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薇采访大师刊--魏老师将带大家走访艺术界的大师们,探讨青少年在学习音乐过程中的问题,希望能给广大学生和家长们一些启示。
<hr/>魏老师会定期拜访各位音乐界名家大师,探讨音乐艺术和讨教教学经验,为的是更好的提升自己,并分享传播各名师名家们的音乐之道。
今天,魏老师又一次化身成为音乐名家采访记者,开始走上“采访大师,探索音乐”的道路……
Section Special
访国际钢琴演奏家陈萨女士
本期为魏薇采访大师刊,我们参访了国际钢琴演奏家陈萨女士。
女钢琴家陈萨
国际钢琴演奏家陈萨:被誉为“当今最具魅力的钢琴家之一”,中国钢琴家。
早在利兹,肖邦以及克莱本国际钢琴大赛中的出色亮相和斩获佳绩已为她打开了国际演奏生涯的道路,越来越多的观众在倾心于属于陈萨的声音。
陈萨受邀与世界知名乐团合作,其中包括以色列爱乐乐团、日本NHK交响乐团、旧金山交响乐团、美国洛杉矶爱乐乐团、伦敦爱乐乐团、法国广播交响乐团、德国科隆西德广播交响乐团、意大利圣切契利亚管弦乐团、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家爱乐乐团、莫斯科爱乐乐团、中国爱乐乐团、中国交响乐团等;一起合作的指挥家有西蒙·拉特尔爵士、谢苗· 毕契科夫、安东尼奥·帕帕诺爵士、法比奥·路易斯、尤里·西蒙诺夫、郑明勋、张国勇、余隆等。
同样热爱室内乐演奏的她,也在全球各地久负盛名的音乐节亮相:如奥地利的洛肯豪斯室内乐音乐节、萨尔茨堡音乐节,波兰杜齐尼基的肖邦音乐节,德国鲁尔钢琴节,俄罗斯圣彼得堡钢琴艺术节等;曾与吉顿·克莱默、娜塔莉亚·古特曼、王健等音乐家有过亲密合作。
陈萨女士弹奏钢琴的喜悦
陈萨女士音乐会弹奏钢琴
本期主题 Current topics
聆听陈萨心中最美的梦
上期我们在“魏薇微谈乐”分享了采访陈萨女士时获得的音乐艺术印象,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催着我们快快把采访内容分享出来,我们这就分享出来供大家享用。
第一章 亦境
音乐·家·亦境
想必,这就是一个钢琴家的财富。喜欢她的乐迷或许注意到了陈萨在微博上的认证信息:“陈萨艺术工作室钢琴家”。这位年少成名,先后在英国利兹、肖邦、范·克莱本三大国际赛事上获奖,而后游走各国举办独奏音乐会的世界级钢琴家,竟然把“家”这一身份放在了“陈萨艺术工作室”后面?这大抵也可视作自表心迹,“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像是互相激励的。自我能动性被很大程度地激发出来,的确有着一些让我都意想不到的效果。”
或许,陈萨真正的领悟到了这种亦梦亦境,梦亦是家,境亦是家,前者是她心中的港湾,后者是是她心中的艺术,想必,应该是这样。
第二章 翊境
议境亦是翊境
与陈萨女士愉快的探讨音乐
- 魏薇 :陈萨,很荣幸您能接受今天的采访,作为三大顶尖钢琴比赛的获奖钢琴家,现在业界人士都把您称为“全集演奏家“,目前,您毫无疑问的已成为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全集演绎者之一。从肖邦玛祖卡全集,到德彪西前奏曲、练习曲全集,再到今年的肖邦夜曲全集,规模已然非常惊人。这期间您肯定经历了常人所无法感受到的磨炼,所以,今天想通过对您的访谈,让厦门更多的钢琴老师,音乐爱好者,广大琴童们一同走进你内心的音乐世界。
- 陈萨 :我没有想把自己打造成一个有商标性的钢琴家,一切都是因为一时兴起。我觉得从15年我自己开始做工作室以后,有点像个孩子一样,更无所顾忌。很多东西就会从一个惯常的思路跳出来。当时做妈祖卡那次就是一个挺疯狂的想法。但是我觉得这次夜曲不亚于那次的疯狂,因为它是不太一样的。大家都了解妈祖卡舞曲节奏是一个很有变化性的曲式,而夜曲呢,是一个相对来说更进水深流状态的。其实当时我决定要弹夜曲之后也是有一定的未知,不知道会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无论是对我来讲还是对现场的观众来说。我很高兴这次经历还是非常的有收获和成就感,我之前的担忧也是多余的。
- 魏薇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你已经是一位有很高国际声誉的女钢琴家了。认识您是从2003年JVC出版的肖邦印象这张专辑,您也是我和我学生的偶像,都希望成为像你一样的钢琴家。我也经常关注您的微博,能感觉到你是一位音乐和情感非常丰富的钢琴家,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持着你?
- 陈萨 :对,学音乐是非常非常具体和辛苦的一个职业。因为它跟喜爱音乐还不太一样,因为你是喜欢音乐的话你可以随时随刻自己喜欢的时候就听音乐,或者也可以自娱自乐。但是如果你在做演奏这个职业,几乎是每天都需要练琴的。而这个对于你的不同生命阶段的不同是生活方式来讲,这个都是雷打不动的一部分,一切的安排都会围绕着这个主体来进行。所以我觉得音乐还是伴随着我从小到大。所以我觉得信念可能更多的是喜爱、热爱。因为你不断的被你所新发现的东西感动,而且你能去到那种境界,好像是一个多维的空间。你会觉得好像一切都是值得的,是不可替代的。
- 魏薇 :从2003年的肖邦印象到2019年的德彪西前奏曲,能深刻的感觉到你的录音中有非常独有的“音乐和情感”,您能简单说一下您是怎么看待音乐和情感这两个东西的?
- 陈萨 :我相信音乐就是一个非常独特和特别的表达方式,对于人来讲。所以我们在很多年前,所有的作曲家是用这样的一个艺术形式来记录表达自己的一种不光是情感,也有可能是自己的一种感悟。是一种不可言状的东西,可以用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它是一个通道,有一些人可能天生就会有那么一个通道,我觉得像那些作曲家,他一定是得到了从这个通道里收获到的某一种信息。而让他们就非常容易精通于记录音乐这么一个形式。来把这种形式能够跟自己内心的世界接轨。然后很多的东西就源源不断的输出出来。我们所能够从作品里看到的,一个人的人生、精神、七情六欲都很好的从音乐里体现了出来。音乐是个很奇妙的载体。
- 魏薇 :1996年英国利兹钢琴比赛,您是那场大赛中年轻最小的,后来在钢琴大师傅聪先生的推荐下去国外留学,英国4年,德国4年,再后来走上职业演奏生涯,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那么,您能简单说一下在这个学琴的漫漫长路中您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吗?
- 陈萨 :如果要一个比较简单的答复的话,我觉得就是成长。就是你从一个初出茅庐的雏鸟学会成长,学会飞翔。当然这些里面包括很多方方面面的东西。除了我自己在专业上去感受东西方的差异、老师教学法的不同,包括人的思维方式的不一样、社会的不一样。当然也包括很多不同的音乐作品,在音乐作品里去成长。当然也经历了很多挫败和困难。你自己面对成长的困惑等等。我觉得这个都是大家都有共性的。但是成长这个部分是对于你如何去表达音乐和表达自己,我觉得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
陈萨女士认真倾听访谈问题
- 魏薇 :您德彪西前奏曲的专辑令我印象特别深刻。德彪西的音乐属于一个梦幻的,他既是创造者,也是开发者,您是怎样理解德彪西的音乐?
- 陈萨 :德彪西的这个实际上是被大家后来的人划分到印象派的作曲家系列里面。但事实上对于印象派这个东西,可能每个人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对于印象这两个字。所以有一些时候我觉得当然你可以听一些,感受一些同时期的作品不仅限于音乐作品。但是很多东西无论是哪一个时期的,其实都是需要从乐谱上出发。对于音乐欣赏这部分,大家可以试着用一种不太一样的期待值来听音乐。比如说可能大家会固有一个对贝多芬的印象,或是对莫扎特的印象。也许在听音乐的时候会情不自禁的跟随旋律的部分,好像旋律部分一旦断掉之后,会感觉自己迷路了。会有这样的一个感觉。我觉得这个慢慢来,其实也不用很恐慌。因为作曲家们在写的时候,大家可以去听,就是单从欣赏那个音响、那种声响很独特的一种声响。一种和声板块。我相信你在感受这些板块和他所自带的一种特定色彩的时候就会有一种不同的感受。他很有可能给你们的不一定在听音乐里面比如浪漫派作品里的,不一定是很感动,很浪漫的感觉。然后有一些作品他也可以完全是纯感官的一种,比如说听觉,纯感官,或者说会唤醒你在视觉上的一种想象。所以说我们在欣赏音乐和艺术作品的时候其实是一个广阔的天地。不是只有一个门可以进。
陈萨女士分享自己对音乐的见解
- 魏薇 :像今天现场也来了很多很优秀的钢琴老师,他们有些时候会碰到一些孩子在音乐领悟方面比较弱,不知道您在这方面有没有什么建议来引导大家。
- 陈萨 :我只能从我自己个人来谈,我觉得小时候是什么东西让我要在钢琴上坐着那么久,要去和那些琴键发生关系。我觉得有两点,就是曲子我很喜欢。我觉得比如说是好玩的或者是好听的。假如我是一个很小的小孩子,我觉得老师要有一个很巧妙的办法告诉小朋友,唤醒他的一种感受力。意思就是可能他并没有长大到一个地步,知道这个是美的,跟那些词还没有完全联系起来,但是他会有感受的,他开心的时候就一定会很活泼。然后伤心或者气愤的时候他可能会跺脚会流泪。但是我觉得像很简单的乐曲里面也会有很多不同的小情绪。来对他们有启发和结合。所以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办法。比较形象生动的。也没有必要在他们年龄完全没办法接受一些作品的时候强行的灌输,他一定是要到一定的时候才能去接受某一些音乐作品的。需要成长。因为他太小了,不可能接受这么多信息。当然也不排除有一些小朋友从小就对一些比如现代派的东西就天生就有兴趣的,也很好。但是我觉得这个东西就是要顺其自然,然后很用一种很自然、顺从于人性的这样一个方式去启发他们。表扬鼓励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粉丝签售会上观众认真倾听陈萨女士的分享
- 魏薇 :我记得您曾经说过“我的价值不全是在大庭广众下演奏,而是为真正在乎你的人继续这个事业”,那您觉得音乐和人生到底是怎样一个关系呢?
- 陈萨 :这个话题是比较大的。音乐和人生当然我现在看起来音乐是我人生的一大部分,应该说是不可能去割舍的。我说那句话当然是我觉得作为音乐演奏来讲它不完全是为了去获取某种认同感而存在的。我觉得这个过程是我首先对有一些作品产生了一种好奇,然后我去接受,然后受到了很多的感动和感触,很多这样得到的灵感我把他表现在钢琴演奏上。而在这个表现出来的过程,实际上是我融入了自己的表达。然后在这个过程里面,听到的人,无论是听众还是家人。大家也会被我所呈现的这个过程所打动和启发,然后开启很多不同的门。那么我觉得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出发点的问题。因此变得很有趣。因为每一个人感受音乐的出发点都不一样。所以这就让艺术这个东西变得非常的抽象,但是永远有生命力。当然这个前提是你要注入你真实的自己,这样他的生长就是会一直是有脉搏的。所以那是我那句话的意思。
陈萨厦门独奏会粉丝签售会海报
- 魏薇 :我听过您的肖邦很多作品,为什么这次会选择肖邦全套夜曲作为全国巡演呢?
- 陈萨 :我通常在做曲目的时候,并没有特别多的选择的过程,而是我心里想到什么就去做了。灵感乍现,跟着直觉走。你要问我为什么,我通常是没有原因的。
- 魏薇 :最后,您能否把您平时一些好的练琴习惯给琴童和琴童家长分享一下吗?
- 陈萨 :不同的作品肯定需要有不同的练琴习惯,但是我觉得练琴首先要知道大概的一个练琴的方向。就是说想要解决一些什么问题。或者不同的曲子能够记得比如昨天或者上个礼拜完成度到哪一步了以后,你所希望的还有多远。可能在这个过程当中去动脑筋想用哪些办法来解决和提高也是关键。千万不要不带脑子的一味重复。当然在你有办法的时候,必要的重复和积累的过程也是必须的。我觉得通常来说,你需要感受到自己进入了一种非常集中的工作状态,持续一段时间,再休息。不要刚进去状态就下琴去做别的事情。我觉得集中的状态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陈萨女士签售会合照
- 魏薇 :我最喜欢夜曲的最后两曲子,您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您对最后两首曲子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吗?
- 陈萨 :我也很喜欢这两首,我很难选其中一首来作为呈现这一套的回答。因为每一首都很不一样。展现的东西也是很不同的。我觉得最后那两首我这次会连着演奏,中间没有分开他们的排序。我觉得那是晚期肖邦的一种心境。你知道他在同时期他还有写的摇篮曲、船歌、幻想波兰舞曲…这两首夜曲都是作品号里的1和2。我觉得62之1是一切都在一个很微妙的平衡里面,很多的复调,多声部。就像树枝和叶子的关系。就是他们会在不同的一个路径上进行交流。然后也有一些非常超脱的精神在62-1里面。它中段的,左手的切分音。我觉得是给了这个曲子一定的摇曳的动感。一种超脱和飘逸。包括不是很常见的一种对颤音的写法。让你会觉得所有的东西都会有一种很形象的一种颤抖,就是那么微小又很精致。然后接下来62-2其实还挺难弹的,a段的像一个长者一样,有前行的感觉,像对自己讲话。有点像归纳性的陈述;中段是非常复杂、多元性。一种内心的纠结感,在左右手的表现中非常突出;结尾也是很棒的,是一种很难用一个形容词形容的一种感受。我觉得是一种综合性的感受。我觉得这是他晚期非常优秀的作品。
- 现场家长 :我女儿的练琴状态不是很好,容易忘记。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 陈萨 :她的年纪很小,我觉得小孩子都有一个共性,注意力不是很能集中。但我觉得也可以在平时的时候可以启发她的自主性。可能你陪她练琴比较多,不要让她觉得她在完成你说的事情,而没有自发性。我觉得很多东西可能要她自己发自内心的去完成还有她想把它表现好。当她有这种想法的时候一切都会容易很多。
采访结束,收获满满
第三章 熠
有味道的浪漫是高贵的,有些智慧和微妙,是一种融合起来的饱和体。陈萨善于用心去感受作曲家的浪漫,加上自己成长的感悟和酝酿,为作品注入了丰富的情感和色彩,深深打动人心。波兰驻华大使曾评价到:她的音乐,能够触碰到人心最柔软的部分,有一份别样的专注和热情时刻流露。同时,她也能很好地控制住整个现场,让一股高精度的力量之源传递,就像是一趟心的旅程。她情真意切、侠骨柔情,乖逆热情、温柔地炙热。借用宋朝著名诗人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祝陈萨在她的音乐世界中无限翱翔,熠熠生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