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森博格活跃的年代是钢琴家的黄金年代,大师辈出,群星璀璨。在那个年代能混出名堂而且至今仍能被人们记起、谈论的钢琴家,没有等闲之辈。
即便与同时代那些技巧卓越的钢琴大师相比,魏森博格的技术也不逊色,他演奏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三钢琴协奏曲就是明证,——事实上,我们知道那个时代的很多钢琴大师是弹不下来这首协奏曲的,没什么其他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技术不够,没把握,勉强登台可能就要撂在台上了,而这个曲子是魏森博格18岁就拿下的;即便与同时代那些艺术表现力高超的钢琴大师相比,魏森博格演奏的音乐性也没有落于人后,他演奏的贝多芬和勃拉姆斯的钢琴协奏曲严整深刻,他演奏的巴赫和肖邦既不悖于作曲家的风格又有自己的特色,他的演奏曲目十分广泛,甚至还弹得一手爵士钢琴。
魏森博格出身茱莉亚,又是犹太裔,懂的朋友都知道,这在那个年代的钢琴界意味着什么——黄金通行证。他遇到过不少好的老师,比如名师Olga Samaroff,钢琴大师施纳贝尔和擅长巴赫作品的兰多芙斯卡也指导过他,所以就知道为何魏森博格的贝多芬和巴赫作品都弹得很对路了吧。年轻钢琴家树立正确的音乐观将受益终身,如果一开始就没有树立起“什么是好音乐”的品位,等年纪大了,路走歪了,思维固化了,就来不及纠正了。
能与一流指挥家合作是一流钢琴家的标志。魏森博格与卡拉扬的合作应该是最成功的,无论在商业上还是艺术上,时至今日依然为他保留了较高知名度,——我们知道,那个年代能留下唱片录音就是不容易的,模拟录音时代对录音场地、录音设备和录音技术的要求很高,古典音乐的音响动态范围大、音色丰富、空间感强,录音尤为困难,录音成本也很高,不是谁想录音就能录的,你得水平够高,而且市场还要受欢迎,人家唱片公司不可能赔本赚吆喝,可想而知,能与卡拉扬留下协奏曲的录音版本,还有现场的录像,这是很多钢琴家求而不得的美事。在那个比较古板的年代,很多大指挥家不理解录音和录像的意义,更别提配合摄像师找角度拍特写、弄灯光布景、跟进剪辑后期了,所以大多数指挥家那时候即便能留下录影,画面质量和拍摄手法也比较粗糙,而卡拉扬的演出影片就要精致得多了。魏森博格与卡拉扬合作的协奏曲录影至今仍是很多专业学习者和音乐爱好者手边的重要影音资料。
其实魏森博格不只与卡拉扬合作过,从他职业生涯的早期就开始与伯恩斯坦、赛尔和奥曼迪等指挥名家合作过,后来又与朱里尼、普列特、穆蒂、小泽征尔等指挥家合作。算一算,与同时代的很多钢琴家相比,他合作过的名指挥家算多的了,因为很多钢琴家成名后,尤其到了中年以后,演奏变得比较“独”,不太愿意迁就指挥家和乐队了,就想我行我素。魏森博格的演奏风格偏于理性,所以他不太排斥与乐队合作。
魏森博格留下的录音不少,不算再版的大概三十多张唱片,一些是录音室录制的,一些是现场演出的录音。与同时代声名最为显赫、市场号召力最强的大师比,这个录音数量可能不算多,而且他录过的“成套大专辑”的作品极少(可能只有EMI的《肖邦的钢琴与乐队作品》勉强算是一个2CD的成套专辑),但与同时代的大多数钢琴家比,魏森博格的唱片也不算少了,可供后人较为客观地评估和学习他的演奏艺术。当然,这些录音与他职业生涯鼎盛时期的密集演出相比,又只能说是“摘要”了,如果那个年代也有智能手机和录音笔,也许我们可以听到他更多的、不同的音乐处理。
同时,魏森博格还是一位作曲家和钢琴教育家,终其一生都在音乐上有所追求。2012年,魏森博格去世时,《纽约时报》报道的标题是《Alexis Weissenberg, Pianist of Fire and Ice》,火是感性,冰是理性,能够结合理性与感性的钢琴家是了不起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