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片的名字放在显眼的地方,不是《海上钢琴师》,而是《钢琴家》;影片站在客观的角度讲述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对于犹太人的迫害,全片压抑而阴郁。
01战争意味着枪声肆起
德国纳粹不甘心在一战中的战败,卷土重来,企图扭转世界格局的同时将杀戮的念头瞄准了犹太人,富有,战争经济的来源,宗教信仰不同,劣等民族,这是极端民族主义之下德国人对于犹太人屠杀的理由。而这也真实地反映在影片当中,夜晚男主一家聚在一起,当枪声响起挨家挨户关灯之后,纳粹随机抽选,最后以老人没有和其他人一样站起来为由,将这位残疾的老人连带轮椅从窗外扔了出去,在场者无一幸免。
流血,死亡时时发生,不是在恐惧的阴霾的当中,就是在被纳粹随机屠杀的路上,在这样的时刻,死亡或者才是唯一的解脱。纳粹随机选中犹太人开枪,不论妇孺,老幼。影片当中,德国士兵选中犹太人,在枪杀到最后一位犹太人的时候枪里没有子弹,士兵娴熟地退弹、装弹;但是这样的过程对于等待死亡的犹太人来说是实在太过煎熬,影片给了绝望且无助的镜头。长达近三小时的电影中,枪声从未停止,恐惧从未离开每一位犹太人的上方,这也只是战争的冰山一角。
那个年代或者“和平”之下现在,战争都意味着不安宁,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枪声四起,无一人生还。德军对于犹太人的屠杀不亚于日军之于南京的行径。影片客观反映屠杀的一角,在这一角之外,更多的看不见杀戮与草芥人命也更让人汗毛直立。说一些题外话,和芝丁谈到前段时间吴啊萍供奉日本战犯这一事件,我们一致认为她不配成为合格的思想健全的大学生(虽然据说患有精神疾病),甚至是九年漏网之鱼都不能是她这个样子。近乎于种族灭绝的行径,怎么能不让人愤慨,但不能仅仅是无能的愤慨,伟大的民族势必在血与火的教训与洗礼中崛起。
不记得是什么时候,看到过新闻,德国总统在波兰向战争中被屠杀的犹太人下跪忏悔。如果是我,敬佩国之领袖的胸襟与做法,时间可以淡化生命离世的哀默,但不能完全消除恐惧,阴霾,不安与流亡。
02跨越种族的友情
影片中男主像是一路加buff,一路逃亡一路接受朋友的帮助。
说回男主,艾德里安.布罗迪,上世纪纽约皇后区的富家人,自带阴郁与脆弱感,如果看过《教父》不得不说,很像第二代教父麦克。
男主在流亡中受到朋友的热心帮助,要知道那时候一旦德军搜查出犹太人是要一栋楼连坐。歌手夫妇热心帮助男主(瓦利)离开了集中营,并将他安置在相对安全的地方,直到辗转至多萝塔夫妇,男主同样受到保护。之所以超越种族是因为战时人人为了保命,无暇其他,更何况当时的犹太人也就意味着定时炸弹。意外的是,他们尽所能帮助了男主。这样的桥段很像《绿皮书》当中,音乐博士&司机的友谊,超越种族,坦诚相向,人类最真挚的感情。
最让人动容的片段是德国军官在战争废墟中发现男主时,并没有开枪,而是询问男主曾经的职业之后让男主演奏钢琴曲,随后的一段时间内带食物给阁楼上的男主,就算是在最后撤离的时候也将唯一一件御寒的大衣给了男主。这其中的个中滋味影片通过两人的眼神与对话演绎的非常精彩(不愧是获得了奥斯卡)
03活着,就是一切伟大
战时的流亡,经历过生死,饥寒,见到过无数的牺牲与流血,索性这一切在德国军官撤离时男主被告知了具体的结束时间,两个星期。
不去讨论人活着应该如何如何,活着,活下去,在那个时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对于任何身在战时的人来说,活着就是一种生命最原本的渴望。影片中男主时隔多年再一次面对钢琴百感交集,平静下的汹涌才最动容也同样潸然泪下,安静的环境,多年的好友,久违的笑容,让这位历经世事变化的钢琴家通过黑白琴键传达活着之后的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