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坦威的第一架三角钢琴,于1836年在他们位于德国塞森家中的厨房里制成,现被保存在纽约城市艺术博物馆。一同陈列的还有一架1836年的施坦威方钢琴。
海恩里希·施坦威开始展出其乐器,并在1839年布伦瑞克州展览会上以一架三角钢琴和两架方钢琴而荣获一等奖,即一枚金牌。据报道,这架三角钢琴被布伦瑞克公爵以三百马克的价格收购,这在当时可是一笔数目可观的款项,也许这为施坦威钢琴高昂价值奠定了基础。位于塞森的那栋坚实的三层白色木结构的房屋见证了施坦威的成功和发达,这里既是他的工场,也是全家人的住所。在他的钢琴作坊中,施坦威在儿子们的帮助下,每年能制作十架钢琴。
C.F.西奥多,卡尔和小海恩里希积极地参与父亲的钢琴制作工作---当时他们都在上学。所有的孩子都在塞森的学校受过良好的教育,还有几个升入雅克布森学院。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自由主义和国家主义发展成为德国的政治势力,尽管小规模起义未能成功,但造成了经济的动荡不安。农业歉收,食品价格上涨和蔓延整个中欧的严重经济萧条在 1846-47 年间再次激化了矛盾。一位普鲁士外交官在 1847 年元月写道:“旧的一年在匮乏中结束,新的一年在饥饿中伊始。”1848年2月,反叛在巴黎率先发起并迅速蔓延到普鲁士,朝北发展到德国。文静而富于思考的卡尔·施坦威在十八岁时就投身于导致1948-49反叛运动的人民自由政治运动之中。
起义使整个中欧的经济陷入瘫痪。但反叛最终被镇压,人民的理想就此消失。理查德·瓦格纳在这场起义中于德雷斯顿被捕。也许是政治原因导致卡尔·施坦威在反叛之后不便于继续呆在家乡,但卡尔背井离乡的真正动机所含政治因素较少。钢琴业并没有像海恩里希·施坦威所希望的那样繁荣起来。该地区的政治动乱导致严重的经济衰退。1843 年成立的德国关税联盟严重制约了施坦威琴行的商机,这就是海恩里希做出搬迁业务决定的最终因素。
家谱表明长子C.F.西奥多早在1845 年就申请移居国外的文件。卡尔绕道瑞士,途径巴黎、伦敦于1849年年初到达纽约,并与另一位德国移民,约翰·雅各布·奥斯塔取得联系,这是首位在纽约做钢琴销售生意的德国人。可能是为了打探搬迁施坦威钢琴业务的可能性,卡尔在此担任钢琴技师之职。
无论是卡尔的催促,因他发现在纽约充满商机,还是海恩里希·施坦威的个人主张,施坦威家族决定离开塞森移民纽约,留下长子C.F.西奥多经营在德国留下的钢琴生意。对于时年53岁的施坦威而言,举家背井离乡,抛开生意,离开位于塞森的舒适家园来到一片未知的国度,这无疑是一个艰难的抉择。
举家乘坐舒适的S.S.海伦·斯洛曼号从汉堡出发,与1850年6月29日到达纽约港。住在赫斯特大街199号的一间廉租房,这与被抛在塞森的宽大的花园住宅可谓是天壤之别。不过他们绝非贫困潦倒,而显然是为了勤俭持家,留下资金以便未来投资。施坦威家族的男人到城市的各个细木家具店寻找活计。老海恩里希为一家名为劳斯特的琴行制作音板,每周挣六美元。
如果他会讲英语,工资可能就是七美元。卡尔时年21岁,小海恩里希18岁,威廉姆仅只14岁,在威廉姆·纳恩斯公司当学徒学习钢琴制作。纳恩斯享有“全纽约制作机械性能可靠,细木工精致的钢琴的最高声誉”。卡尔也为纳恩斯公司制作键盘,后来受雇于位于中央大街的培根和瑞文钢琴制作公司。小海恩里希曾一度师从钢琴制作家詹姆斯·佩尔森。他们都急于学习纽约的语言和行规。
在德国塞森,人们并没有忘记施坦威家族,当地一家博物馆开辟一个部分展出其早期的钢琴、照片和纪念物。在塞森由威廉姆·施坦威捐赠修建的施坦威公园会使人们想起从前曾居住于此地的钢琴制作家。
德国反叛的失败可能刺激卡尔·施坦威逃奔美洲,同样也导致其他德国人离开祖国,新一波德国移民浪潮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早期到达美国东海岸。德国移民人数仅次于爱尔兰人,当时爱尔兰人是由于1847年的土豆饥荒而离开祖国。新一拨德国移民似乎是
一个有知识和勤勉的团体,其中很多人是手艺人-木匠、家具匠和钢琴制作师---他们在德国的作坊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很多移民都是训练有素的音乐家,擅长于演奏其祖国的音乐,将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和门德尔松引到美国社区中。在美国东海岸的波士顿。纽约和费城形成了大型德国移民社区,而其他群则在内陆的辛辛那提、圣路易斯和芝加哥定居并建立社区。众多小型钢琴作坊纷纷建立,产以制作师命名的钢琴,这些品牌至今还为人们所熟悉:威廉姆·克纳博、艾伯特·韦伯乔治·斯特克和雨果·索莫尔。
然而施坦威家族在纽约创业的日子并不好过,不舒适的居住条件和恶劣的气候,曼哈顿寒冷刺骨的冬季和炎热潮湿的夏天对其家人的健康造成危害。还有城市环境的更大压力和生意的更大竞争性。不过他们在纽约的工资比在德国要高,食品种类要多些,吃得饱些。然而,卡尔在1852年致其在德国的兄长西奥多的一封信却吐露出沮丧,这肯定是当时全家人的心态: “如果你能靠勤勉和节俭在德国谋生,我奉劝你别来。这里的人较国外工作要艰苦得多,更何况你已经习惯于你所认为的德国土豆汤味道要比这里每天的烤面包好的生活条件。对于德国人最糟的是几乎没有人能忍受这里的气候,几乎所有人都胸口疼。”当年晚些时候卡尔寄出的另一封信证实了这种气馁:“当然,美国是任何愿意工作的人,尤其是那些在德国失业而不得不与艰难和忧虑拼搏的人的避难所,--不过金无足赤在美国的幸福也是不完美的。"
将名字美国化和完全融合到纽约环境之中是一个重要的决定。施坦威感受到v纽约人对德国人的歧视。他的推理是如果家族要想在新的家园获得成功,就必须美国化。于是在54岁时,海恩里希·恩格哈德·施坦威格改为亨利·恩格哈德·施坦威,卡尔改成查尔斯,威廉姆的拼写由德式改为英式,小海恩里希随父改成小亨利。
留守德国的C.F.西奥多仍保留着施坦威的名称,在其家族于1850年离开德国去美国的时候,他24岁并且刚刚结婚。现存的广告表明西奥多当时的行当是钢琴维修和调律,先是在塞森,1855年搬迁到沃尔芬巴托尔,1860年至布伦瑞克,他再次以施坦威名义重操钢琴制作的旧业。
从马修·布莱迪拍摄的一张亨利·恩格哈特·施坦威的照片可以看到他腰板挺直,身材不高但坚毅,不留胡须,冷峻的面容,毫无幽默感,带一顶宽沿帽,透过眼镜的目光咄咄逼人,身着双排扣常礼服,白色硬翻领衬衫,打着黑色保守的蝴蝶结领结,黑色对襟背心上佩着金表链,脚穿黑色方头皮靴,手拿镶金条纹的手杖,这一切都使人想起美国维多利亚时代中期的成功而又保守的商人;在背景中,一幅有框的镜子或油画悬挂在大理石镶面,腿脚优美弯曲的花梨木桌子上方,体现出陈设的奢华。施坦威笔挺地站在一个台架旁,因为早期照相的标准姿势要求对象在难以忍受的长时间内保持不动,这个过程在施坦威1862年7月3日的日记中有所记述。稍晚些时候的一幅亨利·恩格哈特·施坦威的肖像版画表现出更为时尚的穿着个性,戴着眼镜,蓄着一圈小胡子,一头中分的梳得整洁的头发, 身着时尚的剪裁合体的双排扣常礼服和有领马甲。施坦威的两副油画则显得他远非照片中那么严肃,毫无拘束但面孔坚毅,英俊,不留胡须,体现出贵族化气质,友好的眼神中含有一丝幽默感。亨利·恩格哈特·施坦威的照片和肖像画肯定捕捉到其性格特征的各种成份。
亨利·恩格哈特·施坦威住在东52大街三栋褐色石质住宅中,其子小亨利和威廉姆及其家眷分别住在123号和125号。查尔斯住在53大街和列克星敦大道转角处的一栋房子。这些房子毗邻木材场和位于第四大道的新厂房。1860年的《莱斯理图文报》报道了新厂的开张。1864年5月21日则更详细地报道了位于14大街的新的销售商店开张庆典的情况,描述说是“其建筑上极为优美,这是城市的荣耀,可以夸口说这可能是世界上最精致的琴行”。开张庆典汇集了当时新闻界和音乐界的大腕,从中午持续到夜晚八点,其间来宾纷纷祝酒致辞。威廉姆·施坦威,这位家族中最为美国化的成员主持了整个庆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