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音色与触键
1.不要只提示“放松”,而是给出具体可实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要只提示“要有歌唱性”,而是通过文学、美术、建筑学甚至医学、生物学举出生动形象的例子。
2.演出前不必反复在钢琴上进行实际练习,而是要在心里模拟反复练习
3.练琴不该是痛苦的,这个过程中需要产生情感和肢体上的趣味
4.钢琴家必须能够在任何钢琴上演奏,但必须只在优质琴上练习
5.牙牙学语的孩童偶尔也能弹出“正确”的音色,但只有受过良好训练的钢琴家才具备讲某一类型的音色保持一个乐段或一个乐句长度的能力。
6.慢触键就像琴键上放了一课熟透了的草莓 ,演奏者需要穿过它把手指送到键盘底部,下键速度既可以穿透草莓又不能太快以至于把它压烂。快触键就像弹竖琴,拨弦后手指就要离开,避免手指与“弦”接触对声音产生抑制。快触键像往自己方向“拨弦”、“敲锣”,好像要把声音“抓出来”。慢触键是“进”,快触键是“出”。具有内向性格的作品更适合“进”,具有外向性格的作品更适合“出”。洪亮的声音需要用“出”的方式演奏,并且需要“打一下就跑”,如果音符要持续,手指不离开琴键但是不再发力了。
7.可以想象肩胛处放了一个装置,吊着我们的整条手臂,需要声音轻时,就吊起来一点,需要声音大时就放一点。当感到自己的音色过于单薄并且有“骨感”而需要饱满一点的话,一个放松自如的臂肘会特别有帮助。想象自己的肘上绑了一个降落伞 能让你受益匪浅。参与的关节越大,运力越大,声音就越饱满。
8.距离才能产生速度,想要速度快手指就必须抬高。速度不仅能够补偿重量的不足,也能与运力互换角色,一种力度水平既可以用大关节以较慢的速度达到,也可以用小关节以较快的速度达到。
9.一个常见的错误是在弹奏强音时加深深度,而在表现轻柔时用较浅的触键法。弹某句极弱的乐句时,应以缓慢的速度、中强的力度触到琴键的底部弹奏,之后再用轻柔的力度、同样的深度再弹一遍,并在这两种弹法之间不断切换尝试。在一个乐句或乐段中,触键的深度应保持不变,当相邻的音以不同触键深度演奏时,会被视为不稳定的触键。需要歌唱的旋律线通常需要深触键。
10.手指触键范围越小,音色就越硬越钝,范围越大,音色就会越饱满,越有歌唱性。弹奏对清晰度有要求的乐曲时用指尖触键,弹充满温暖且歌唱般的声音时,需要肉垫部分触键,手指呈平放姿势,像在拍一团热乎乎的土豆泥一样弹奏乐句。
11.乐器本身发出来的声音远比我们所做的事情重要。比如某些标注了连奏的乐句实际上用断奏加踏板的方式来演奏效果更好。
12.尽管作曲家标注的是piano,但通常我们会在mezzoforte的范围内演奏浪漫派音乐中非常富有感情的片段。
13.同时弹奏两个或多个音符时,即使作曲家没有给出特别标记,也必须把它们分出轻重缓急,以正确的力度加以表述。在钢琴演奏中,没有什么比一个高音和弦中所有音都不分青红皂白地大声咆哮来的粗鲁。每一个和弦都必须有一个主音,而其他的音都应该降低音量。和弦的最高音几乎总是旋律音,必须加以突出表现,如果和弦中的最高音没有足够的音量,声音听起来就像“空”了一样,缺乏轮廓和清晰度。
14.分解和弦琶音形式展现的伴奏中,不应该将琶音的每个音符都弹响,浑厚且共鸣的低音后的音符应弹奏的较为轻柔。
15.用钢琴模仿圆号、长笛、竖琴等乐器会产生非常丰富细腻的音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