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oLjwRgTm - 

如何评价电影《钢琴课》?

[复制链接]

0

主题

330

帖子

24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40
发表于 2022-1-8 10:40:1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北京
《钢琴课》女权主义理论浅要分析
影片讲述了一位“哑女”爱达带着九岁的女儿远嫁新西兰,开启了一段三个人的情感纠葛的故事。因为不能开口说话,所以爱达十分依赖于能够抒发其情感的钢琴,但可惜,丈夫斯图尔特作为一名重利的殖民者,显然无法理解爱达对钢琴的独特情感。从迎接爱达时丢下沉重的钢琴,到为了几十亩地再次出卖钢琴(甚至爱达)。钢琴作为爱达的伊甸园,却反复遭到丈夫的轻视和践踏,他们的夫妻关系注定不会是美好的走向。
而男主贝恩斯则通过“钢琴课”名义的交易一步一步、悄无声息地慢慢侵占女主爱达的身体,从赤裸的目光到抚摸手臂,再到和衣而眠......整个过程,爱达外在的表现是屈辱、忍受和不屑的。是的,爱达虽然不爱丈夫,但她对贝恩斯这个“粗鲁无知、大字不识”的野蛮男人也毫无好感可言,选择与之交易,不过是=是为了重新获得她身体的一部分——钢琴的主导权罢了。但实际上,贝恩斯既然能懂得拿钢琴来与爱达做交易,就已经说明他并非只是一个粗鲁无知的野蛮形象了。相反,较于爱达那个十分注重自己外表的丈夫而言,贝恩斯反而是细心而周到的。他十分清楚钢琴对于爱达的重要性,平心而论,个人认为贝恩斯喜欢上爱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感受到了爱达通过钢琴所表露出来的热烈情感。
爱达自六岁起便再也没有开口说过话,不是外在身体的限制,而是内心世界的封闭。可她虽是无声的,钢琴却是有声的,六岁学琴,多年来爱达早已将钢琴当成了自己身体乃至灵魂的一部分,她们是一体的。贝恩斯能够看到钢琴,就相当于看到了一部分有声的“爱达”。所以,虽然贝恩斯和爱达一开始的接触是带着情色意味的交易,但在另一个层面,贝恩斯是通过钢琴在慢慢侵占爱达的心。而爱达自己虽然表面不查,可在一段时间的相处过后,她也已经习惯了弹琴时一旁贝恩斯的热烈目光。因此在她成功地利用丈夫提示贝恩斯自己是有夫之妇的身份,并以此达到激怒贝恩斯的目的后,她自己却陷入了失去贝恩斯的迷茫和痛苦之中。她原以为自己无比厌恶那个粗鲁的男人,但她的心告诉她:不是的。
电影中,贝恩斯在收到爱达的暗示之后,选择结束与爱达之间这段不堪的私密交易。他的本意是传达爱意,并希望爱达同样可以关心一下他,可事实却发展成他像一个变态一样,强迫着爱达,做着令自己都感到不堪的事。而他所渴望的爱,也像不存在一般,好似一切都是他一个人的独角戏。这段情节,不仅是爱达对贝恩斯态度和感情的大转变,也是贝恩斯这个角色的立根之本——他迷恋爱达,不仅是身体,更是灵魂。也只有这样的男性角色,才值得内心骄傲而孤寂的爱达回应他热烈的情感:为他奉献身体、为他敞开内心、为他试图开口。
不同于传统影片,《钢琴课》在两性关系之间的描述,女主爱达一直都处在一个较高的地位上:骄傲的接受着贝恩斯的爱,不动情色地抚摸着斯图尔特的身体。无论是在夫妻关系里还是情人的爱意交流中,影片都不一以传统的、单纯的暴露女性身体作为性的表达,而是平等的、精神的沟通。这正是女性主义电影影像中女性形象去色欲化,同时对男性形象结构、重构等特点的诠释。
影片的主视角一直都是女主爱达,她对爱情和生活的态度直接影响着整部影片的走向。从无所谓的接受着父亲的安排远赴新西兰嫁给当地的殖民者斯图尔特开始,到勇敢追爱贝恩斯完成自己的蜕变做结,爱达作为一名“哑女”,全程没有开口说过一句话,但看过影片的所有人,却似乎都能听见她的“呐喊”。丈夫斯图尔特在得知自己的妻子对另一个男人的爱后,怒火中烧地砍掉了爱达的一根手指,可他看着爱达绝望又坚定的双眼,却又突然懂得了爱达的所求。最终,他选择了成全。可爱达虽然得到了情感的慰藉,得以与爱人贝恩斯一起远走生活,但失去了一只手指,无法再弹琴的她,又像丢失了灵魂的寄托。她似乎已经不再完整了。
在与贝恩斯一起离开的时候,爱达主动提出将自己视若生命的钢琴推进冰冷的湖底,并在钢琴坠落的最后一刻,将自己的脚套进了钢琴牵引的绳索当中——她想要和钢琴一起长眠于永恒的寂静之中。可当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理智往往会屈服于本能,爱达死里逃生,却如同欲火重生的凤凰般觉醒了真正的自我意识。她抛弃了那架刻进她灵魂的老钢琴,也摆脱了过去孤寂无声的自己。
终于,她亲吻着贝恩斯,她穿起了碎花裙子,她试图开口说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官方微信

招募城市商务合作 电话/微信 1870294029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