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邀~在德国学钢琴的作答。
钢琴独奏会这个概念是李斯特提出来的,当年靠钢琴演奏轰动欧洲。那时候分工还不明确,大多数好的钢琴家同时也都是很厉害的作曲家,一般一场钢琴独奏音乐会钢琴家会弹一部分自己的曲子和部分别人的曲子。直到19世纪晚期“钢琴演奏家”这个职业才出现,专业作曲的钢琴家越来越少,钢琴独奏音乐会里大多数都是弹别人写的曲子,偶尔有些钢琴家会用著名的旋律改编一些炫技的曲子。
原来的演奏家和观众喜欢比较丰富的曲目,那时的钢琴独奏音乐会大多都是一场十几首短小的曲子,加上一两首超过10分钟的大曲子。比如拉赫玛尼诺夫当年在美国的音乐会:
并且当年的曲目安排也非常精巧,甚至曲目之间的调式都有和声的联系。
现在一般一场正规的钢琴独奏会需要70到100分钟的曲目,分上下半场,曲目安排一般分两种:
第一种是不同的曲目穿插,不同时期几组相对短小的曲子,比如巴赫平均律,斯卡拉蒂奏鸣曲,舒伯特即兴曲,门德尔松无词歌,肖邦玛祖卡/夜曲/圆舞曲/练习曲,德彪西/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前奏曲,这种一首三五分钟,一组三到五首,一般一组曲目之间观众不鼓掌。在这个基础上穿插几个相对大的曲子,比如巴赫组曲,肖邦叙事曲,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这种十到十五分钟左右的曲子,有时候再加上一首完整的中等长度的古典奏鸣曲或者组曲(全乐章15-25分钟)。一般来说这种曲目安排按照时期先后排列:巴洛克,古典,浪漫,印象/新古典,现代,不过也不排除用现代曲目作为开场或者下半场的开始,或者最快/最响/最炫技的曲子(不一定是最难的)放在最后。
还有一种是上半场弹一些短小的曲子,下半场弹一整首大的,30到50分钟曲子,比如贝多芬奏鸣曲Op. 106 Hammerklavier,贝多芬变奏曲Op. 120,舒伯特最后三首奏鸣曲,肖邦24首前奏曲,舒曼交响练习曲/狂欢节/克莱斯勒偶记,勃拉姆斯奏鸣曲。一般这种情况下上半场就不会有超过十分钟的大曲子出现,有的时候下半场时间不够也会在此基础上最后再加一首炫技曲目。比如Hélène Grimaud前一阵在开以水为主题的音乐会,上半场8首短小的和水有关的曲目,下半场勃拉姆斯第二奏鸣曲。
另外普通钢琴家一般来说要准备一到两首返场曲目,一般来说分几种:大家熟悉的旋律优美的名曲,比如贝多芬献给爱丽丝,舒曼梦幻曲,李斯特爱之梦。。。或者十分炫技又很短的曲目,比如各路可以上音乐会的练习曲,或者像前文说的那样自己写的或者改编的炫技曲目,比如Volodos的土耳其进行曲,霍洛维茨的卡门,Cziffra的野蜂飞舞。
以上讨论的是普通钢琴家的范畴,一些知名度够高的人就比较随意,比如内田光子有一次上半场四首舒伯特即兴曲,下半场贝多芬Op. 120,或者莫扎特/贝多芬奏鸣曲专场,肖邦专场。也有些人喜欢搞主题音乐会,比如上文说的Hélène Grimaud在开以水为主题的音乐会,András Schiff最近在开维也纳古典乐派作曲家的最后一首奏鸣曲专场,一场音乐会弹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四首古典奏鸣曲。
返场更是随意,今年听过一场Sokolov的独奏会,曲目安排比较普通,但是返场一个比一个长,甚至直接用舒伯特的三首钢琴曲D.946返场,还三首不间断的一起弹!最后一共返场八九次,共计一个销售,其实在第三次返场的时候已经有一些观众陆陆续续走了。我的一个同学也曾经用李斯特的但丁奏鸣曲在一首协奏曲之后作为返场曲目,当时据说弹完两个音之后乐队和指挥都傻了。。。
而现在的钢琴家尤其年轻的,亚洲的,喜欢搞一些“有气势”的,凸显实力的独奏会,一下子弹四首肖邦叙事曲/谐谑曲,24首肖邦练习曲,一口气弹四首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还有一场音乐会弹两三首协奏曲,甚至巴赫平均律专场。在德国还听过一晚上弹五首贝多芬协奏曲,直接取名叫“贝多芬马拉松”!从六点弹到十点!个人觉得这种像运动会一样的音乐会略有一点哗众取宠,并且容易让观众感觉疲劳,反而适得其反。
另外在欧洲很常见的是“大音乐会”,上半场一般有一首协奏曲,如果时间不够可以开场乐队先演一首十分钟左右的曲子,然后是独奏家(一般是钢琴或者小提琴)和乐队一起演一首协奏曲,然后钢琴家返场,上半场结束,下半场乐队再演一整首交响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