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单来说,因为考级的级别数字,是完全不懂音乐的人唯一可以看到的、可量化的指标了。在他们眼里:“数字大比数字小厉害,级别高比级别低厉害”。至于孩子有没有学到真正的演奏技能和艺术素养,有没有真的养成一个终身的爱好,他们是不care的。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阵子,“钢琴热”还很高,家境一般的家庭砸锅卖铁借钱供孩子学琴考级的现象就非常常见,也正是由于家长完全不懂+希望花出去的钱可以看到“效果”,那就自然会一味地去强迫孩子考级。而等孩子拿下所谓的十级证书之后,在不懂的家长眼里,也就没有继续深入学习的意义了,“没用”了,此时性价比更高的选择是去考各种“有用”的证书了。
这种“只重视考级,不重视能力”的现象,既是教育的失败也是艺术的悲哀,也是在当时有限的物质条件下的必然会出现的人的思想观念上的局限性。毕竟吃饱饭也不过四十余年。
不过,也无需过于气馁和遗憾。任何好的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虽然广大80、90后群体中,大部分在童年、青少年时期由于物质条件有限和信息匮乏等原因,只接受到了不那么专业和理想的艺术教育,抑或到了成年才有了接受艺术教育的机会,但是也多多少少在内心中埋下一颗种子。到了下一代,做父母的很多都是小时候学过几年钢琴的了,也就会更加重视对下一代艺术方面的培养,不再一味地迷信所谓的“考级”,而更加注重对爱好和能力素养的培养。到了这个时候,即便只是业余学习钢琴,也有机会接受到专业而全面的教育,获益终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