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写一篇关于电影《绿皮书》的文章
绿皮书是黑人出行指南
托尼(主角)一开始是对黑人有偏见的
这里,它直接称呼他们为“黑鬼”,把他们用过的杯子丢进垃圾桶。
后来他成为了黑人钢琴家唐·谢利的司机兼保镖。再后来,他听到朋友称呼唐·谢利为黑鬼,他生气了
在我看来,他们两个是相互“救赎”,互相成长,成为彼此的挚友。
托尼自听到谢利的钢琴后,就为他折服,开始改观,后来唐·谢利受到各种不公的待遇,他为之争辩,但是唐·谢利都让他忍下来了,只有最后一次,最后一次,唐·谢利不再退让,他们一起抗争。
在一次演出中,唐·谢利想要进卫生间,但是却被告知只能在野外的一个简易厕所方便,他不愿,只得回旅馆,然后马不停蹄赶回来接着演出。
唐·谢利在街上看上橱窗里的一套衣服,却被告知黑人不得试穿。
一路上,唐·谢利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托尼。
我的第一感觉是,托尼傍上了大佬,大佬甚至教他怎么写信给他的妻子,事实上他的妻子也知道不是托尼写的,但是他的妻子仍然很高兴。然后就是,托尼把他拉下神坛。
影片中一个设计性的情节是他们两次遇到警察,第一次,警察几乎是以一种高傲的姿态,不分青红皂白把他们关押起来。
在狱中,唐·谢利又找到机会给托尼上课
但是第二次,他们以为又遇到不讲理的警察,但是,那位警察仅仅是发现他们轮胎漏气,过来提醒罢了,末了,还祝他们一路平安。
影片的高光时刻,在我看来,是一种对比性的画面,刺痛我的眼睛。
在公路上,唐·谢利身着西服,有托尼为他开门,而田地里,是一群黑人在劳作,他们停下来,注视着唐·谢利,唐·谢利回以注视
唐·谢利属实是在神坛,他自己也知道,但是他同时也矛盾着,这种矛盾几乎无解。在一次雨夜,彻底爆发
最后一次他们抗争之后,去到了一个只有黑人的酒吧,在这里,唐·谢利为他们演奏,他觉得这似乎也挺好。
最后,唐·谢利为了托尼能在圣诞节赶会家团聚,又因为托尼有些疲惫不能开车唐·谢利甚至亲自驾车送他回家,对比影片开头,唐·谢利想让托尼兼职“保姆”的初衷,我想,唐·谢利真的改变了,这场相遇改变了太多。
为什么唐·谢利要进行这么一场巡回演出,影片中有所解释。
在我看来,应当是唐·谢利想改变白人对黑人的偏见,想让他们知道黑人是有能力的,是能够弹出高雅的音乐的,但是最后一场他没去,这是一种抗争,一种对世俗的抗争,他绝不低头。
接下来就是我的一些碎碎念了。
对人,不能够有所偏见也不能够先入为主,在相处中我们才能够了解一个人,也许初见并不那么开心,但是相处起来才能够见人心。
一个宏大的问题,的确是种族偏见,但是我似乎也不能够发表什么高见,相反,我甚至想到了另一个人物,辛普森,作为黑人,他受到白人追捧,但是他不像唐·谢利,唐·谢利知道自己是黑人,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这一切,但是辛普森呢,完全与自己的种族划清界限,甚至对黑人受到的歧视视而不见。民族不能选择,我们也不必抱怨,接受并试着改变这一切,总不能逃避。
警察似乎有好有坏,白人也是,并不是所有的警察都高傲,也不是所有的白人都歧视黑人,不必带有成见和标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要带有有色眼镜看别人,不要妄下定论。特别是在这个舆论化的时代,每个人都争先恐后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喧哗的永远是自视高贵的一群。谨慎理性,未知全貌不予置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