与榜样的新时代,袁隆平却意外地站在了舞台的中心。 2006年,袁隆平去北京开会时,专程探望他的伯乐华国锋。华国锋在改革开放后深居简出,居家练字几十年,难得袁隆平还能牵挂着老领导。华比袁隆平大九岁,那时已显老态,两人手拉着手交谈。两年后,华国锋为袁隆平的自传写了书序,不久后去世,这篇书序,也成为他的绝笔。 我长期分享着袁隆平及其课题组的胜利喜悦,我们之间的友谊也与日俱增。 袁隆平突然意识到,他与这位曾经的领导人已相识四十年。 Part 3 名利之争 ![]() 1981年,方毅副总理为袁隆平颁发「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 1981年,一份加急电报从国务院发至各地,把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的成员都叫到北京,正在菲律宾做国际交流的袁隆平也是其中之一。 国务院决定授予这些科研人员「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 事情来得突然,所有人收到电报时都一脸懵,其实国务院也只研究了一个月,这个「特等奖」更是第一次发。 改革开放初期,科技领域在文革期间受到的打击还没有被修复,全国科研几乎停滞。发这个特等奖,多少也有些立典型的意思。当年两弹一星还是高度机密,事关国家安危,研究者需要隐姓埋名,不太好拿出来说。而杂交水稻作为人人都能听懂且事关民生大计的科研成果,便成了首选。 也正是因为需要典型人物,故而那份特等奖奖状上,只印袁隆平的名字,其他人都成了「等」字。这当然算不上公平,第一个发现野生雄性不育水稻的是李必湖,而第一个培育出杂交水稻的是颜国安,论功劳,谁也不能断言袁隆平最大。 其他省的科研人员发现此事,向国务院抗议,杂交水稻本是全国协作项目,各省都有参与。而站在风暴中心的袁隆平却从未表态。事实上,沉默是袁隆平的一贯处事风格,颁奖前被同行质疑时,他也同样未发一言。 沉默没有改变最后结果。这大概是袁隆平人生中最重要的奖项,从国家技术发明特等奖后,几十年来他拿奖不断,而其他水稻专家的名声,都淹没在了袁隆平的光环下。 1991年,袁隆平成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首席顾问,同年,十一年未有新院士加入的中国科学院开始增选院士,袁隆平也被推荐加入。作为国内的最高学术机构,能进入科学院是对科学家科研成就的肯定。然而,1991年和1993年中国科学院两次增选院士,湖南省推荐了袁隆平两次,袁隆平却两次落选。 不仅袁隆平面子上过不去,负责推荐的湖南省也很尴尬。一位退休的湖南省委书记专门向国务院总理李鹏抗议,李鹏很无奈,院士选举采用不记名投票,这是1980年定下的老规矩,总理也不好干预。只能出面解释:选学部委员不是那么容易,要经过几次投票选举。 对于这个解释,湖南老领导不是很服气,说话也带着火气:我就不信科学院不是党领导的!那时袁隆平还没有今天的名气和地位,只是在全国人民面前混了个脸熟。若是换在社交网络发达的今天,或许根本用不着老领导出面,全国人民的唾沫星子,就足够淹没科学院。 至于科学院为何如此坚决不接纳袁隆平,坊间盛传是因为邹承鲁院士极力反对。邹承鲁一生反对学术腐败,十分反感领导干部往科学院塞人的行为,这位邹承鲁一向很耿直,90年代还大骂那些给保健品写站台的科学家,要求他们写软文时不许提自己在中科院的头衔。 传言未必是真,但袁隆平没有当选院士,多半是因为杂交水稻研究的政治意味太重。 一条路不通,袁隆平就换了一条路,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袁隆平转而申请工程院院士,结果再次落选。 事情发展到这里,两院就不仅是在否定袁隆平,也是否定那个国家特等发明奖了。李鹏只能出面干预,1995年袁隆平成了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尽管行政等级上工程院不比科学院低,但科学院的科技成就奖获得者更多,也是事实。 袁隆平倒是没有很难过:我搞的是应用科学,中国科学院搞的是基础研究,如果按这个来评,我不合格。 2007年,谢华安成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也是杂交水稻专家,他的培育的「汕优63」水稻曾经连续16年成为中国播种面积最大的杂交稻品种,谢华安也被成为「杂交水稻之母」。 不过谢华安入选院士时,被方舟子的新语丝曝出论文造假,闹出的动静也不小。尽管丢了人,但好处是,更多人知道了谢华安的成就。也是在谢华安当选科学院院士这一年,袁隆平当上了美国科学院的外籍院士。 一来谢华安成了科学院院士,而袁隆平屈居工程院。二来美国科学院接纳了袁隆平,但中国科学院坚决把袁隆平拒之门外。对比太过强烈,时隔十几年,陈年旧账被重新翻出来讨论。那时袁隆平已经家喻户晓,迫于压力,中科院院长路甬祥站出来回应说: 袁隆平完全有资格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他落选院士,完全是「历史误会」。 这次,袁隆平一改过去的豁达态度,话中带刺:路院长很幽默。我并没有追求当什么院士。美国科学院的院士,我也从来没有申请过,是人家推荐我的,而且是全票当选。现在国际上给我的奖励是14个,但我并不以此为骄傲。 最后袁隆平还补了一刀: 两院里面也不见得就是一干二净的,还是有些不正之风,有门户之争的。 多年后,袁隆平的秘书辛业芸为他整理自传,袁隆平并不愿意提起落选细节,只是说:(这件事)不要去写了。 Part 4 阴差阳错 ![]() 儿时被抱在母亲怀中的袁隆平,坐在一旁的是袁隆平的哥哥袁隆津。袁隆平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袁父亲袁兴烈毕业于东南大学,后在平汉铁路局工作。母亲是教会学校的英语老师 袁隆平的著名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五十周年纪念日,湖南日报用党报一向略有些夸张的风格评论道: 它犹如一支嚆矢划破了多年杂交水稻研究的凝固空气,突破了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开启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先河,为以后杂交水稻研究成功和不断发展奠定了划时代的理论基础。 尽管早在1926年,美国农学家琼斯就提出了水稻可以杂交的理论,而日本农学家新城长友比袁隆平更早育成杂交水稻,但在宣传中,袁隆平依然成了那个打破「洋教条」的英雄。 当初决定学农时,袁隆平从未想过自己会被如此夸赞。 1953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正如火如荼的进行,正在重庆相辉学院学习农学的袁隆平参加土改,出身城市家庭的他第一次去了农村。在他眼里,广大中国农村是个「又苦、又穷、又脏」的地方。 那个曾经怀揣着园艺梦想的袁隆平有些后悔,为了毕业后不去农村工作,他先是报考飞行员参军,已经通过选拔,本该进入空军,但很不巧,那时正上赶朝鲜战争停战,空军已不再需要那么多飞行员,袁隆平又被退回了学校。 袁隆平接着又挣扎了一下,他从小水性不错,于是又去报名当游泳运动员,结果选拔时吃坏了肚子,测试时只得了第四名,没被选上。 最后终于放弃了折腾,袁隆平在学校的分配志愿上随意填了个长江流域。长江流域遍及全国19个省份,这么填,在别人看来,应该和「请随意分配」的差不多意思。 如愿以偿去了长江流域,袁隆平成了湖南怀化的安江农校的老师。 安江农校地处偏远湘西,治安也不太好,自古以来匪盗横行。解放后全国大剿匪,湘西的土匪才被清除。不过剿匪难免有漏网之鱼,湘西多山,甚至有土匪在湘西的山洞里躲藏了十五年,直到60年代中期才被抓住。 也是因为群山环绕交通不便,袁隆平坐了两天烧木炭的车才从长沙赶到安江农校。现如今,这种车大概也只能在朝鲜看到了。 初到学校时,校长找袁隆平谈话。大概是担心眼前的城市小伙子嫌弃学校偏远,来了又走,校长特地强调教学楼里还有电灯、有电话——这在当时也算先进的标志。校长或许是有些多虑,那个年头,换工作并不是什么容易事,袁隆平只能接受这个结果。他在安江农校一共工作了十八年,朴素的农民样貌,多半也是在这里熬出来的。 只是安稳的日子没过多久——在安江农校教书的第六年,大跃进运动袭来,随后的大饥荒也接踵而至。饥荒过后,中央提出要「全国动手大办粮食」,号召落实到基层,袁隆平也开始研究粮食。 他最初想研究红薯,不过当年在湖南,红薯种植是冷门,每次开会,总轮不到研究红薯的发言,这才下定决心研究水稻。而当袁隆平成为「神农」之后,鉴于英雄出征的动机总不能太过平庸,这段经历被加了个美颜滤镜,变成袁隆平不忍心人民饿肚子而发奋研究水稻。 就在开始研究水稻不久,袁隆平就在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涨势极好的水稻,在试验后他意外发现,这是一株天然形成的杂交水稻。 捡到了宝贝的袁隆平开始研究杂交水稻,用了两年的时间实验,检查了十几万株稻穗,发现了六株「雄性不育水稻」。他把这个发现写成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1966年,这篇不长的论文被刊载在《科学通报》上。 那时国内还没有同类型的发现,这篇文章引起了不小反响,国家科委专门发函支持袁隆平的研究,这篇公函也让袁隆平免于被批斗,侥幸在文革中逃过一劫。 几个月后,科学通报因文革冲击而停刊,袁隆平赶上了文革前的末班车。 只能说袁隆平运气确实不错。 |
|钢琴世界
( 陕ICP备16012637号-2 )
GMT+8, 2025-9-22 12:02 , Processed in 0.130215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钢琴世界 PIANOWORLD.CN
Copyright © 2015-2022,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