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9-4-13 16:44:2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邀,没有。并且在钢琴制造方面,“德国品质”并不一定是现代钢琴的标杆。
下图是德国钢琴协会官网,目前几乎只有这几个品牌还在欧洲本土生产,大多数还是家族产业(小作坊),除了施坦威,走中低端路线的Schimmel和Seiler,其他都只有年产几十台,基本不超过二百台。。。除了Fazioli,其他并不是产能不足,而是太贵了卖不动。。。
其中最便宜的大品牌是Seiler和Schimmel,Seiler旗下还有一个Johannes Seiler,这个子品牌是印尼制造。Schimmel只有Konzert和Classic系列(型号是K和C开头)是德国制造,Internetional系列三角琴是德国制造,立式琴主体部分是德国制造,在其他国家组装,入门级Wilheim Schimmel只是“欧洲制造”而已。
Seiler德国制造最便宜的型号高度只有116,德国本土售价1.059万欧元,Schimmel德国制造最便宜的型号C116也要9850欧元,国内如果引进,价格应该会在10万人民币以上。
Schimmel“欧洲制造”的入门系列最便宜的立式琴高度只有114,德国也要6350欧,印尼制造的Johannes Seiler只有110厘米高,能减配的都减了,这种前面没有琴腿支撑的琴容易向前翻倒砸死人,还要4299欧。
国内买到的2-3万人民币的钢琴,都是中国技术,中国制造,比如贝希施坦旗下的齐默曼,博兰斯勒旗下的欧米勒,倒闭了被中国人买下的烟台波斯纳,珠江里特米勒。个人觉得,这些两三万的“德国牌子”的钢琴,和同价位的国产琴,日本合资琴,韩国合资琴比,几乎没有任何优势。还有大批打着“德国琴”旗号的其实是国内小作坊的杂牌子琴。
为什么这些拥有至少一百年悠久历史和传统的品牌现在沦落到一年只能卖出几十台一百来台这个地步呢?
现在欧洲琴有两个通病,一个是机械太差,击弦机反应不够灵敏,弹一些轻快的,或者很多重复音,同音换指,快速八度的段落困难,击弦机反应慢,之音器回落的也慢,中速跑动做non-legato也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个几乎所有的牌子都有这个问题,包括贵的吓人的贝森多夫,博兰斯勒,Grotrian-Steinweg,尤其的差。施坦威这方面和日本琴比也一般,但是机械反应的速度够用。
至于国内流传的“立式琴反应速度是一秒钟8下,三角琴是16下”完全是胡说八道!很多立式琴琴键反应比三角快。并且钢琴家需要的不仅是快速的反应速度,还要在琴键还没完全抬起来之前再弹下去就能出下一个音。现代钢琴琴键深度大概在9-10毫米,一般要求在回弹回来5毫米的时候再次弹下就可以出来下一个音了,德国三角琴原厂状态下要么做不到,要么在这5毫米范围内反应太慢。
还有一个再就是不够敏感,这个是最致命的。钢琴为什么叫Piano-Forte,就是因为同一个音通过不同触键可以强可以弱,加上大音区,可以同时弹多个音(和弦和多声部),才变成乐器之王的。钢琴的立命之本就是“不同触键,出来不同音量(音色)”,同一个和弦,每个单音的音量不同,从而表现出丰富多彩的音色,施坦威也是因为这一点卓越,才变成钢琴之王的。
说简单一点大概就是,好的琴给50的力,出来50的音量,给45的力,出来45的音量,给55的力,出来55的音量。而很多欧洲很贵的品牌在这方面完全不敏感,给40的力,出来48的音量,给60的力,出来52的音量,给30的力才能出来45的音量,再少给点干脆就没声了。。。立式琴和三角很大的区别也是音量动态,而大多数立式琴中高音区的问题是,给60的力,出来55的音量,给70的力,出来60的音量,用尽全力才出来70的音量。
首先要做到以上两点,之后才有资格谈自己品牌的音色,因为专业的对于这两点是最看重的。而大多数德国品牌都是以自己品牌的音色为荣,对于机械反应,声音敏感度/动态关注不够。上个月参观一个德国接近200年历史的品牌的琴厂,制琴师很自豪的和我说“我们对于音色是无比重视的,我们希望整个乐器都要跟着共振,谱架,键盘下方,琴腿,踏板,都选择了很适合共振的材料!”。我很想告诉他,你们的音色已经很美了,需要提升的是敏感度,你们家九尺琴演奏巴赫海顿莫扎特音色非常棒,但是弹浪漫派和印象派作品真的很吃力。。。
很多业余的,包括大多数调琴师,都对于所谓“德系音色”很追捧,但优势只是在于初学的时候,或者弹莫扎特及以前的作品,海顿晚期,贝多芬中晚期一些细腻音色的要求在很多百万级的德国琴上面都不容易做。而在二三十万的,状态比较好的日本琴上,却可以很容易的做出来。并且音色这个东西,听多了也就不觉得有什么了,最终还是音量动态比较重要。
电钢和传统钢琴比,最大的劣势之一也是这方面。很多电钢吹说电钢128级,甚至256级力度,不服来试,但实际上只有几级而已,比如Casio旗舰GP500用了三角琴的击弦机(的一部分),德国售价4000欧,但力度只有五级,并且这五级基本都是在p和f里面的,基本没有pp和ff。这个价钱为什么不买一台入门级的静音钢琴,怕扰民就带耳机。
回到钢琴,我个人的意见是,按照国内普遍的教学模式,初学一两年,什么琴无所谓,电钢也行,状态ok的二手琴也行;2级到业余10级,状态好的国产/合资立式琴够用了;注重音乐性的教学,扎实的6级以上最好要状态好的,一般情况下高度125以上的立式琴,很多合资琴状态好的情况下也不错。专业的最好还是要日本原产的125以上的立式琴,有条件最好还是小三角,有些东西在有的琴上面真的做不出来。。。毕竟现在国内这个物价,一台琴只是两三年的上课的费用而已。
同价位低端琴国产琴性能超过日本琴,同价位中档琴日本琴性能肯定是全面超过欧洲琴的。举个例子,德国的音乐学院现在买琴高档琴几乎只买施坦威A-188以上的,中低档的三角琴全部是日本琴,这年头买立式琴几乎完全不考虑欧洲品牌。
个人认为,2万以下买国产琴,2-5万合资大品牌琴,国别无所谓,5-10万日本原产立式琴,一定要追求“欧系琴的音色”,只是业余水平可以买欧洲品牌亚洲产的立式琴。15-60万专业的还是买日本产三角琴,同样,一定要追求音色的话也可以买欧洲琴。个人觉得80万以上的预算买德国琴才有意义,但同样价格比的话,80万的欧洲原产小三角除了音色,其他方面还是被日本大三角超过很多。。。
还有一点就是,钢琴要分状态,每一台琴出厂的时候就不太一样(施坦威还请一些著名钢琴家在同型号的几台里面挑一台他们认为最好的,签个名,然后这台琴就比标价再贵个几千欧),再就是所处的环境,演奏强度,保养的状态,会导致同时出厂的两台琴完全不一样。
前两天在排练厅弹了一台特别烂的九尺施坦威,还没有新的珠江小三角好,我问同学为什么不用另一台九尺施坦威或者九尺贝森多夫,他说,我之前试了,那两台更烂。。。当然,由于弹得太多造成很贵的琴很差是可以修复的,翻新一下(很有可能)又会是一台非常棒的琴,也就花个两万欧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