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11年,匈牙利雷汀诞生了一位钢琴大师,这位音乐界的钢琴大佬就是——弗朗茨·李斯特。
他是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他是浪漫主义代表人物之一。
他首创了交响诗,把钢琴的技法发挥到了极致,将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表现融化在交响音乐之中。
他创造了管弦乐的新形式,他是令人们一见倾心的“钢琴之王”。
年幼的李斯特就表现出超高的音乐天赋,跟随车尔尼学习。
演奏风格继承了克列门蒂、贝多芬的动力性钢琴音乐传统以后,在听音乐会的时候受到了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的影响,决心成为钢琴界的帕格尼尼,因此成就了他最为著名的乐曲《钟》。
李斯特一生忙得不可开交,钢琴家的生涯并不占用他生活的大部分时间。
1847年声名极盛时期,他停止音乐会活动,再也不作为收费的艺术家公开演出。
但这不等于说他不继续公开演出,几乎直到临死前他还在演出。
他更多地时间花在教学上,集中精力于魏玛宫廷音乐总监的工作,使魏玛成为新的音乐基地。
魏玛也成为世界上所有音乐才子、钢琴家、作曲家、小提琴家、歌唱家、指挥纷至沓来的圣地,他们都是在李斯特的“监视”之下崭露头角的。
他的创作数量惊人。
单是他的创作:钢琴曲、交响诗、各种合唱和乐团曲、改编曲、协奏曲、编订不同作曲家的作品。
在看一眼《格罗夫辞典》中汉弗莱·塞尔编的李斯特作品目录,单是抄写这么些谱子,就令人头晕目眩。
不知道李斯特哪来的时间作曲,光是他的教学任务,自己的演奏、审稿,以及浩如烟海的通信。
到最后,也不得不减少工作负担。
早在1862年,他已经在若干音乐杂志上声明,谢绝转寄乐谱或其他音乐文字给他。但欧洲的音乐家无不寄作品请他演奏、指挥或提携。
到1881年他开始感到厌倦,他写道:“我不喜欢写信到了极点。我怎么能一年回答两千多封信,而不失去理智?”
李斯特写了13首交响诗,其中最著名的为《前奏曲》、 《玛捷帕》等。
李斯特的本领大得吓人,在一个控制严密的社会里,准会被视为巫士而绑在火柱上烧死。
复杂的乐曲,他能听一遍后立即弹奏,不用看谱。
美国作曲家和理论家珀西·戈奇厄斯弹他自己写的一首奏鸣曲,李斯特听后坐下,不看手稿,就在琴上示范如何改进某个段落,戈奇厄斯无话可说。
毫无疑问,李斯特是最了不起的演奏家之一,十九世纪的音乐家都可以为他那神奇的演奏能力作证。
一次,门德尔颂在埃拉尔那里给李斯特看了他写的《g小调钢琴协奏曲》的手稿,门德尔颂说笔迹很潦草,几乎看不清楚,李斯特却一路看一路弹了下来。
“尽善尽美,比任何人的正式演奏还好。”
门德尔颂把这个故事讲给费迪南德·希勒听时,后者毫不惊奇。
他早就知道,李斯特弹大多数作品都是第一次弹得最好,因为他有事可做。第二次弹时,总是要根据自己的意愿添加些什么。
李斯特弹乐团谱也一样精彩。
1876年,一个名叫奥蒂斯·B·博伊斯的美国作曲家,在魏玛拜访他时,带去一份乐团总谱。李斯特叫他自己弹。
博伊斯谈起这件事时,相当有趣:“不管怎么说,李斯特的神话令人震惊。我们有时怀疑他是否真有他的同时代人所说的技巧。他是当年第一,这是无可置疑的。”
可是,从那时到现在,技巧已经走过很长一程路。
可惜我们永远无法知道,李斯特的崇拜者、也是他的重要学生之一阿瑟·弗里德海姆说,在某些‘专门化’的技巧方面,罗森塔尔和戈多夫斯基超过李斯特。
德高望重的教师鲁道夫·布赖特豪普特称许多钢琴家的技巧比李斯特高明,但他们两人都没能在李斯特经常演出的盛期听他演奏。很可能是,李斯特在生命的最后三十年里根本不练琴。
李斯特和他的学生开创了十九世纪的豪迈派,使音乐的道德派大为头痛。
年轻的钢琴家都师从李斯特,如同1940年代的年轻人也都师从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
学院派开始担忧。路易斯·科勒是一个受人高度尊敬的钢琴家和作曲家,曾经跟李斯特学过,他写过一段话,很像出自今人之笔,在1874年(在《新音乐杂志》上)哀叹新派技巧大师的态度和修养。
科勒说:“他们听上去一个样,弹琴没有灵魂,精确得像机器。他们都想“玩弄奇才”,学李斯特弹琴,甚至模仿他装模作样,让头发覆盖在眼睛上。”
李斯特却拿得起、放得下。
对于李斯特的仿效者,科勒说:“不自然地逼出不合适的音色、毫无意思的渐快和渐慢,没完没了的自由速度,叫人不知所云,不敢肯定是弹的人还是听的人脑子有问题。”
科勒忍受不了,然而,又找不出一个不属于李斯特学派的重要钢琴家。
李斯特从1820年代起一辈子教琴,桃满天下。
著名的有汉斯·冯·华罗、威廉·梅森、卡尔·陶西格、接斐尔·约瑟菲、索菲·门特……
名单简直写不完,詹姆斯·赫尼克在他写的传记中开列的李斯特学生的名单长达多页,难以开全尽数。
李斯特欣起了音乐世界的“阿提拉”狂想,奏出了匈亚利民族的深情颂歌,用他的天才向世界诠释了人类的诗与远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