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有什么冷门而有趣的乐器?

[复制链接]

93

主题

895

帖子

108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82
发表于 2019-5-8 13:46:0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比如乐器发出的声音有趣或者是乐器的名字有趣比如我听过一种名叫都都克(Duduk)的乐器名字很可爱(我自认为的),而发出的声音却很悲。
打赏鼓励一下!

0

主题

344

帖子

282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82
发表于 2019-5-8 13:4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好趁此机会宣传下我们实验组Centre for Digital Music (C4DM) 其中一个研究方向——Augmented Instruments = =+ 主要研究如何拓展传统乐器的性能,顺便开发些新乐器,特别帅气!列举一些基本成型的项目,忽略我粗糙的翻译,更多资料请戳该方向领头羊Andrew Mcpherson老师的网站http://andrewmcpherson.org

1. 电磁共振大钢琴The magnetic resonator piano (MRP)

一般传统钢琴,只要演奏者摁下琴键之后,音色时值等等等就爱咋咋地无法控制了。而这个钢琴因为琴弦内置电磁,琴键上有传感器,可以达到一直发声(只要手不离键)、改变音色(变化指尖位置),增强音量(踩另外一个外挂踏板)等功能。

2. TouchKeys
这项研究是根据触键方式的改变,可以使键盘乐器的音色与音量一直发生变化。算是共振大钢琴的一个基础研究?可喜可贺的是,Andrew老师作为Roli公司的技术顾问,把这个键盘作为高级合成器商业化量产,有条件的同学可以订购……但是好贵啊(人民币一万五起价)。


3. “可黑客”乐器——D-Box


演奏方式和卡洪一样,不过有趣的部分在于你可以自己决定不同面的音色,因为里面有BeagleBone Black板子~
今年夏天组里还协办了Audio and Music Hackathon,各路人马都来稀奇古怪的黑……成果展示戳#AudioMusicHackathon

4. “P-bROCK” Digital Bagpipes 电子风笛

为了提高“培养一个风笛演奏家”的效率,电子风笛可以配合软件,记录练习者的方方面面,时刻纠正你的坏习惯。它也将许多需要刻意记忆的演奏技法数字量化,简直是你风笛老师得意的小助手。图片中的演奏者也是电子风笛的爹,Duncan Menzies刚刚拿到博士学位,祝贺!

5. 小提琴姿势传感器


你右手如何运弓,左手如何揉弦,通通被记录被数字化,化感性为理性,化抽象为具体……

组里除了坐拥“让更多人感受音乐的爱”这种崇高理想,平时也会特别务实地到小学初中高中里用电子乐器普及工程知识,让冷门乐器不再冷门,真是让人忍不住点个赞啊是不是!

上图最右的大脑袋就是我的偶像Andrew老师,下学期作他的助教,又有趣又挣钱呢嘤嘤嘤。

----------------------------------------

最后欢迎各位同学来伦敦C4DM读博 : ) 我也好希望博士毕业后(呵呵还得多少年呢)在国内高校开设相关专业,长期更新这个答案,握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99

帖子

21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18
发表于 2019-5-8 13:47:21 | 显示全部楼层
春节前在比利时玩的时候,去了一趟布鲁塞尔乐器博物馆,被8000多件奇怪的、美丽的、卖萌的、装傻的乐器震惊了,比如下面这个……


当时听过导览之后没有特意记下来,现在死活想不起来这东西叫什么,于是求助google,结果发现了这么一个大宝藏:
Musical Instrument Museums Online (MIMO - Musical Instrument Museums Online)
世界上最大的乐器在线数据库,由欧洲的几个乐器博物馆主导的,现在拥有来自古代的、现代的、东方的、西方的共55535件乐器藏品数据,关键是,这是一个免费数据库!开心死了。

贴几个有意思的:

玻利维亚的
Matraca  


尼泊尔的小号
nag-beli-baja


法国巴洛克吉他制作家 Jean Voboam 做的这货,这个玩意叫什么啊,是不是叫龟他……


来自哥斯达黎加的一种土鼓Tontrommel(多谢 @三门 提醒一个常识性错误,不是非洲鼓……但这个在行业内是不是翻译成土鼓,不太确定。)

喀麦隆的木琴
mendzan
我读书少你别骗我……


秘鲁的
Silbador
看上去是哨子什么的吧



不贴更多了,以上乐器图片都来自 Musical Instrument Museums Online (MIMO - Musical Instrument Museums Online),这个巨大的免费数据库,再次安利~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25

帖子

26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67
发表于 2019-5-8 13:48:16 | 显示全部楼层
...

这问题太适合我大打击乐了啊。借此机会把家里的奇葩乐器拉出来溜一圈好了,也算是给它们拍照整理一番,持续更新。

1. Quijada
排名第一的必须是这货!这是用驴的颚骨做成的乐器,制作要经过风干和松动牙齿等过程。声音来源于拍打时那些松动的牙齿发出的哒哒声。可惜的是这个东西不小心被弄裂了,于是去年搬家时就给扔掉了,照片拍摄于2013年夏天。



2. Kalimba
论奇葩它肯定排不到第二,但是我私心实在太爱它了!每一个小铁片都有不一样的音高,演奏方式如图,用指尖快速按压铁片后弹起,音色是带有金属光泽的清亮,并伴有悠长的延音。这东西虽小却不便宜,二手的也是花了100多刀才到手。记得拿到它的那天晚上,我一边吃石榴一边拿着小锤子对着校音器敲敲打打的给每一个小铁片调音,也是美好的回忆呐。



3. Angklung
来自印尼的竹制乐器。有音高,一般一组八个,刚好一个八度,演奏时通过晃动一个或多个angklung发声。不同音域的多个angklung组,可以用来大型合奏,单个也会应用在一些其他作品中作为色彩乐器。



4. Talking Drum
购于加纳。特殊之处在于演奏者可以控制鼓的音高,用L型鼓槌敲击时就好像说话一样高高低低,抑扬顿挫。演奏时将鼓夹在手臂和身体之间,通过挤压鼓周围的绳子来改变音高。常与其他非洲乐器配合,音高和节奏的应和就好像对话一般。



5. Axatse
葫芦从底部开个洞掏光籽并晒干后,配以外面的网兜就制成了这玩意。我家有两个,大的上面是彩色的塑料珠子,小的是白色贝壳。演奏时一般横过来双手持乐器,前后摇动,塑料珠或者贝壳摩擦葫芦表面发声,并通过葫芦腔产生共鸣,挺吵的。。。



6. Aslatua
大概是我手太小又不练,反正这玩意我是玩不好。。。两个球球中间用绳子相连,演奏时将绳子夹在食指与中指之间,一个球握于手中,另一个球甩起来,与手中的球在手两侧分别相撞发声。而且球里本身有颗粒,甩的同时也要摇,发出另一层声音。



7. Gankoqui
这货大概是牛铃和agogo的混合体。又大又沉,声音洪亮有光泽,就算是拿手直接拍,声音也是非常可以。



8. African Thumb Bell
这个驴粪蛋(?!)一样的东西的土名字似乎叫frikwya,不过我也不很确定。演奏方式如图,用拇指上的指环碰撞本体发声,也因此得名(其实那个环应该在拇指指节的位置,我拍照的时候它掉下来了)。



9. Kaxixi
又一个shaker类乐器,特别程度一般般,胜在名字可爱(咦)。外面是竹制,里面有颗粒物。演奏时手持上面的部分,上下晃动。



10. Gyil
非洲木琴,键盘类打击乐的鼻祖是也!本来想拉出来遛遛的,结果它实在是掩埋的太深了我懒得搬了。。。加纳有手艺人专门手工做这个,一般也就十几个音,音高并不遵循十二平均律,别有风情。依然使用葫芦做共鸣,我手里这个长得既不讲究的东西就是敲它的槌。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11

帖子

236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36
发表于 2019-5-8 13:49: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件乐器,几乎承包了世界上90%的恐怖片配乐。


喏,就是这玩意。
从外表来看,就是一个不锈钢盘子加铁柱,外面焊了一圈铜棒棒。


其貌不扬,但是他的声音会让你毛骨悚然。


不信,看下面这个视频。


原来这玩意叫做水琴 恐怖片的音效都是它发出的?



这个发出恐怖阴森声音的乐器叫做“水琴”,英文叫“waterphone”,据说灵感来自西藏的水鼓。
水琴又称“风水盆”,她有招财进宝、官运亨通的含义。1968年,美国人Richard Waters发明了水琴并申请了专利。
从此承包了几乎所有恐怖片的配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38

帖子

25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53
发表于 2019-5-8 13:49:41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明一下,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为大家罗列各种新奇罕见的乐器,而是试着说明这些表面上形态各异的“奇葩”乐器,它们的内在联系是怎样的。


先说结论:
1. 每一个乐器的名字,指的都不是一乐器,而是一乐器。
2. 乐器的演变是连续的,相当多的 “冷门” 乐器,都是乐器演化过程中的 “过渡物种”。
3. 我们没见过的乐器的种类,要远远远远远超出我们常见的这区区几十种。


好了,下面开始正文。
我有个特小众的爱好,无论到哪里旅行,总是习惯先找找有没有乐器博物馆。
到综合博物馆,如果有乐器展区,也总是会抽出足够的时间参观。
看得多了,真的感觉到,乐器博物馆中的绝大多数展品,我们能够确定无疑喊出名字的,其实很少。
还有许多乐器,单论长相基本看不出有什么联系,却被放在一起展出。
以诞生以来形式变化最温和的小提琴为例,我们习以为常的小提琴形式是这样的↓。
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 “The Gould” (中间那部)于大都会博物馆
实际上,它们的形式也可以是这些样子的↓。
各种非标准小提琴 大都会博物馆收藏
再抽象一些的小提琴,也是有的,比如巴赫故居中的这部↓。
Pochette,袖珍小提琴,于爱森纳赫巴赫故居
说句题外话,这种乐器的名字 “Pochette”,同时也被LV拿来命名自己的袖珍小包包。
类似的困惑多了,自己摸爬滚打着也学了一些相关知识,逐渐发现这样一个事实:
我们常见到的乐器,只是古典音乐发展过程中人为筛选出来的,方便组织乐队、标准化生产以及学习培养的,一系列乐器中最“幸运”的一种而已
所以要找冷门有趣的乐器,大可不必涉及那些脑洞大开,纯粹为了标新立异而发明的 “乐器”,我们熟知的乐器换个形式,就足以让八成的人认不出来了。
而许多表面看上去很新奇的乐器,本质上也只是一些历史上较为常见的乐器形式的变形而已。


例如下面这张照片↓。
Basset Horn,巴塞管,于大都会博物馆
打眼一看,这个橱窗中的乐器,左边很像萨克斯,右边貌似单簧管,中间弯弯曲曲的嘛,像是弄折了但还没断的单簧管。
这样讲,既不对,又对。
不对,是因为这是一种较为冷门的木管乐器「巴塞管 (Basset Horn)」,我在文章怎样写出一首好吃的曲子 | 献给蒸饺与芝士卷饼的二重奏中,曾提到门德尔松为这种乐器所创作的一部作品。
对呢,是由于它确实处于单簧管向萨克斯 “进化” 中的一环。
你看,大都会博物馆这样摆设乐器,是不是非常巧妙呢?


这个例子同时也能说明另一个问题,我们所熟知的乐器分类法,实际是有一些问题的。
我们最常用到的分类方式,是将乐器分为弦乐、打击乐、木管乐器、铜管乐器、键盘乐器。
按字面意思解,我们很容易凭着第一印象将木管乐器萨克斯归类为「铜管乐器」,而标准管弦乐队中除了大管以外的所有「木管乐器」,也都看不出有什么「木属性」。


铜管乐器的麻烦也不少,还是用巴赫家的一部乐器为例,下面这部「蛇形管 (Serpent)」↓
这种乐器明明是木头做的,却是一种标准的铜管乐器。
我知道,一定会有朋友出来争辩,木管与铜管,并不是以制作材料区分,而是看它们的发声方式。
这没有错,但并不能抵消这种分类方式容易引起歧义这个事实。


那么问题来了,乐器学者们是如何认识一种从未见过的乐器,乐器博物馆又是如何给乐器归类的呢?
最普遍的乐器分类方式,名为霍恩博斯特尔-萨克斯乐器分类法 (Hornbostel–Sachs),后文简称霍-萨分类法。
通过这种分类法,我们能够找到各种乐器更加本质的联系,甚至能够有效辨识各种冷僻乐器的起源、发展及演化。
在我看来,这些乐器间的潜在关系,要比乐器的长相更加「冷门有趣」。
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个分类体系,通过不同的发声方式,霍-萨分类法将乐器分为四类,
1.  体鸣乐器 (Idiophone) ,不需要借助任何弦、膜等物体,仅凭自身的振动就能发声。
2. 膜鸣乐器 (Membranophones) ,通过绷紧的膜发声。
3. 弦鸣乐器 (Chordophones) ,通过弦的振动发声。
4.  气鸣乐器 (Aerophones) ,通过气息振动发声,但乐器本身并不振动。
后来学者们又不怎么情愿的引入了 电声乐器 (Electrophones)  这一分类。
在这种分类体系之下,有些被我们笼统归为一类的乐器,实际上属于两个类别。
例如「打击乐器」,锣(体鸣)与鼓(膜鸣)就分别属于两类。




还有一些乐器所属的类别可能出乎大家意料,例如该体系下,并没有「键盘乐器」这个分类,乐器之王「钢琴」又被分在何处了呢?
其实大的类别也不算难猜,应该有不少朋友见到过钢琴后盖中的琴弦。
钢琴琴弦 (图片自网络,侵删)
钢琴在这个体系之下,确实属于「弦鸣乐器」。
再顺着这个分类向下找,你会发现,钢琴其实是一种「带有共鸣箱的板式齐特琴 (Board zithers with resonator box)」。
而齐特琴家族,应该非常符合「冷门有趣」这个标准。
以下是 “标准的” 齐特琴↓。
引自Wikipedia
以下是几种 “改装” 齐特琴↓:
大都会博物馆馆藏
再来一种大家都熟悉的齐特琴↓:
大都会博物馆馆藏
对,你没有看错,中国的古琴 (Chinese zither),也可以算作「板式齐特琴」,
如果你还不能理解齐特琴与现代钢琴有什么联系,看看下面这件齐特琴,你会秒懂。
大都会博物馆馆藏
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比如北非有一种乐器叫做 “Zūrnā”,它是一种气鸣乐器,通过簧片振动发声,簧片有两片,所以分类上,它可以算作一种双簧管↓。
大都会博物馆馆藏
再查查看,同属这个分类下的还有啥!↓
大都会博物馆馆藏
多念几遍这几种乐器的名字,体会一下。
这种乐器,起源于波斯(伊朗),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波斯亚凯门尼王朝,而后向西传到土耳其、北非,向东传到中国,连叫法都没怎么变。


再回到齐特琴的例子,如果把齐特琴竖起来,会发现它非常像里拉琴 (lyre) 或竖琴 (harp),这两种长得如此相似的琴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还是看霍-萨分类,你会发现里拉琴其实属于一种「琉特琴」,而琉特琴分类下,有一种「窄盒琉特」(Necked box lutes),包含了两种我们熟知的乐器——吉他和提琴。
图片自MIMO、大都会博物馆、Wikipedia,本图仅显示乐器形态上的演进,并未有时间、地理上的关联
至于里拉琴(lyre)和竖琴(harp)的区别是什么,又是如何演化的,可见下图↓。
先讲到这儿把,关于冷门乐器的话题,再讲上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最后聊一下,了解这些冷门的乐器,学习它们的分类方式,除了猎奇之外,又有什么其它用处呢?
最直接的,我们可以借助音乐这种跨文化现象,探索各个文明之间的关系及历史
我曾试图通过乐器的发展演化,还原一部世界文明史,已经做了两期,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读读看。
竖琴:一部世界史(一)
竖琴:一部世界史(二)
各种稀奇古怪的乐器见得越多,对于它们之间的联系探索的越深,越能认识到这样一个问题:
不管在政治、经济、宗教领域,各个文明的差异有多大,提及音乐,谈到乐器,大家的理念基本是相通的。
音乐是世界的语言,看看全世界乐器的发展演化,你会发现,此言不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48

帖子

27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73
发表于 2019-5-8 13:50:08 | 显示全部楼层
2018.5.18更新


今天再分享一个冷门又超酷的乐器——雪茄盒吉他。


雪茄盒吉他外形独特,起初被看做是买不起吉他的人胡乱拼凑的。但也并非完全如此,大牌如Paul McCartney, Tom Waits,Lynyrd Skynyrd的Ed King,以及ZZ Top 的Billy Gibbons都曾用雪茄盒乐器演奏并录音。


William (Bill) Jehle和乐队成员Kevin Craig 很乐意分享他们对乐器构造的见解以及制作这些乐器的初衷。




为什么用雪茄盒?


在历史上,雪茄盒乐器源于19世纪40年代,当时,雪茄刚刚改为盒装(也就是我们现在也常见的包装),但真正风靡一时,是在19世纪60年代。


当时,美国内战中,士兵因地制宜,喜欢利用手边物品“制作”东西。而刚好,新面世的雪茄盒大小合适,使用方便,这种种因素促成了雪茄盒吉他的出现。因此,某种程度上,雪茄盒乐器的出现确实是由于物质条件的匮乏,无法“制作”标准的乐器。


Bill著有两本讲述雪茄盒吉他发展史的书籍,也是功成名就的自制乐器工匠及音乐家。


与雪茄盒乐器出现的原因相似,Bill作为一个倔强boy,对特别的音色及乐器肥肠感兴趣,却不愿随大流购买定制的乐器。


童年时期,邻居曾给他几块吉他部件,他和父亲重新组装过。后来,在寻找Dream
Guitar的过程中,他意识到自己也可以买一些部件制作专属自己的Dream Guitar。在制作过程中,一位朋友送给他一本Make杂志,杂志封面是一把雪茄盒吉他。这把实用的吉他由雪茄盒、几根麻线、1x2英寸木板和几根筷子简单制成。


他照着封面图片尝试拼装了一下,竟然成功了。如果能制作几十把风格各异,与众不同,便宜实惠的吉他,又何必为“完美”的定制吉他而耗费巨资呢?


Kevin (左)带着铲柄雪茄盒贝斯和 Bill (右)带着雪茄盒吉他,他们是 “Nadaband”由Greg P. Yates Jr. 拍摄©


雪茄盒吉他为何延续至今?


热爱音乐的人,总能在材料短缺的情况下,找到合适的替代品。


雪茄盒吉他出现的原因或许是缺乏资金,但如今它的流行,则源于其独特部件带来的特殊音质、外观、甚至是一份情怀。雪茄盒吉他的独特与个性,正是它越来越流行的原因。


来看看他们用雪茄盒吉他的创作 ↓




https://www.zhihu.com/video/980792968709570560


参考资料:https://www.bksv.com/zh-HK/about/waves/WavesArticles/2018/Music-is-in-the-hands-of-the-beholder


要说冷门,用冰做的乐器真是冷到不能再冷了...
“一位制作吉他的朋友问我能不能做个冰琴,于是我做了一把巨型冰贝斯,把钢琴线固定在上面当琴弦,一弹之下发现声音妙不可言。”
—— Tim Linhart


制作冰雕乐器的关键在于理解冰的强弱所在。冰雕艺术家Tim Linhart对这一点的感悟始于20年前的科罗拉多州:“一位制作吉他的朋友问我能不能做个冰琴,于是我做了一把巨型冰贝斯,把钢琴线固定在上面绷紧,拨一下就可听到音乐。当时我觉得如果琴弦再紧一些声音应该能更响亮,于是就又去紧弦,结果冰琴就炸裂了!”谁也没有想到,这次失败竟是Tim Linhart冰雕乐器制造事业的起点。
摄影:©Karin Åberg


冰音
冰吸收振动的能力不如木材,因此冰雕乐器的声音比木质乐器的更尖锐明亮。Tim表示,冰雕乐器能够演绎更多细节:“冰一直在变化,冰的结晶会向不同的方向生长,张力很大,弹奏的振动能够使得水分子更加均匀地排列,如此一来乐器的声音将更富表现力。”
和传统木质小提琴一样,随着时间流逝,冰琴的音色也会越发饱满丰富:“振动越多,声音越柔和”Tim说,“尤其是冰吉他,时间越长,冰越薄,声音越甜美。”
制作冰吉他时,Tim会首先用冰雕出面板和背板,冻结一晚后雕刻细节并慢慢掏出琴身中空的部分,最后完成传统材质的琴颈、琴桥和琴弦。


瑞典的召唤
13年前,Tim曾应邀前往瑞典与Ice Hotel合作。在那里,他制作了56管的管风琴,并设计建造了与之相配的冰管弦乐器。 “我当时觉得Ice Hotel的温度非常适合使用冰雕乐器进行音乐表演”,Tim说。
Tim Linhart是瑞典拉普兰冰乐的创始人。他从事冰雕工作已有35年,过去20年都在研究制作冰雕乐器。 摄影: © Karin Åberg


“不过我可不希望第一场演奏会一下子就来450人!这些人的体温会让室内温度从零下4摄氏度上升到12摄氏度左右,那样一来乐器的声音会变得很奇怪,弦乐器的音高会下降,管风琴的却会升高,一场音乐会直接变成灾难!”


冰雕音乐厅
为解决室内温度变化的问题,Tim开始设计专业的表演场地,希望能够在确保最佳音响效果的同时将温度波动控制在尽可能低的范围内。
最终设计建造完成的冰雕音乐厅由两部分组成:演奏舞台位于中间位置,稍向内凹进,远离观众席以减少温度波动;圆顶冰屋状的观众席位于舞台两侧斜前方,顶部开有出气孔持续降温,确保音乐厅室内温度稳定维持在-5°C。
音乐厅的墙壁经过喷水结冰处理,表面光洁明亮,在反射声音时能够使乐器的声音听起来更加干净有力、圆润浑厚。


充满挑战的环境
“声学是很复杂的,”Tim说到。“在圆顶冰屋的中心有个位置非常好,在那里欣赏演奏能够获得最佳的音效体验,但是也有一些位置不太好,举例来说,有些地方的观众会听不到低音鼓的声音。”
冰的共振效果不如木材或金属,因此弦乐器需要搭配放大器:”我在吉他的一面上打孔,安装一个换能器,小提琴则两面打孔用于安装换能器,这样可采集两侧面板的振动信号。为尽可能地保持冰乐的独特音效,换能器的位置尽量远离琴弦和琴桥。”
Tim与一位音响师合作管控低温与水分对不同声道的影响。“音乐厅的环境非常有挑战性,电器元件与水距离太近,” Tim解释说,“一旦有哪里出现不正常的声音,音响师就得及时去解决,他总是拿着吹风机时刻准备处理突发情况——有时甚至会在音乐会进行的时候走出来修复各种问题!”
制作一把曼陀林需要35个小时。摄影:©Karin Åberg


乐器中安装LED灯能够营造魔幻的光效,但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声音。“如果麦克风和乐器中的LED灯距离太近,声音就会出问题,”Tim解释道,“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将LED灯从小提琴中移出。”


全新设计
为解决音高变动问题,Tim发明了新的乐器,名叫“Graviton”的冰雕乐器拥有总计37根拨弦和2.2吨重的钢板,其中有的单块钢板重达75KG。这些钢板被悬挂在拨弦末端代替调音弦轴,足够的重量确保琴弦与冰始终保持恒定张力,保证了音高稳定。名叫“Rolandophone”的大型敲击乐器拥有44根冰管,看起来有些像巨型排箫。
Mattias Sandlund 在演奏冰大提琴。摄影:©Karin Åberg


为了让身处不同位置的每位观众都获得最佳音效体验,Tim正在为下一座音乐厅重新设计结构。他希望在观众席位的圆顶上增加波浪式肋板强化音效。“一切顺利的话,新音乐厅中央部位会有一个大号圆顶笼罩演奏舞台,还会有舞池和三个环绕在周围的圆顶观众席,预计容纳350人,”Tim这样说道。


一段关于奇幻光效音乐厅和冰乐的视频(4:11):

Coolest Concert Ever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czMDIxMjA2MA==.html?spm=a2hzp.8244740.userfeed.5!2~5~5~5!3~5~A#paction


参考资料:https://www.bksv.com/zh-HK/about/waves/WavesArticles/2017/Vibrations-in-ice


还可以在这里找到我们
知乎
世界上最安静的房间 | 在消声室静静是种什么样的体验 | 国产大飞机C919
拍西瓜的科学依据 | 声学界吉尼斯 | 最冷的乐器 | 特别烧钱的坑
还有这种操作? | 如何运用声学知识帮助沟通障碍人群? | 在BK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微信
都说索尼大法好,究竟好在哪? | 神器 | 单位转换小程序
纯干货分享 | 7799型自由场声压法测声功率
专属夏天的声音 | 用数据看蝉鸣 | 她和他的故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40

帖子

24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3
发表于 2019-5-8 13:5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出炉的神级乐器!核心是2000个弹珠!从此一个人pk一个乐队不是梦....

发明这个乐器的是瑞典音乐家马丁·莫林。
啥也不说了,先看视频吧,这个视频发在youtube上4天,已经有超过700万次点击

视频:国外牛人设计的钢珠音乐机!

原文地址:逆天!瑞典大神用2000个弹珠做出神器,小白瞬间开挂,一人pk一个乐团
流量党可以戳原文,内有GIF动图,比较美好。




莫林有着令人惊叹的脑洞。他设计的这个机器中有2000个钢珠,在精密设计的机关中可以演奏出神似电吉他、架子鼓、八音盒、敲琴等乐器的音色。

整个过程主要的工作是摇动手柄!!不信带你看看整个过程

摇动手柄,钢珠音乐机开始运转。
钢珠在运输带和齿轮的协作下,被运送到顶部


帅气地打开开关,钢珠滚动,音乐响起。



珠子落在发音板上,发出清脆悦耳的音符


开关全开,进入流行音乐模式,多种乐器的声音响起。



在贝斯的部分,需要手指配合按琴弦,但是拨动琴弦的仍然是弹珠


哐!钢珠掉到钹上,打着清脆的节拍


弹珠落到鼓上,鼓点加入音乐


每一节小木棍上标着不同的音符,分工很明确


落到底部的钢珠,被回收并重新运回到顶部


接着弹珠就可以重新使用了


很多人都说看这个视频欲罢不能。。会一直不停地盯着看。。

我也就看了20多遍而已。。


这个变态还用钢丝拗了一个自己的logo出来。。

Wintergatan Marble Machine
Wintergatan 钢珠音乐机


不要问我他为什么要做这个乐器
我只能说。。他就是这种不走寻常路的银

这种杀马特画风你敢信

▲莫林和他的女友,一看就是狂浪不羁的玩艺术的两口子
我们狂狼不羁的音乐家莫林一直都钟情于一些我们完全没听过的音乐器械,像什么钟琴啊、特雷门琴啊、泰勒明电子琴啊……

听过的可以举个手给我看看吗?
我看好你哦!你跟谢耳朵一个级别哦!


虽然什么乐器都玩,不过莫林最大的理想是发明属于自己的乐器,从此走上流行音乐之巅

没错,他的最新作品,也是最接近他的理想的一次,就是视频里这个

Wintergatan 钢珠音乐机
The Wintergatan Marble Machine


简单来说,这是一种通过摇动手柄,可以操纵2000个钢珠,在机器中发生撞击来演奏的乐器

在我看来,钢珠就跟流水一样,水流单调的滴答声会让人厌烦,但是大自然中潺潺的流水又会让人产生听觉上的享受,这个道理放在钢珠身上也同样适用”——莫林

钢珠落在发音板上,产生类似水流一样滴滴答的清脆音符,这就是莫林说的流水一样的音乐


然而,这个东西好是好,问题是我**要怎么搞出一个来?

我想说的是,既然他可以,你为什么就不行呢?
……反正我是不行。

莫林从2014年就开始制造这台机器,本来他设想2个月之内结束战斗,没想到机器的复杂性大大超乎他的想象。。。尤其是对不同音色的控制方面

机器中的3000多个零件,必须严丝合缝,并且只能通过手工打造,2000个钢珠运行和掉落的位置,需要不断调试以确保音准,最终花费了他整整14个月的时间

在一开始,他还尝试使用软件建模和3D打印技术来制造零件并构建机器外观,但是莫林很快发现,这种做法过于严谨,很难满足他科学怪人一般多变的想法。。

所以他决定——想到哪就做到哪。。。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就是这么任性。
这个机器的制作大概是这样的:

首先,焊一个自己的logo


对,不管东西能不能做出来,logo一定要帅


然后,开始制作机器主架


一个一个装上发音板


改装贝斯等现成的乐器


琴弦全部要去掉,连皮也剥掉了


贝斯最后是这样的


接下来制作并调试主轮毂



安置主轮毂



设计并制作各类,我们最爱的齿轮




制作并调试各类小部件



每一个小零件都是一点点做出来的



装到机器上的样子



调试发音板



最后是作曲,并设计控制音乐的“小机关”。这货难道还会编程么。。


钢珠的路径是可以被设定的,因此钢珠会发出怎样的声音也就是可以安排好的,这是这台钢珠音乐机设计理念的核心。

音乐机的中心部分由32条回路构成,并且机器在运转过程中,钢珠发出的声音可以由开关来手动控制,在我们的视频中,一开始的音乐是E小调的,在莫林按了一个开关后就变成了C大调,说明他的机器也可以实现对音调的控制

▲注意看,每片变调板上都有对应的音调记号

抛开艺术性不谈,这个机器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作品,纯手工打造的几十种精美木雕结构、精确的轨道、流畅的滑轮和收集钢珠的漏斗,每一个部分都无可挑剔,组合在一起以后就更加惊艳。

这样的结构看起来就好像游戏里的场景,但是莫林还就是把它做成了艺术品,还能演奏出音乐!

经过莫林亲测,这台机器的演奏效果,相当于他的乐队!


“我无意间接触到钢珠机,我自己还是个齿轮狂人,我热爱齿轮,每一种齿轮和它们组合起来的样子,所以我想把它应用到我所钟爱的音乐事业上来”

你能想象到,就是这种西方屌丝玩具启发了他吗?


钢珠在运动的过程中,与机器会产生碰撞,发出特殊的声音,很多人觉得是噪声,可是莫林不这么认为:

“如果有一种方法能把这些声音加以控制和组合,那这绝对会是一首动听的音乐”。

事实证明,他说的完全没错!


莫林现在的计划是把这个乐器小型化、组块化,现在音乐机整体还比较大,而且每次搬运都必须重新拆卸组装,

“我可能会去学一些工程类的课程,我觉得我的机器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感谢微信号 智造桔(ID:tino3d)对本文的帮助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23

帖子

26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63
发表于 2019-5-8 13:51:36 | 显示全部楼层
1帮大家补一下苏联大地的奇葩乐器们
这是一个俄罗斯民乐团的基本配置







最右小哥拿的三角形乐器就是著名的《黑礁》疤脸大姐头巴拉莱卡--俄式三弦琴。左边妹子们抱的圆形乐器叫多姆拉,也是三弦的。
大白腿妹子抱的这块搓板是古斯里琴。




上面图最前面“桌子”则是古斯里琴的键盘版。




不知道俄罗斯音乐人为什么像“他”一样喜欢三,传统拉弦乐器古多克也是三弦的。




弦乐器的图发差不多了,来看打击乐器。



前两位大叔拿的是著名旅游纪念品彩漆木勺子。后面大妈以及楼下姑娘拿的这种响板我们中国同胞一直觉得具有夹手指功能。其实主要特点是不用怎么操作,拿着它扭起来就行了。


最为令人不爽的是下图左后的这两个“擦床”,其实是纺毛线的工具,演奏就是把这些起伏划出酸爽的一声。


铃铛类的不提了。
吹管乐器也有很多奇葩,苏格兰有风笛,俄罗斯有风袋。





这个羊头太酷炫了…



斯维列里竖笛和扎列卡木管都是传统乐器,然而下面这位扎列卡还有白桦皮版。(有的用鹅羽毛当笛膜。)



另一个弗拉基米尔牧笛也是这么爱白桦皮啊



以上是民乐团。
俄罗斯的军乐团里还有些谜之存在没弄明白叫什么。






有人说这是降魔杵,我觉得很有道理。
再贴几个民族特色的东西。
我最近特别喜欢这个又会口弦又会口技又会神鼓的萨满风雅库特大姐。(还为我国某常委表演过,但常委表示一脸…)



巴什基尔人的“库莱”难道不是很萌么?!自己相貌平平,但是可以让演奏的人一个个都看起来很横。






这个笛子为什么叫库莱呢?因为最早不是用竹木做的,而是用当归、白芷等有巨大伞形花序的植物茎秆制作的。这些植物在当地语中俗称库莱,还印在巴什基尔共和国旗子上。



乌兹别克的大声长号
主要是来拗造型的吧?













还能拆下来倒插上再吹?!真是在吹?!
高加索地区的这些东西我是真的不认识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29

帖子

23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37
发表于 2019-5-8 13:52:05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萨克斯是一种常见的乐器,但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史中,也曾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款式。

我们通常见到的,往往是bB soprano高音萨克斯、bE alto中音萨克斯、bB tenor次中音萨克斯与bE baritone上低音萨克斯。
大型乐队里,或许能看见bB bass低音萨克斯。个别乐手,譬如渡边贞夫与David Sanborn也用过bE sopranino上高音萨克斯。

最常见的四种萨克斯

以下是几种较为罕见的萨克斯:

1、不同调性的萨克斯。
除了上面的型号,曾经还有其它调性的乐器。下图中,中间的即是C melody sax,可见体型介于alto tenor之间,音域也是在两者之中。



另外还有C soprano,F mezzo等调性的乐器,但总结起来,其机械原理是一致的,只是调性设定不同。在20世纪初出现过一段时间后,萨克斯的主流便成了今天我们熟知的样子。

2、不同材质的萨克斯。
主流乐器制造商以铜材制作萨克斯,部分高端型号也有采用银质的。但更稀罕的是采用非金属材质的。
50年代Grafton曾经生产过塑料萨克斯,不过产量并不高,且由于塑料较脆弱,当年虽然让人新鲜了一下,随即昙花一现消失。今天有厂家正在复制塑料萨克斯,已有量产产品。



泰国有艺人开发木质萨克斯



大家肯定很好奇这样的萨克斯会有怎样的声音?偷偷告诉你,其实音色与金属萨克斯有9成相似,普通听众几乎听不出区别!管乐的音色,主要是由管体内空气柱的形状决定的。无论用什么材质,你做出的管子是这样的形状,就会有这样的声音。另一个例子是金属单簧管,虽然看起来跟高音萨克斯似的,但声音却是单簧管的声音。
不同的材质带来的主要是震动性能的改变,乐手演奏起来可能会觉得“更容易发声”,或是“音色更饱满”等等。

3、不同构造的萨克斯。
与常见的弯管造型不同,有些中音、次中音萨克斯也是直管造型!



我个人并不是特别看好这个构造。首先,我身高有限,直管次中音都快要戳到地上了……其次,管口直冲地面,声音听起来怪怪的,也不好录音。

Conn曾生产过一种Clar-O-Sax,没有按键,只有几个开孔。我觉得就是西洋版金属唢呐造型……(当然,声音不是唢呐声)



而另一种萨克斯则采取相反的思路,键子越多越吓人,请看Goofus sax:

这货其实算不上萨克斯了,发音原理更像是口琴,按键又是铜管式的活塞。

这个则更激进,连键子都不要了!跟冲锋号一样,完全靠嘴调整音高:



这货的原理,则跟长号类似,通过滑动套管来调节空气柱长度:



以上仅是冷门萨克斯的冰山一角,时至今日,萨克斯仍在不断地演化中。虽然有些设计看起来傻傻的,但正是这些开拓性的试验,才带给我们更新更好的乐器。

————————更新————————
感谢大家点赞,特地回来添加两个彩蛋。
一般来说,上低音萨克斯足够低了,bass 低音萨克斯就已经很少见了。但还有比bass更低的,即是contrabass与subcontrabass。


图中这位手里拿的即是contrabass萨克斯,身边放的则是bass萨克斯。可见其体积之巨大。

Subcontrabass则更大,根本无法手持了,只能放在架子上演奏。



而最小的Soprillo 萨克斯,小到快捏不住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官方微信

招募城市商务合作 电话/微信 1870294029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