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对钢琴产生兴趣,并找到适合自己的老师后,要怎样练琴呢?年龄大些的孩子,可以理解课上老师的授课内容,也能够纠正自己的错误并懂得练习的方法,但是年龄小的孩子就离不开家长或老师的帮助了。现在的几种陪练方式有:
几种方式各有利弊,曾经试听过网上的陪练课,老师会指出孩子的错误,并说明改正的方法。比起去琴行或老师家,网上陪练能节省不少路上的时间,但是试听后,我感觉效率不高,虽说老师温柔耐心,但哄孩子式的细致缓慢讲解导致孩子大多数时间都在看着iPad听,实践少,短短几十分钟后,已经过了精神集中的阶段,继续练效果不好,不继续又忘了。而且陪练老师会直接说明用错了指法啊、节奏不对啊,应该是几指啊,这样容易导致孩子不动脑筋,不去认真读谱,而只是被动地按照老师说的去做。要知道,启蒙阶段识谱、视奏能力的提高,全靠这点滴的积累。
通过比较和实践,还是得家长自己费心陪练。可以自由安排时间、效率高,并通过简洁明了的提示让孩子重新读谱找出自己的错误。但若是家长不懂钢琴怎么办呢?要注意什么呢?
陪练家长一定要陪着孩子听课。课堂上老师会指出孩子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这就需要家长替孩子认真做笔记,十分详尽地记录下容易犯的错误、新曲子需要掌握的技巧等,比如哪个音容易弹得太响、哪里不容易弹匀称怎样才能不破坏音乐情绪等。
高效练琴的关键在于时间的选择。一定要找到孩子状态最好的时段,集中精神练习。往往早上起床后,头脑清醒、体力充沛,最适合练琴。若是赶时间去上学,也不要错过周末的清晨。若是等到放学回家后,让累了一天的孩子们坐在钢琴前,得需要多大的热情啊!更有下学后的许多兴趣班,饿着肚子回到家,更没心思弹琴了。如果时间紧,拿不出大段的练琴时间,可以化整为零,分成小段的练习,一次半小时,每天两三次。或者按照音阶/琶音、复习旧曲子、练习新曲子来分时段练习。不一定非要固定时长,可以规定每支曲子弹几遍。
练琴过程中,手型问题是每个孩子都会遇到的。初学时,老师会要求以断奏方式练习,目的就是让孩子们体会力量由手臂向指尖的流动。打好基础十分重要,千万不能为了进度,忽视或缩短这一阶段。掌握好断奏,才能让手指正确地站立起来,使用指尖弹奏,纠正折指、压腕、吊腕等问题。
在后期学习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也可以重新练习断奏。开始练习连奏后,一定要提醒孩子高抬指,令双手的每个手指同样灵活,以便以后的速度练习。
对于小童来说,过分强调手型可以对使其反感,可以想象些小场景,提高趣味性。比如像书中提到的,用手做一只鸟窝,那么就可以自己发挥一下,小鸟的房子要足够结实,所以手指要坚固有力,万一指尖没有立起来或者手腕下压,就会伤到小鸟,手腕如果抬得高了,小鸟又会飞走了。从上臂流向指尖的力量,像是空中落下的雨滴,在给小鸟喂水,力量在手指,小鸟才有水喝。
乐曲的练习中,识谱能力强的孩子往往先人一步,所以学琴伊始,便要注重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读谱习惯。拿到一首新曲,如果第一遍弹奏是认音符、指法、双手不同的弹奏方法,第二遍就要加入节奏、表情记号、强弱变化的正确处理,平衡旋律与伴奏。随后的练习中,还要注意边弹边看后面的曲谱,提前做好准备。
练习新曲子时一定要慢练。一般来说建议先分手练,再双手合。但在实际练习中,初级阶段的乐谱比较简单,我要求孩子直接双手慢练,锻炼同时看上下两行乐谱的能力。遇到难点时,才双手分开练习。往往第一次弹错,后面就要用加倍的时间去更正,所以要利用好手指肌肉的记忆能力,慢、慢、再慢,让手指记住正确的弹奏方法。练习次数多了,速度自然就上去了。
在弹好一支曲子后,还可以给孩子拍摄演奏视频,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便是对其最好的鼓励。
正如鲍曼·格雷医学院的首席神经心理学家弗兰克伍德博士所说的那样:“音乐是大脑的原始语言,所以,在童年早期唤醒其型式,就是唤醒了在孩子的大脑和心灵中对语言早已很熟悉的一位女神。”
欢迎关注公众号“成长泰美”,交流英文阅读、音乐学习、旅行游学等育儿心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