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家》这部经典之作不同于其他同题材的电影,改编自真实人物经历的《钢琴家》特别的冷静和客观,就像是在用旁观者的眼光来见证这段历史。但是也正是在这种冷静和客观之中,人们又会觉得它的真实是如此的残忍,因为它将人性描绘得淋漓尽致。
波兰的天才作曲家兼钢琴家,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在城市被纳粹占领前依然坚持为电台做现场演奏。作为一名犹太人的他,在那段恐怖的日子里,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为了躲避纳粹的魔爪,他不得不四处躲藏。
在华沙的犹太区,他饱受了各种各样的折磨和羞辱,只得放弃一切所热爱的东西。所幸的是,他顽强地活了下来。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更令人诧异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位发现他的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争的结束,他又能够弹钢琴了。在痛苦的黑暗里,他被他热爱的艺术所庇佑;在自由的曙光中,他又找到了他钟爱的艺术。
当看到纳粹轻描淡写地向犹太人开枪时,当看到母亲因亲手捂死自己的孩子而精神失常时,当看到主角从一个光鲜的钢琴家变成了一名有些麻木的只为生存的亡命者时,当看到一个又一个令人于心不忍的细节时。你会发现,现实是复杂的,战争是复杂的,人性更是复杂的。
这部更像是纪实作品的电影,直接将历史背景作为了电影的背景。所以,它在煽情上显得极为的克制。整部影片,没有任何的煽情,只是通过主角的视角,讲述了一场灾难,却让人悲悯众生。
从开头到结尾,电影使用了很多的古典音乐作为配乐。尤其是在钢琴曲方面,选用了波兰著名钢琴家肖邦的钢琴曲。有人评价肖邦:“生于华沙,灵魂属于波兰,才华属于世界。”肖邦的音乐,早就已是波兰民族精神的象征。
当钢琴家为德国军官弹奏的《 G 小调第一叙事曲》响起时,琴声在被战火摧毁的废墟中荡。缓慢中的无奈,急促中的发泄,对战争的绝望,对生存的渴望,痛恨却懦弱,将悲凉发挥到极致。
《 G 小调第一叙事曲》正是在华沙革命失败,肖邦流亡法国时的创作,完美地契合了电影的背景和钢琴家此时此刻的处境。而整部影片的点睛之笔,当属片尾那首华丽的《波兰舞曲》。战争没有夺走钢琴家的生命,而艺术早已融入了他的血脉里。在辉煌的舞台上,战争无法熄灭的民族精神,将继续弹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