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阿靓
“我们必须努力学习政治和军事,这样我们的下一代才有机会学习数学和物理,他们的下一代才有机会学习绘画和音乐(大意)”——美国第二位总统亚当斯
亚当斯的这句格言无疑是把艺术的学习推到一个高度,而在我们普世的概念里,艺术本身也是一门较贵的学科,需要天赋、需要汗水,更需要金钱的堆砌。
那么,普通家庭的孩子到底有没有学艺术的自由?
来说一个“穷孩子”的艺术学习之路。
电影《隐藏人物》中NASA的数学天才
我的音乐启蒙是小提琴。听到这一句也许会被误解是家庭优渥的孩子。
恰恰相反,我在三四线小城长大,又是“外来”人口,以借读生的身份在这座读书,靠母亲一个人供养。
我的哥哥是拉小提琴的,六七岁的时候就被他退伍军人的父亲拉起来练琴,在暗哑、不成调的小提琴的声乐中度过一个又一个假期,而年幼的我当时只觉得哥哥拉琴的样子很帅,很有气质,压根听不出一个少年的孤独和隐忍的抗拒。
解读90年代学乐器的孩子不多;会拉小提琴的更是凤毛麟角。于是便央求妈妈让伯父教我拉琴。
我天赋一般,但胜在从小跟着喜欢唱歌的妈妈哼着小曲,所以乐感不错,再加上对于不太轻易得到的教育比较珍惜,我就这样跟着半吊子的伯父零散地学近一年。
解读90年代学乐器的孩子不多;会拉小提琴的更是凤毛麟角,想找个会拉小提琴的老师更是难上加难,在那个时代对会一门乐器的理解大概是会拉一首《梁祝》就会被当成会拉小提琴拉 吧。
后来,深知自己半吊子的伯父就带着哥哥去了南京,他望子成龙,孤注一掷地在音乐上给孩子投入,希望他走上音乐的道路。
那时候,伯父也建议过我可以找个好一点的老师继续学,但由于家庭条件不好,除了自觉,也并得不到任何环境上的支持,所以,我的第一次乐器启蒙就这么戛然而止了。
小提琴是一天不练就会倒退的乐器,学了大半年和没学几乎没有区别。所以,我几乎不跟人提及我曾经接触过小提琴的事。
是出于遗憾还是真的不以为然,自己也分不清。但这段拉琴的时光让我发自内心地热爱音乐,安静的享受音乐。
放弃小提琴后,我又接触了口琴和横笛,也是当时小学兴趣课的标配乐器,孩子们人手一只。便宜、容易上手,方便携带,只要知道了1234567的位置,人人都会吹几首曲子。
在我母亲不管不问的放养式教育下,我的小学和初中一直是快乐的,因为成绩不错,有大把野的时间,还有很多艺术的爱好可以去实现。
一个孩子在前期的自律和行为习惯没有形成之前,是需要父母的引导,毕竟,天才是少数;兴趣也是需要培养的,真正发自内心的贯穿一生的热爱是少数,在没有任何环境支持下自发成才的更是少数……
母亲的不管不问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造就我积极主动,热爱探索,对事物充满好奇的乐天性格;但伤害性也极大,样样都想尝试,什么都会一些,但什么都没有坚持……半途而废的学习态度必然收获不得学习成果。
都知道音乐是一门很贵的艺术,抛去昂贵的课时费,无论是钢琴还是小提琴,器材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钢琴入门级想选一个稍微好一点的也是几万,小提琴越往后越贵;音乐学院的学生们动辄十几万的乐器都是很常见的。
可对当时的我而言,学习乐器和音乐并不是为了走这个专业,而只是单纯的喜欢和享受艺术。抛却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不说,家长的把关和坚持,才是重中之重。
所以,我与音乐的缘分终究是一场镜花水月。
如果说小提琴是我的音乐的启蒙,那么画画儿才是我艺术的启蒙。
初中我开始学习国画,画画的启蒙源于家族里的叔公。他是一位国画家,擅长人物工笔和佛教题材的绘画:行书、工笔老虎、唐宫美人、弥勒佛、观音送子等……儿时,家里挂的他的作品,然后我便在废弃的报纸、和书本的空白处涂鸦,临摹着家里那些绝美的工笔画,乐此不疲。
2000年左右,一个月才80块的学费,大部分家庭足以承受。我跟着老师画了几节大虾和花鸟鱼虫之后,感到有一些乏味:什么时候可以画叔公那样的古代美人的工笔?
半年后,因为搬家转学,停止了国画学习。
我开始“正式”系统学习画画是高中,但学习的原因倒不如曾经那么纯粹,是为了参加艺术高考。大概是2004年,我们那座城市好一点的美术机构,学费一个月200左右,大部分的目的也都是为了高考集训。由于小时候的美术底子,我进入机构的的第一堂测试课,画了个石膏几何体,戴着帽子留着长头发的美术老师看一眼说:嗯,不错。后来,领我一起来的女同学告诉我:老师很少夸人的。
多年之后,我想起那个女同学的才明白可能是出于善意的鼓励,而在此之前我都相信自己是有一些绘画天赋的,尚未理解我的努力完全还轮不到拼天赋的程度。
直到我毫无悬念地与几大美院失之交臂,就这样一步步地在现实中降低预期,考了一个三流的艺术院校……
说到这里, 似乎学生时代的学艺之路并不能为我将来的人生加持,既没有带来一些阶段性的成果,更没有带来名利双收。
是穷孩子学艺术不能饱和投入的必然结果?还是我们对艺术有着太过功利的错误理解?
如果只是当作一门爱好,它一定是一门性价比不高的爱好,那么,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学艺术到底是为了什么?
进入社会之后,一般的学历注定了一般的起点。我也不可幸免地跟大多数普通毕业生一样进入了一个普通的平台做着跟专业毫无关联的工作——在一家广告公司做媒介。
在一个分工不太明细的岗位了,媒介做着沟通、审稿等多种工种,由于美术基础,所以对很多平面设计稿有着一定的把控能力,经常能给客户和销售提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帮助尽快审稿通过,而由于从小学习艺术的底子也确实再让我与其他领域客户沟通过程中多了一些谈资和共同的话题,由于喜欢唱歌,所以公司每年的年会都由我来策划安排节目,也磨练了一些统筹和协调能力,同时,一个职场新人有多露脸的机会是有好处的。
2012年被公司调任到上海分公司工作学习,在此工作期间又对接人推荐到一家国际广告公司……
我想,我这样的普通起点的人在后来职场遇到的机遇到自己自由职业,一部分来自性格中的主动积极的部分,也有一部分来自艺术学习的加持。
当然,这些都是比较浅显的,
最最重要的是学习艺术带给我一些审美能力和对周遭事物的感知能力,让我变成一个眼光“挑剔”的人,一个擅长发现美好的人。
音乐、文学、美术都是一种审美。
听一首曲子,写出什么样的文字,以及你绘画作品里想表达的情感都是你通过大量的练习和不断输出,逐渐形成的一种自己的审美。
而我后来从事了写作,并且自考了和艺术毫无关联的新闻专业是想补偿自己学生时代学习艺术的未曾有过的那份坚持和沉浸,一种严谨的学习态度。
写作也是个极其孤独的职业,在无数个写作的卡壳中,也是一首首钢琴曲让我平静,让我放松心情,再次投入。
鲁迅创作完《狂人日记》后 酣畅淋漓躺在地板上
所以,普通家庭的我在成为母亲后,毫不犹豫地让孩子学习美术和钢琴,无关乎他以后走不走此道路,只是希望他能纯粹的享受艺术的美好,在艺术的学习过程中,拥有创造力,并且,学会坚持。
任何热爱想要做好,都是一件很苦很苦的事情。
无论你学习美术、舞蹈、音乐还是写作,没有大量的时间和汗水投入,几乎是收获甚微,所以,想要在艺术或者说是文艺能作出作品的人,除了金钱上投入更多是时间、精力、刻意练习,再加上那一点点天赋。
而对我们普通家庭来说,我们的孩子的学习艺术终究不是朝着培养一个艺术家去的。只不过是想他们通过对艺术的探索和学习,而更加充分的感知生活。
当你有一天开始怀疑,开始思考人生意义的时候。也许绘画也好、钢琴也好能成为你短暂逃避世俗的一个庇护所。短暂避风,重拾信心,重新上路,成为一个热爱热爱生活的——普通人。
仍然感谢曾经学习艺术的岁月。
- 作者:阿靓
- 独立撰稿人自由职业者
- 艺术科班出身又学了新闻专业
- 做过策划、文案从事过媒体工作
- 开过新媒体公司写过民宿酒店专栏
- 签了书约开过两期表达性写作营
- 关注心理学个体成长和原生家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