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9-6-22 10:44:0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邀请:
笛子和箫分为吹管类乐器;古筝、古琴和二胡分为弦乐类,弦乐类又分弹拨类和拉弦类乐器,而古筝、古琴就是弹拨类弦乐,二胡属于拉线类乐器。
其他不解还请专业的人来评论,目前只讲古琴吧:
先说声音。古琴与其它乐器不同之处在于,像古筝、琵琶、小提琴等均是薄面板发出的声音,薄面板容易震动,故而易发音且音量大。但古琴则是厚面板发出的声音。它的面板厚度可达20-30毫米,是其他乐器厚度的5-10倍。它的声音浑厚、圆润余音长尤其是低音部分,如古钟般咚咚声,有种使人身心震撼的感觉。它的高音部分圆润甜美。如果与琵琶、古筝等比较一下,相同的音位的声音,前者的声音显得单薄,后者显得厚重,韵味更浓。
②古琴的特殊制造工艺决定了古琴的发音与众不同。它不但面板长且厚,它所有表面均有一层生漆与鹿角霜的腻子。古琴的声音是被包裹的、被束缚的、被限置的。古琴的声音要含蓄、浑厚、不张扬而且余音长,所谓绕梁三日不绝。
挑选古琴的声音,提高耳力很重要。最好要多听一些古琴名家用名琴弹奏的曲子。反复听,自然就对好的古琴的声音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更简单,更有效地方式是:借到一张好古琴,比较一下音色的差别,反复对比的听,就能听出音色的差别还能增进自己的耳力。
③古琴音色的好坏,古琴声音是否好听,是古琴优劣的决定因素。古人评价古琴有四善九德之说,四善即:苍,松,脆,滑。九德即:奇,古,透,润,静,圆,匀,清,芳。四善中苍有老的意思,音要苍桑古朴,不燥不闹。松与紧相对而言,声音发紧,听起来不自然,不流畅。松和透有相似的意思。脆有声音清楚干净无杂音的意思。滑有琴声韵味长,余音长绵不绝,声音不楞不硬,如丝般柔滑。九德中奇为首位,奇是一张好琴的第一要素,奇就是与众不同,千篇一律,众琴一声则不为奇,古琴选材均为百年以上老木,或桐或杉或老黄松或老红松等,琴材不同,琴材的年代不同,琴材取的部位不同,音色应有差异,不同的为奇,相同的则不为奇。音色好听,又与众不同,这样的奇琴极少。音色奇绝之琴从古至今,琴人梦寐以求之。古即音苍老古朴,新琴则有闹燥之音。古还有琴应有古钟般厚重沉雄之声,古钟般咚咚的金石之声。透是声音通透,不是闷在里面,不是发木,但是透不是声音发空洞。有些琴为了增加音量,槽腹挖的很多,面板较薄,音量大,但不实,润是声音不干,韵味足,余音长。古琴声音的美感,它的悦耳,它的特殊的声音使古琴流传千年不衰,深得人心。润是一大特色。静是音要纯净,无杂音。音要干净,它要清楚的发出每一个徽位的声音,不能和其他的声音混杂一起,该起则起,该停则停。不能给人杂乱无章的感觉。
④古琴的漆膜与漆器的漆膜有评价标准有所不同,好古琴的表面因为制作周期长,古琴在制作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变形,变形的部分在被打掉,这样琴的表面,尤其是弦路的表面,会被打花,漆膜颜色有深浅不同的变化。古代的名琴,历经数百数千年,经多次修复,表面会形成细碎的深浅不同的花纹。年代越久越花,深浅不同的花纹大小,也是判断古琴年代的标准之一。花纹越细碎年代越久远,年代越近花纹越少,越大,甚至无花。例如故宫的九霄環佩琴,飛泉琴等。古琴漆膜表面的深浅和无规则的变化,是古琴的木质和腻子长时间缓慢变化的结果,是在古琴长时期制作过程中不断打磨,去高补低的结果。好古琴的制作周期长,工艺严格,所内涵的劳动力丰富,有更多的技术工人的智慧结晶。好琴与差琴在选材和工艺上有巨大的区别。
古琴的断纹很有意思。大漆工艺的漆膜非经数百年方可出断,这也是大漆非常缓慢干透的性质决定的。古往今来,好琴甚少,不但好琴声音难出,好琴大漆也难做。一张好琴非历时数年,磨修多次,难以成琴。一张好琴还经多年弹奏,声音才会动听。
古琴的普及度不高,大多数人对古琴知识知之甚少。如何判断一张古琴的好坏,请专业人士评判是首选,自己具备一些简单的古琴知识很有必要。
2、①.琴面
为能充分振动,面板一般多用桐木、杉木等松质木料制成。向内外侧呈瓦弧形,与底板胶合而成琴。古琴的周身髹以生漆与鹿角霜粉屑(或瓦灰)调和的底胎,干透磨平后多次擦拭生漆而成。琴面木材须选料精良,纹理梳直匀称。若能觅得古桐木、古庙大梁悬钟之木,或古代棺椁老木更佳。琴面内腹斫成膛腔,在龙池、风沼处留有微微隆起的纳音。一般常见设有两根音柱(天柱、地柱)连接着面板底板,传导振动。
②、琴弦
琴面从外向内由粗及细缚弦七根,古时琴弦用丝质制成,今多用钢弦。如果弦绕至雁足时圈数不多,就需要使用其它牢固的线接续增加弦的稳定。
③.琴徽
一弦外侧的面板上嵌有十三个圆点的标志,称为徽。徽多用螺钿制成,考究者也有用金、银、玉、石等质地的材料精制而成。徽的点位实为弦的泛音振动节点,自然而成,其音律为纯律。在按音弹奏时则作为按音音准的参考。
④.岳山
在琴面右侧头部8—10厘米处横嵌的一条硬木,称为岳山。用硬制木制成。
⑤.蝇头及蝇头的打结
用弦头的一端绕结而成,并位于岳山顶端系连绒扣的弦结,称为蝇头。因两小圈形如蝇头而得名。打结时不宜过大过小以求美观。
⑥.绒扣及绒扣的搓捻系结
连接蝇头与轸子的丝绞称为绒扣,绒口一般用稍粗的真丝丝线搓绞而成,具体方法:择12—14根50厘米左右或更长的单股丝线,固定一端(在无任何帮助的情况下,可用牙齿咬住一端),双手掌心相对,左手向上、右手向下搓捻丝线的另一端。待丝绳起疙瘩后,一手捏紧搓捻的一端,另一手将疙瘩揉匀,再将丝绳对折合拢,顺势搓紧丝绳,形成自然的绳绞,尾部打结以防松散。
绒扣与轸子的系结有两种方法,一种为传统穿结法:绒扣头从轸子尾孔穿入,从侧孔穿出绕颈项一圈,再从露于颈部的绒扣底下穿入侧孔,由顶孔穿出。此法便于在轸子的尾端绒扣上续系琴穗等挂件饰品。因此,单绒扣长度不得短于50厘米(单根丝线则须长于100厘米以上)。另一种方法较为简便,称为简易穿结法:即当绒扣头从侧孔穿入并穿出顶孔后,绒扣尾端绕轸子颈部一圈,再从颈部露出的绒扣底下拽出。其长度不得短于20厘米(单根丝线则须长于40厘米以上)。
在蝇头打结和绒扣系结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琴弦打结蝇头的一端约有6—7厘米长、由丝包缠的部分,这部分切忌漏出结外,以免影响琴弦的充分振动(剩余的端头部分待打好蝇头结后剪去)。上好弦的蝇头应置于岳山顶上的中部,不可向左超出岳山,否则音色必然木讷。也不可过于向右低垂,以免影响弦音的升高。其关键在于轸颈部绒扣的调节,绒扣头部的长短适度,及对绒扣绳绞伸缩弹性的估计。
⑦.琴底
常见多用梓木、塞木等硬质木料制成,起反射音响的作用。基本上呈平面形(也有与面板胶合的一面斫成向上微凹状)。
⑧.龙池、风沼
底板的中部和尾部,各有一个大小不一的长方形或圆形的洞孔,中部大的称龙池,尾部小的称风沼。
⑨.雁足
在龙池与凤沼之间近风沼(约琴面的九徽)处,有两只支撑琴体和系缚琴弦的脚,称为雁足。因须承重力,雁足都用坚实木料制成,因系琴弦故与底板的锲缝必须严密牢固。
⑩.轸子、轸池、护轸
轸子系绒扣调节琴弦松紧长度、改变音高之用。多用红木、紫檀等坚韧耐磨的木料制成。中心头尾穿通,颈部旁侧有一斜孔与中心孔相通,侧孔斜向顶端。考究者孔口呈钝状,顶部孔端微微向中心凹陷。底板上储放轸子的浅平凹槽,称为轸池。底板琴头两侧向下垂凸的部位称为护轸,保护轸子免受外力碰击。
3、古琴的特点
古琴的形制和制作尚有与其他大多数乐器不同的诸多特点。
琴名与琴铭
历代传下来的古琴中常见刻有琴名者,如“九霄环佩”、“春雷”、“雪夜钟”和“蕤宾铁”等。在琴面槽腹纳音两侧也常见刻有(或书写)制琴时的帝王年号年数、制琴者姓名籍贯及制作地点等字样。这对于鉴别考证古琴的年代、制作工艺的发展提供了方便。除此以外还能见到琴的底面上刻有古代某名家一两行诗句的书法字迹,或一段工整小楷行书的序题,或一方印章。但因历代都有赝品存世,鉴别时尤须慎重。
断纹
古琴表面的断纹是古琴的又一特点。古琴经数百年弹奏振动及受自然的风化作用后,本质与其表面的漆胎因收缩胀裂,形成多种形态的裂纹,称为断纹。根据纹形的不同分别称为“牛毛断”、“行云纹”、“流水纹”(如平石板上流下的水纹)、“龟背断”、“冰裂纹”、“梅花断”和“蛇腹断”(又分“小蛇腹、“大蛇腹”)等。由于形状各异变化无穷,线条优美而自然,内在而深沉,使人赏心悦目。因此,一张琴能有确凿可靠的铭刻、优美的音色及精美的断纹,则更显其珍贵。但断纹终究是因长期振动、风化日蚀断裂而成,断裂过分,则为老化损坏,有碍弹奏。修理时应在不影响弹奏的前提下,尽可能保持断纹原形,能不动者不动,能少动者少动。
弦长、泛音及走音
古琴有效振动的弦之长达114厘米左右,弦长振幅大,音色则幽深低沉富有韵味。古琴泛音(七弦十三徽及古已用之的徽外泛音“暗徽”)达119个之多,并大量地、经常地使用,而成为乐器之最。左手按弦待右手弹出声后连续走动取声称之为走音。这些都是有别于其他乐器的特点。
4、韵味
1、走手音的音韵效果。走手音是古琴一种十分常用的演奏方式,右手取音后通过左手在弦上的滑动形成音程的变化。一方面走手音将声音连成一条圆柔的曲线,产生游走的动势;另一方面,走手音使音逐渐弱化,声音由实向虚慢慢减弱造成了一种“远引”的效果,给人深远之感。走手音为古琴弹奏制造了幽深的效果。
2、吟、猱、绰、注等手法在音韵上造成了一种内敛的力度。吟、猱、绰、注等指法通过按弦的左手之种种变化,产生不同的音韵,使琴乐听起来具有一种既内敛含蓄、又充满张力的效果,特别适合表现琴人细微的内心世界和强烈的情感,也给琴曲的主题增加了多样性的描摹方法。
琴曲的深刻内涵,琴人的深思挚情,其物质基础都是古琴的音韵。正是因为古琴的音响特点和多变的演奏手法造成的独特韵味,使古琴不仅能够具有很强的音乐表现力,而且能够完成传达和深化琴人深层生命体验的高难度任务,成为一代代专业琴人和儒生高士心仪的“道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