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如何评价电影《钢琴课》?

[复制链接]

123

主题

763

帖子

974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74
发表于 2022-1-8 10:35:0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IP:北京
这部新西兰影片相信很多人第一次看,会觉得这就是一部情色片,我当年也是。我收集的目的初衷也是当黄片来看的。
问题就是,黄片看上几遍后,你会越来越懒得打开它,而这部影片则相反,女主身材尚佳,男主各个丑的各有特色。却偏偏属于有毒类型的,每次看都能发现的更多一些。一些镜头,暴雨中女主被砍掉的苍白的手指,女主在海边孤独的弹着钢琴,小女儿在旁边自由的舞蹈,女主在海底绽放的紧身裙,所有镜头有一种压抑而古怪的美感。
直到我发现导演是一个女人,我才恍然发现,其实这真的是一部充满了象征主义的女性电影佳作。主题是女性永恒关注的主题,自由与爱情。
故事情节并不复杂,被雷电烧死丈夫的女主发誓不再说话,带着钢琴和女儿改嫁到一个蛮荒的小岛上,结果丈夫嫌弃钢琴太重,把钢琴丢弃在了海滩。最后一个对女主有好感的当地毛利和白人混血为了得到女主,倾尽家财把钢琴搬回家,以教授钢琴为借口,对女主展开追求。这正是影迷最津津乐道的钢琴键换身体接触的情色桥段。
  但是当他发现这种方式并不能换来女主的感情的时候,他觉得这种用行为无异于用钱召妓,万念俱灰之下,决定把钢琴送给女主,然后自己远走高飞。
  两人之间的爱情偏偏就在没有钢琴的时候悄然而至。两人开始了真正不道德的偷情之路。而女主丈夫在发现奸情后,愤怒之余,更多的是嫉妒,而他渴望得到这种感情。
开始他还试图补救这份婚姻,但是当丈夫发现两人居然用还在用钢琴琴键传递爱意的时候,狂怒的丈夫最终爆发,暴雨中把女主拖到外面,剁掉了她弹钢琴的手指。
最终丈夫在选择报复前清醒过来,和男主深谈后选择放弃这段婚姻,而悲伤而内疚的女主在离开小岛的时候,执意把那架造成一切悲剧的钢琴沉入大海,并选择和钢琴一起葬身海底。但是最后选择了复活,和男主从此过着安静幸福的生活。
  手机打字,容我喘喘。手动分割线
关于剧情我不想谈论,太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论理争论。看惯了偶像剧的年轻人,太容易用外国马蓉,渣女配渣男之类的标签掀起口水战,而且这个争议是最无聊,最没水平的争议。
能说的很多,我但是我只想谈几点。
  (1) 爱情是自私的,但是爱情的真谛是给予对方自由。
  男主开始确实是馋女主身子,女主开始确实是为了钢琴在出卖身体,虽然没干最重要的环节。但是没有感情的身体接触是双方都不愿意有的,只有那个作为物质基础的钢琴不再成为捆绑二人的关键的时候,爱情才有了自由疯狂成长的机会。
导演用一个故事想告诉我们,物质是取悦对方的的基础,但是爱情不等同于物质,而且和性有关。爱中间有索取,有嫉妒,有狂怒,有纠缠的分不开,但是一旦和物质联系在一起,爱情的成分会大打折扣。
  忘了谁说过,婚姻就是长期契约式的合法卖淫。
(1)除了当代中国,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和时间,女性的地位是从属的,无声的。
女主结了三次婚,而她的失声伴随着是随着爱情的来去而恢复的。她整片台词没有一句。
  这里你品,你细品。
(3) 当结束一段感情后,你只有彻底放弃过去才能得到新生。
  女主的第二段婚姻是伴随着钢琴沉入大海,那个伴随着钢琴沉入海底的女主的裙子,象征的意味再明显不过,谁都有不堪回首,无法忘怀的过去,但是只有放弃了,才会有机会获得新的开始。
  你看完这部惊心动魄的电影觉得压抑?那就对了。女性主义电影基本都是这个调调。郁闷和压抑才是主流,因为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的社会角色就是压抑和求而不得。
打赏鼓励一下!

0

主题

305

帖子

23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31
发表于 2022-1-8 10:35:15 | 显示全部楼层 IP:香港
这部新西兰影片相信很多人第一次看,会觉得这就是一部情色片,我当年也是。我收集的目的初衷也是当黄片来看的。
问题就是,黄片看上几遍后,你会越来越懒得打开它,而这部影片则相反,女主身材尚佳,男主各个丑的各有特色。却偏偏属于有毒类型的,每次看都能发现的更多一些。一些镜头,暴雨中女主被砍掉的苍白的手指,女主在海边孤独的弹着钢琴,小女儿在旁边自由的舞蹈,女主在海底绽放的紧身裙,所有镜头有一种压抑而古怪的美感。
直到我发现导演是一个女人,我才恍然发现,其实这真的是一部充满了象征主义的女性电影佳作。主题是女性永恒关注的主题,自由与爱情。
故事情节并不复杂,被雷电烧死丈夫的女主发誓不再说话,带着钢琴和女儿改嫁到一个蛮荒的小岛上,结果丈夫嫌弃钢琴太重,把钢琴丢弃在了海滩。最后一个对女主有好感的当地毛利和白人混血为了得到女主,倾尽家财把钢琴搬回家,以教授钢琴为借口,对女主展开追求。这正是影迷最津津乐道的钢琴键换身体接触的情色桥段。
  但是当他发现这种方式并不能换来女主的感情的时候,他觉得这种用行为无异于用钱召妓,万念俱灰之下,决定把钢琴送给女主,然后自己远走高飞。
  两人之间的爱情偏偏就在没有钢琴的时候悄然而至。两人开始了真正不道德的偷情之路。而女主丈夫在发现奸情后,愤怒之余,更多的是嫉妒,而他渴望得到这种感情。
开始他还试图补救这份婚姻,但是当丈夫发现两人居然用还在用钢琴琴键传递爱意的时候,狂怒的丈夫最终爆发,暴雨中把女主拖到外面,剁掉了她弹钢琴的手指。
最终丈夫在选择报复前清醒过来,和男主深谈后选择放弃这段婚姻,而悲伤而内疚的女主在离开小岛的时候,执意把那架造成一切悲剧的钢琴沉入大海,并选择和钢琴一起葬身海底。但是最后选择了复活,和男主从此过着安静幸福的生活。
  手机打字,容我喘喘。手动分割线
关于剧情我不想谈论,太容易引起不必要的论理争论。看惯了偶像剧的年轻人,太容易用外国马蓉,渣女配渣男之类的标签掀起口水战,而且这个争议是最无聊,最没水平的争议。
能说的很多,我但是我只想谈几点。
  (1) 爱情是自私的,但是爱情的真谛是给予对方自由。
  男主开始确实是馋女主身子,女主开始确实是为了钢琴在出卖身体,虽然没干最重要的环节。但是没有感情的身体接触是双方都不愿意有的,只有那个作为物质基础的钢琴不再成为捆绑二人的关键的时候,爱情才有了自由疯狂成长的机会。
导演用一个故事想告诉我们,物质是取悦对方的的基础,但是爱情不等同于物质,而且和性有关。爱中间有索取,有嫉妒,有狂怒,有纠缠的分不开,但是一旦和物质联系在一起,爱情的成分会大打折扣。
  忘了谁说过,婚姻就是长期契约式的合法卖淫。
(1)除了当代中国,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和时间,女性的地位是从属的,无声的。
女主结了三次婚,而她的失声伴随着是随着爱情的来去而恢复的。她整片台词没有一句。
  这里你品,你细品。
(3) 当结束一段感情后,你只有彻底放弃过去才能得到新生。
  女主的第二段婚姻是伴随着钢琴沉入大海,那个伴随着钢琴沉入海底的女主的裙子,象征的意味再明显不过,谁都有不堪回首,无法忘怀的过去,但是只有放弃了,才会有机会获得新的开始。
  你看完这部惊心动魄的电影觉得压抑?那就对了。女性主义电影基本都是这个调调。郁闷和压抑才是主流,因为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的社会角色就是压抑和求而不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32

帖子

4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8
发表于 2022-1-8 10:36:1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北京
《The Piano》是一部什么水准的电影作品?
1993年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有二部优秀电影得到了评委会一致的好评。但最佳影片金棕榈奖一般只授予一部电影,这可让专业评委会犯了难。最终,评委会决定花开二朵、将当年的金棕榈奖同时授予二部电影。
其中之一便是《The Piano》。而另一部,正是中国电影史“皇冠上的明珠”、由陈凯歌导演,张国荣、巩俐、张丰毅主演的《霸王别姬》。
次年1994年,《The Piano》便横扫了奥斯卡。获得了最佳女主角(Holly Hunter),最佳女配角(饰演女儿的Anna Paquin)和最佳原创剧本奖(导演兼剧作 Jane Campion)。只是与最佳电影配乐奖失之交臂,毫厘之差输给了《辛德勒名单》。
可惜的是,这部优秀的电影仅因少数的裸露镜头,便被一些国人归类为情色。令人尬然的同时,也让人联想到另一部因“大旨谈情”的主题,而一直被低估的文学巨著《红楼梦·石头记》(八十回版的)。
说实话,《The Piano》真的有点像《石头记》:
“大旨谈情”的主题
首尾对称的剧本结构
多重隐喻的伏笔安排
如哑女主象征着“失去声音”的女性社会地位;钢琴的隐喻;壮观的新西兰荒野环境和渺小的人物群构图;剧中剧《蓝胡子》和《芭芭拉·艾伦 Barbara Allen》的歌词等等...
这些共同点的背后,是二部作品同样以“悯人”(而不仅是女性主义)为中心的人道主义内核。



新西兰导演兼编剧 Jane Campion

《The Piano》
先介绍一下电影的背景设定:
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中叶。

生活在爱尔兰的女主爱达,自小失去了语言能力,但却拥有优秀的钢琴演奏能力。

爱达在爱尔兰的作曲家前夫过世了,她的父亲便将她“嫁”给了新西兰的殖民地商人斯图尔特。爱达只得和女儿弗洛拉与钢琴一起踏上航船,穿越半个地球从文明的爱尔兰到了彼时蛮荒的新西兰荒野海滩。

来接她们的,是“重利轻离别”的殖民地商人丈夫与一位原始野性、大字不识却能敏锐察觉他人情感的粗人乔治·贝因。爱达和女儿据理立争无果,商人丈夫以回程艰辛、钢琴又重为由,把爱达的钢琴丢在了新西兰荒野海滩。故事由此展开...



导演Jane曾是画家,现在新西兰的美景做了Jane的画布

电影音乐
因为女主角是一位不能讲话的钢琴演奏者,所以爱达精神层面的“语言”,基本都要靠配乐来“表达”的。所以导演Jane给到影片作曲家迈克尔的要求,是电影配乐要能“说”出此时此刻主角爱达的心声——这真是一个电影配乐作曲家梦寐以求的机会。
迈克尔不辱使命。《The Piano》OST(原声碟)首首精彩,主题曲《The Heart Asks Pleasure First》(“心声流露”)与电影一起一炮而红。OST在当年卖出几百万张的天文数字。
在笔者心目中,这是一首能和1997年《泰坦尼克号》主题曲《The Heart is Going On》(“我心永恒”)媲美的电影音乐。
而女主的扮演者Holly Hunter同时是一个钢琴演奏家。《The Piano》的剧本,是Holly梦寐以求的表演机会(结果也正是如此)。她孜孜不倦学习新曲目的弹奏,还自学了英国手语,教给了剧中女儿Anna。所有电影里钢琴演奏的片段,都是Holly真实弹奏钢琴的表现。
因此欣赏这部经典作品,如果没有院线音响设备,观众就如同剧中爱达的商人丈夫——很大成程度上缺少了源自音乐的感动,从而让审美局限于剧情的狭小方格中。唯一略为弥补的方法就是去听电影OST。
笔者也是直到认真听OST中的《The Promise》,眼前浮现出爱达第二天穿越森林和商人丈夫的阻碍去见贝因的镜头,才注意到自己观影时的听觉是多么得粗糙:这首曲子的曲调忧伤,但每个音都像凿子一样凿在进人的心里(运用了重音头、收音尾的弹奏手法),仿佛是温柔的女子勇敢、执着、一字一句地践行着自己诺言。
乐曲前段的紧张度梯度上升,正配爱达在森林里带着紧张的心情,匆匆赶往贝因的小屋。音乐中段钢琴音骤停,对应着爱达在森林中被突现出现的商人丈夫阻截、挣扎、最后被摁倒。尔后钢琴音从微弱复渐强,象征着爱达陷入悲伤之中,却不放弃的执着追求。
配乐《The Promise》
https://c.y.qq.com/base/fcgi-bin/u?__=Q7ZFa44m (二维码自动识别)
人文内核
钢琴不仅电影名、贯穿始终的核心线索、影片隐喻的焦点,更是女主爱达的“歌喉”和精神寄托。
钢琴来自文明社会,是艺术造物。外型纯黑典雅、庄严持重。一经弹奏黑白键便编织出多重美妙的音乐,如潺潺流水、诉说内心无尽的心声和寄托。
钢琴对爱达有多重要?看看爱达和女儿恳求贝因,终于重回海滩弹奏钢琴的一幕就够了:


爱达弹奏钢琴时,流露出难得一见的笑容。涛声潮信归又来,女儿伴着曲子跳舞,贝因在旁踱步聆听。弹奏的是主题曲《The Heart Asks Pleasure First》(“心声流露”)。母女俩从白天一直弹到黑夜,犹如久渴的旅人找到了绿洲、久旱的农人盼来了甘霖。
钢琴、音乐与爱达,便是这样水与鱼的关系。这一幕,让笔者想起了昆曲里、同样以琴传情的《玉簪记·琴挑》。只是《The Piano》更胜一筹,哑女的设定,让整个剧情情感和音乐贴合得天衣无缝。
如何看待剧中商人丈夫斯图尔特这个角色?
第一时间联想到的,是白居易的《琵琶行》里的“商人重利轻离别”。真的,现实中总有这样的人,他们的精神世界和世俗生活紧密地贴合在一起,谈论的限于柴米油盐、财富增值、实用主义和欲望实现。他们的“价值观”便是“我喜欢的、就是好的”。
斯图尔特这类人,缺乏的其实是从生活中抽离出来,用一个第三方“眼睛”审视、批判自身行为的自审能力。正是这种能力,使人把非真伪跟一己的利害分开,把善恶美丑跟一己的爱憎分开。
人和动物的差别,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人类拥有较长的记忆力、思维重构能力与上述二种能力复盘经历的自审能力。通过这种方式,人才能归纳总结、学习知识、增长经验。
孩童时期,自审的标尺主要依靠家庭、教师、书本、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而成年时期,在法律和社会规范之中,通过积累大量“模凌两可”的日常决定经验和事后反复的主动自审,拥有抽象思维逻辑的人,归纳总结一套自洽的行为准则和判断依据,用以规范、指导日后的内部动机和外部行为。是谓“价值观”。
斯图尔特的问题在于,他在进行决定时,一贯从自身角度出发而毫不考虑他人的感受。比如开篇放弃钢琴的决定:钢琴很重、又没用(不考虑钢琴对爱达的意义);又如同意贝因拿土地换钢琴的决定:有利可图,认为土地价值高于钢琴(已经视爱达和她的所属都为自己的附属物,而毫无发言权)。这个问题,在缺乏文明社会道德规范的十九世纪蛮荒殖民地新西兰的电影背景下,凸显得尤为突出。
斯图尔特们的决定,单纯以一己欲望作为行为的动机和导向。“我喜欢的、便是好的”,这不是一种源自自审的价值观,而是人类作为动物的生物本能。只有禽兽是天生就知行合一的,因为它们不知道有比一己奢欲更高的理想。好容易千辛万苦,从猴子进化到人类,还要把嗜好跟价值浑而为一,变作人面兽心,真有点对不住达尔文。 
所以孟子说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
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诗歌、音乐和美学艺术,正长于将人从日常生活的紧密齿轮中暂时解脱出来。人们在欣赏音乐、诗歌和自然风景的时候,暂时忘却日常得失和个人欲望,完全沉浸在单纯的听觉、感觉的美感欣赏中。通过这样的美学欣赏,人得以建立起区别于自身爱憎的对善恶美丑之客观认识,而在本能之上觉醒审美与价值观。
剧中的粗人贝因,正是通过与爱达的互动,从本能逐步觉醒理解、尊重、谦虚、爱慕之人性的过程。贝因一开始就有颗慧心,还记得贝因在海滩接人时第一句台词吗?“她看起来很累”。与之相对的,斯图尔特的第一句台词是:“我从未想过你这么矮”。情感和物质在第一面,便区分的清清楚楚。


这部影片把舞台放在十九世纪新西兰的蛮荒之地,正因为导演希望淡化故事中伦理道德讨论的。而简·坎皮恩侧重的,是爱达、贝因、斯图尔特三人在面对人性与本能、价值观与精神追求的矛盾中挣扎与抗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332

帖子

48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48
发表于 2022-1-8 10:36:1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北京
很久之前,看过。如今又翻出来回忆
没有俊男美女,没有小鲜肉,就连男女主也没有现在意义上火爆性感的身材,或许还因为年纪的原因,皮肤失去弹性,身材有点发福。
但是
那动人的钢琴声,和女主的眼睛,深深地留在了记忆的最深处
电影中,可能其他东西都会随着时间流逝而渐渐在你的脑海里逝去,但是,女主表达的那种情感,以及那种勇敢,是深深地印在脑海的最深处。
所以再次翻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国内的翻译有两个版本,一个是《钢琴课》另外一个就是《钢琴别恋》但是我还是最爱原版这个英文名《the piano》最好,简单又意味深长。


电影是从,女主(Ada)俏皮的视角开始的。用双手捂着自己的眼睛窥探世界。虽然已经是妈妈了,但是依旧还是那个单纯执着的孩子。导演给Ada的配音也很意思,用孩童的声音来作为Ada的配音。正如他自己所陈述的。6岁之后就在也没有讲话。
大家可以注意这个时间点,正是她开始学习弹钢琴的年纪。其实也就在说明,钢琴就是她的一部分,她通过钢琴表达自己,女主认为钢琴比语言更有表达力,也更能表达自己内心。也可以注意女生的服装的色彩,和她钢琴上的颜色是一致(黑白为主,还有木质部分的颜色)
还值得注意一点。女主的手非常写实,没有各种花里胡哨的,当我看到的第一感觉,这不是就和我一样的一双普通的双手么?


可以看出,女主走路的时候会把手背在身后,俨然一个俏皮可爱的少女。依旧有个性,有期待。


这句在开头的就震撼到每个人的话,也成为本部电影最经典的语句。整部电影只有开头和结尾有女主的陈述。其中只有寂静


当女儿睡着后,女主情不自禁的弹起钢琴


直到保姆来提醒她,女儿正在睡觉,他才意识到。
这个细节也表现出,女主是一个用自我的人,不是她不爱自己的女儿,而是他不会因为任何失去自己。(感觉现在的妈妈可以感受和学习一下,你先是你,然后你才是一个母亲。如果你连自己都做不好,怎么能成为一个好的妻子和母亲?)


千里迢迢,母女两在一个糟糕的天气,来到一个原始的小岛上。


不得不说她女儿的翻译非常好,可爱的女儿每次在翻译的时候,总能带上母亲说话的情绪,而且非常传神的表达出来。


素未谋面的丈夫并没有按时出现在海边迎接她。而送她来的船队将东西抛下海滩,就回去了。


孤独的母女两在海滩上,相依为命。


这时候,Ada撬开了钢琴的一块木板。当她的手触摸到琴键之后,就感到安全、力量。不自觉的述说自己。钢琴就是她自己,她把自己和钢琴融为一体。


孤独无助的母女两,用裙撑搭起了简易的帐篷


睡前故事


斯图尔特(丈夫)带着毛利人和邻居一起去接妻子,随身带着Ada的照片,并用这个照片做镜子,在即将见到妻子之前,还是整理自己的发型,生怕自己的妻子不喜欢。对于这个沉默的妻子,斯图尔特还是非常满意的。


一行人来到了海边了


被外面吵闹惊醒的两人(其实Ada一直是清醒着的)


好奇的毛利人,偷窥Ada的裙底,Ada吓了一跳。


毛利人惊叹道,Ada像一个天使。顾着安排搬运的斯图尔特问邻居,怎么看待。从贝因的回答不难看出,他很关心女生,看出了她的疲惫。可是斯图尔特只关心Ada带来了什么行李,怎么把这些行李带回去,并没有依据关心Ada的话语。就连累不累都没有询问,仅有因为自己迟到的道歉也是让人觉得自己是情有可原的,必须被理解。


因为人手不够,斯图尔特打算把钢琴弃在海边。Ada极力劝说丈夫。但是无济于事。


眼中只有利益的丈夫,并没有理会。Ada退让,只是询问丈夫是否会回来取。但是丈夫并没有回答,或许是没有钱,或许也是因为这个钢琴在这个原始的殖民地上不会给他带来任何利益。(不能说这个丈夫很坏,只能说逐利者只适合跟逐利者一起生活。而不是和Ada)镜头放在钢琴下,窥探斯图尔特的言行。形成强烈的对比。


最后一处可以望见钢琴的地方,Ada凝望了许久。Ada被分为两半 ,是不完整的她。


因为女主Ada是沉默的,所以整部电影最重要的就是她的钢琴和她的眼睛。演员也表现得非常到位,大家一定要注意每一首曲子,以及女主Ada会说话的眼睛。


依依不舍,已经变成队伍最后一个,遥望着另一半自己


Ada不远去行礼。表现出对这段婚姻的排斥和厌恶,以及对丈夫的不满。而女儿并不能察觉到母亲的感受,仅仅在因为自己不能拍照而生气。(其实这也能看出,女儿之前的生活是开心快乐,满满的爱,让她有开心快乐的同年,成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女孩,会嫉妒、生气、笑、哭、表达自己。)现在很多人看普通这个词,可能觉得不是一个夸奖的词语,但是在很多心理学的人看来,普通有时候是那么难能可贵,是那么完美的褒义词。


可爱的女儿在编造故事,可以看出,童心未眠。


拍照时候,电闪雷鸣,下起了大雨,可以看出Ada的担心,她的钢琴在海边怎么样了?她会不会害怕?会不会被海浪拍坏?会不会被冲到海里?而斯图尔特并没有察觉,只是顾着自己在照片的形象。Ada着无心顾及这形式上的拍照。


回到屋内,Ada赶紧脱下所谓的婚纱,跑到窗边,向来时的方向望去。


觉得这个镜头设计得很巧妙。其实上一个镜头,大家就都能看出:外面在下雨、Ada在担心。导演又补充了一个,从窗外望向Ada的镜头,其实我认为是表达,钢琴在望Ada的视角,以及Ada眼神。进一步表明Ada和钢琴融为一体。


暴风雨中海边的钢琴。


斯图尔特出门前和Ada的告别。注意母女之间的表情和动作,非常一致,包括后面。这也反映出,其实Ada心中就如一个孩子,渴望被理解渴望爱,顽皮又可爱。


Ada看出,丈夫不会取回钢琴,而自己也无力搬动,只得请求邻居带她去海边看一下
神翻译女儿


因为邻居的拒绝,Ada和而只得在门口等。电影的色彩构建非常好。用原始殖民地浓墨的绿色来衬托出Ada和女儿身上的黑/白色系服饰。而本片中最显眼一件衣服。莫过于女儿那件大红色的斗篷(也是有暗示的)无论黑、白、红都在这绿色的背景下显得如此优雅美丽。


俏皮可爱的母女


贝因心软。只能带母女二人前往海边。来到海边看到钢琴的Ada 孩子看到自己最心爱的玩具。围着钢琴转了一圈,看看她有没有受伤。觉得导演拍海边钢琴的视角真是绝了!


这是电影到此Ada第一次笑,笑的那么真,笑得那么美,从里到外散发出的喜悦


就连屏幕这头的我,都能感觉得这种开心。又让多少人回忆起你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件东西和最开心的时刻。


听到妈妈的琴声,女儿则在海边情不自禁的翩翩起舞。


这一切的一切贝因都看在眼里,细心的他看出了Ada的心思。但这时候还他还听不懂Ada的”话“


在这包裹中打开的一个小口子中,Ada从到来弹到黄昏,即将依依不舍的离开


这个镜头中的走步非常有意思,我觉得是导演特意设定的。在沙滩上(人世间)Ada走出自己的(人生)轨迹,女儿进来了,贝因进来了。沿着她的轨迹,与她一同前进。
从轨迹我们也可以看出,贝因先进了。女儿再进来。贝因先了解他,而女儿之后才理解妈妈。


在家中,Ada在餐桌上刻上钢琴的键盘,假装弹琴让女儿唱歌。其实是Ada故意表现出来想让丈夫看到。希望丈夫能明白她的心意


圈地回来的丈夫发现了餐桌上的”钢琴“


可是他的反应的,Ada脑子有病。并没有看出Ada 心思和思念(道不同不相为谋,逐利者注定永远得不到Ada的心)这么明显都看不出来,就差女主直接写给他了
其实这时候Ada对谁都没有情感。只是服从父亲的命令来到这里。


这番对话被贝因听到了(其实第一次看,我都没有注意到贝因的存在。藏得太好了。贝因就明白她的心思。贝因其实也是钢铁直男,不是那种非常能看透Ada心思的,有点傻傻憨憨,但是他真心爱Ada,了解她,关心她。


此时,我心里的活动是(活该斯图尔特被绿,同样是知道Ada用餐桌假装钢琴。你看看你,你看看贝因)贝因知道后,就用80亩地和斯图尔特换了钢琴。斯图尔特喜出望外。


害怕不会弹琴的贝因反悔,斯图尔特还让害怕不会弹琴的贝因反悔,斯图尔特还让Ada去教贝因弹琴。确保这个占大便宜的地能够到手


Ada知道要用自己的琴去教贝因时,非常的生气!


激动得写下纸条递给丈夫,6个词的字条中就出现了2个mine,并在mine下面画了横线来强调!这也能看出,女主和钢琴是一体的,她将钢琴视为自己的一部分。她不希望粗鲁无礼的tough她!


而丈夫只想着自己的80亩地。与他而言,地更重要。


是钢琴为无用的多余的东西的斯图尔特,又一次将妻子撕裂,推出门外


相比于斯图尔特。贝因不仅将钢琴完好无损的搬回来。还请来了调音,校准了每一个琴键


从调音师的话中不难听出,Ada非常爱这架钢琴。


这架钢琴是那么特别。除了她(我喜欢用这个她而不是它来指代钢琴,因为我觉得Ada和钢琴融为一体)的名贵还有她的特别。就如同和她融为一体的Ada


知道要用自己的钢琴教贝因弹琴。Ada打心底拒绝。


Ada眼中的无奈和无助。让别人触摸她的钢琴,就好像是在触摸她一样。


无力反抗妥协的Ada,让女儿来敷衍贝因。自己都没有打算走进这个门


伤心的Ada刚要转身离去(贝因在屋内看着Ada)


但是屋子内传出来的琴声和女儿的惊叹声,让Ada转身回来。钢琴已经校准好


进到屋内,发现钢琴已经校准好了。这使得Ada用不同的眼光审视这个原本在Ada心中是个”不识字的大老粗“的贝因。好像他能知道自己想什么,好像他也不是那么讨厌。


贝因也知道这个琴对Ada的重要性,而且他本身就对音乐没有什么特别的喜好。所以也表明自己不会去弹这个琴的,只愿意听Ada弹。


女儿的设定以及剧情的设置非常巧妙。导演用女儿反映出Ada 内心活动。刚开始女儿对待这个狗的态度,可以说是Ada心中对于贝因的感觉,一种嫌弃,一种自己高高在上。


Ada迷人的背景,原本就白皙的肌肤在黑色的衣服下显得更白。


贝因知道Ada想把钢琴带回去,而Ada也知道她的丈夫在这件事情是不可能会帮助她的。贝因和Ada谈好条件,建立了交易。(大家自己去看,不要问我)第一次交易,Ada得到了她第一个琴键。在宣布领地的Ada


这时候镜头切换到屋外的女儿,可以看到她对于小狗狗的态度不一样了。这也是表明建立交易后Ada内心,地位的转化。


如期而至的钢琴课,认真弹琴的Ada,这个手太美了。


贝因触摸着钢琴,Ada注视着她,这眼神就像是贝因在触摸的是她而不是钢琴。


贝因知道,自己已经深深爱上眼前朋友的妻子——Ada。


Ada不来上课的时候,他就这样凝视着这台钢琴。听Ada弹奏了那么多,他也些许感受到了什么。


贝因用自己最贴身的衣物来擦拭钢琴,我觉得当眼这么设计想说明两点。第一,贝恩非常爱惜这台钢琴,知道她对Ada而言意义非比寻常,而能找到最干净的,用来擦拭她的,就只有自己的贴身上衣。第二,贝因将这台钢琴视作Ada的化身,用最贴身的上衣给她擦拭,表露出,他对Ada的情欲(这里大家还是自己去看吧,我就不截屏除了,等级有点高)
不是小鲜肉,没有完美的肌肉,可以说还有中年男子的微微发福。可是却是那么真实那么迷人。


这个镜头的设置也是极其巧妙的;注意女儿和Ada的表情。当下课回家的Ada 被丈夫叫住,询问贝因学习的情况。Ada礼貌的回答,可以看出Ada脸上露出的微笑。而此时女儿的表情才是Ada心中的表情。(在她看来,一切都只是自己为了拿回属于自己的钢琴)


贝因被眼前这个女子深深地吸引着,听着她弹琴,看着她弹琴。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优美,没一个音符都是那么悦耳


这里,建议大家自己去体会,其实就是一步一步的Ada妥协,也是一步一步的贝因走进她的心里。


其实导演安排的非常好,真的是一点一点的让贝因住进Ada的心里,悄摸摸的、漫漫的,无声无息、就连Ada自己都没有发觉贝因是什么时候进来了。


从手开始


到每一寸肌肤


再到整个人


Ada已经完全被贝因占据、填满。可是自己却毫不知情。就连她的钢琴都知道了


在殖民者组织的晚会上,Ada利用丈夫来刺激贝因,提醒贝因自己是有丈夫的人。让他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Ada没有察觉自己也已经深深爱上自己这个”粗鲁、不识字“的学生


贝因非常伤心,以至于下一次课的时候毫无心思。六神无主的他让Ada随自己心意演奏。


Ada也感觉得贝因的异样,突然不知所措起来。突然感觉房间空荡荡。那双充满欲望和烈火的眼睛去哪里了?Ada有些不习惯。


Ada在……你们自己去看,这张图片我就不描述了。还要注意屋外女儿在玩得游戏,明晃晃的暗示


要求被母亲拒绝后,去和父亲打小报告。典型的小女生


贝因把钢琴送还回去给斯图尔特,并向Ada说出自己的感觉。


发现钢琴被送回来的斯图尔特的第一反应,居然是担心自己的交易黄了……(逐利者)


在得到贝因肯定的回复之后,他才安心收下钢琴。而从贝因的回复中,也不难看出,他深知钢琴对于Ada的意义,而自己不想再以这种卑鄙的行径从中获利。


钢琴回来了,可是斯图尔特让Ada弹奏,Ada拒绝了。只是让女儿弹。(这个行为也表明,Ada不想跟丈夫倾诉和交流)吃着早饭的Ada意识到了什么。她发现自己爱上了贝因。


我就说钢琴都知道贝因喜欢Ada。萌萌的直男表白


Ada开始弹琴,可是那熟悉的的味道、熟悉的眼神都不在,下意识往回看,什么都没有。一丝的失落。


Ada发现自己渴望被贝因倾听,渴望贝因在她弹琴时候对他做的一切


大胆直率的女主来到了贝因家。贝因问她:留下什么了么?这个提问我给100分,相信女主一定想回答(my heart)。接下来大家准备接狗粮吧


钢铁直男告白,傻乎乎憨憨的直接了当














截图数来有些模糊,可以注意到听完这段话,Ada眼眶中有泪水。(只有这个男人看到Ada的泪水和微笑)


钢铁直男嘛~Ada都来了,还不知道什么意思……被Ada一巴掌打醒(不这里还只是半醒,我看得一副很铁不成钢的感觉)


一顿暴打之后,Ada赖着不走,贝因好像有点感觉了,Ada来了一个树袋熊抱抱。


被丈夫发现了,丈夫居然偷窥了全过程……我只想问问斯图尔特,你到底是抱着这么心态偷窥全过程的厄!(对你没有听错!全过程)我是应该说他心理素质好呢还是太好奇?


没有紧致的肌肤,性感的身材。但或者许正是因为这个,给这个电影带来更真实的美。


她以为她说了,可是,多年的不语,她已经不知道怎么说了。这里非常耐人寻味。Ada想和贝因说,自己是 爱他的。她愿意为贝因打破自己不说话这个自己的规则


这张应该和楼下换一下,先去看楼下的图,描述我就一起写了。直到贝因问她:你爱我么?Ada才反应过来,因为多面不说话,可能刚才自己并没有说出什么。于是乎Ada就亲吻贝因,以表示自己是爱他的。钢铁直男又上线了,(就这样不明显她是爱你的么!)贝因就说,如果你真的爱我。那请明天再来。让躺在地板下的丈夫听到了。(我想这也是斯图尔特要偷看整个过程的伏笔吧)。


恨铁不成钢系二


于是第二天,为了让贝因知道自己的心Ada又出门了。但是丈夫拦住了她她的去路。路上的挣扎、无助,演员表现得非常到位。


被丈夫关在家的Ada梦游都在给贝因弹琴。在梦中把一起睡的女儿当做了贝因
把丈夫当做贝因发泄她的情欲,但是却不许丈夫触碰她。让丈夫也体会她的感受——对贝因强烈的爱,而不得,无处宣泄。


从家里人闲谈中得知 贝因要离开这里。Ada又弹起了钢琴。丈夫也因贝因要走了,放下戒备,决定给妻子一个机会,希望他们能好好过下去。虽然片中说是因为毛利人的骚扰和驱逐,让贝因不得不走。但是我觉得不是。


获得自由的Ada卸下一根琴键(这也给后面失去一根手指,埋下了伏笔。因为Ada和钢琴是一体的)


漂亮的英式字体,Ada将自己的心意刻在这根钢琴琴键上,就像贝因将爱刻进钢琴里面一样。


包进手帕了。你看看人家的表白,钢铁直男学着点。不要老是用什么 I love you 。土~


Ada希望女儿能把这个琴键送到贝因手上,但是女儿不愿意,女儿已经妥协叫斯图尔特爸爸了。
在Ada的勒令下,女儿不用情缘的出发了。


可爱的小天使,在岔路上选择送给了斯图尔特。她并不知道之后会发生什么。她只是单纯的认为这是给她衣食住行,会关注她的父亲,父亲不喜欢母亲那样做。仅此而已。
她没有想到这样会伤害到母亲。


斯图尔特一斧头劈在钢琴上,其实也是劈在Ada心中。(后来想想,其实Ada和丈夫一直是名存实亡,仅仅是拍了照片,名义上的夫妻,也没有绿不绿直说,毕竟也是斯图尔特一手把Ada送给贝因的)


钢琴少一个琴键,挨了一斧子。Ada挨了一斧子,少一根手指。这一段主要看女演员通过眼睛,将Ada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拿到琴键的是丈夫,Ada不敢相信。无力反抗的Ada不知道即将面对什么,心中的恐惧和无助。对贝因的爱和思念。各种感情交织在一起


手指没了,斧头砍下来的一刹那。Ada就没有发出一丁点声音,看到飞溅到女儿身上的血,以及斧头砍到木桩发出的声音,才知道
还是前面那句,注意整个过程Ada的表情神态,变化。


Ada在思考,值得么?为什么?我是谁?我爱谁?谁爱我?刚才发生了什么?这里是哪里?为什么我的手指隐隐作痛?一堆问题在这一瞬间蜂拥而出。


而一瞬间,这些问题的答案又非常清晰肯定的出现在Ada的脑海里。


Ada还是向着贝因家的方向走去,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向自己的爱走去,不论自己能走多远,都要努力!


斯图尔特将Ada的手指用手帕抱起来,让女儿拿到贝因家,警告贝因。被吓坏的女儿躲在贝因家的小角落等待贝因回来。当贝因回来之后,女儿哭得更加大声。
之后一波操作,最后贝因带着Ada离。其中一定要注意各个演员之间的对话,以及Ada 眼神。
我就不截图,大家自己看,悬念总是要有的。嘿嘿嘿


贝因终于换上正是的男士礼服。毕竟也是正正经经的殖民者(但是电影中并没有感觉到他是一个压迫的殖民者,从他和毛利人的关系,以及毛利人的评价,以及自身的穿着来看,他是比较好的人,所以我才觉得,之前说他被毛利人骚扰赶走我觉得不太合理)而很多毛利人都过来送贝因。而且贝因执意带走钢琴,虽然毛利人知道有可能会船毁人亡,但是还是帮着贝因。所以我觉得毛利人和贝因关系还是很好的。


在船上能看出Ada的担心,贝因偷偷的抓住Ada的手,这才是爱的样子啊!!!狗粮一把一把的,虽然是钢铁直男,但是暖心起来也是溜溜的!


这时候,Ada让贝因把钢琴沉入大海。可是贝因执意留下,因为他知道钢琴对于Ada意义非凡,他单纯的认为自己可以把钢琴修好。并天真的告诉Ada:我有琴键,我可以修好的。可是她没有听出,是Ada在说自己手指没有了,没用了。


就在毛利人把钢琴沉入大海的时候,Ada自己将脚放到绳圈内,希望自己和钢琴一起沉入大海。
因为在Ada心中,自己和钢琴是一体的。


随着钢琴沉入海底的Ada,突然意识到,并清醒,在面对死亡的时候,
Ada决定
自己将自己与钢琴分开
Ada 将六岁到现在的自己沉到海底。


贝因,将Ada的手”修“好了。Ada用这只特别的手继续弹钢琴。很特别。


Ada也为贝因开始学习讲话。这里也可以证明其实之前Ada什么都没有讲过,嘿嘿,同时大家注意一下女主的服装,开始有了改变,不只是和钢琴的色彩。
Ada开始学说话,也表明,她已经把自己和钢琴分开。开始通过自己表达自己。


我喜欢甜甜的结局,嘿嘿嘿~
在上文中,我并没有写出Ada与自己女儿讲述她爸爸的故事。
大家可以仔细看Ada得描述,可以感受到Ada一直在追求真正能和她沟通,深爱她的人。
就喜欢这种,我喜欢的就是你,不论你是什么样。
《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有哪些细节让我们反复回味?歌剧魅影哪一版的最经典?
看过《断背山》后,你有什么感触?如何评价《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这部电影?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38

帖子

253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53
发表于 2022-1-8 10:36:3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北京
这是本人最喜欢的电影之一,不过看了此间评论觉得不能同意。显然这是一部和简爱以及十九世纪尤其是维多利亚时代文学有着联系的作品,典型的盎格鲁萨克森式的,清教徒特质作品,最后也归结于一个其实挺平庸的结局,一个理解自己的好男人,一个稳定的家庭,即使这个男人被设定为一个土著化代表原始生命力,没有基督教道德约束的,文盲白种男人。代价就是舍弃钢琴,艺术性的,非主流的表达,重新归于男权社会,这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尾,这就是凯瑟琳赫本式,夏洛特勃朗特式的帝国主义女性的一种为主流认可的结局。它表达的还是属于个人自由资产阶级式的反抗,宗教束缚下的性压抑,所以解决的方法也只能是肉体得到解放,毕竟那个文盲男人还算个小地主吧。它也仅仅把解放自我限定在个人主义的圈子里。比起毛时代的文艺作品,尤其样板戏那种激进的理念其实差的很远。所以我不同意它有多么的女权主义,还是那一套反对宗教追求个人自由幸福的主流的诺贝尔文学奖式的反抗罢了,这也是主流所允许的。这样的故事架构常常采用通奸的形式,其实简爱也是这种,前任还活着嘛。不过最后前任发疯死了,情妇发了财,电影里女主角被砍掉一个手指算是赎了通奸的罪,可以和自己的情夫在一起了。西方的文艺作品从文艺复兴以来一直就是这个套路,只不过他们经过几百年的操作把它搞得很富有迷惑性,迷惑了很多中国人。当然,这个片子拍的很美,把维多利亚时代压抑的中产阶级家庭气氛的阴郁和自由的,大海,原始的欲望,不受这种文化拘束的场景对立起来。地点放在殖民地就很有深意。音乐写得很美,如果没有迈克尔尼曼的音乐,这也只能算是一部二流电影。假如把这个故事改成,女主角爱上一个真正的土著奴隶男人,并且号召土著奴隶们和白人殖民者作斗争,那才是真正的解放,自然,非但得不了奖,连拍都拍不成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350

帖子

52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52
发表于 2022-1-8 10:37:25 | 显示全部楼层 IP:北京
只写了一部分,就着印象,一些可能并不准确,也很个人化,但都是关于这部电影的理解,以及延伸的想法。


我觉得这部电影是非常私人的,女性的,关于自我的。
女主人公艾达的形象,基本上是一个偏执,没有常识,也没有原则,也不说话的,古怪的女人。
也只有这样,她才会为了一些常人难以理解的事做到后来的那种地步。
比如为了钢琴,允许那个根本不懂自己钢琴的粗野的当地人抚摸自己。老实讲很真实。虽然正常的女孩子不会理解为什么有女人不惜这样侮辱自己,觉得很恶心。
但不要说侮辱,她心里没有这个词,她在交换,换一颗满足和安宁,对她而言是公平交易。


从电影中可以看出她已经失去了很多东西,生子,丧夫,再嫁。或许这些她已经麻木了。又或许她本能的想知道,还有什么是她不会失去的。
所以我觉得这部电影跟三角爱情没有太大关系,甚至有时我会觉得艾达谁也不爱,
既不爱她的丈夫,也不爱那个情人,恐怕也不爱自己的孩子,
这些她似乎都不是很在乎,
而这些也都是人们对女性的一般想象——女人的脑子里只有爱情。但在这部电影里,为爱情痛苦,嫉妒的是两位男性。




而艾达,只是在不顾一切的去试图接近自己一直在寻找的什么。
甚至,恐怕她也不知道自己在找什么。大概,也没有经过认真谨慎的思索。仅仅依靠着自己的本能,决然离开和执意跟从。
难以理解的话...你想想朴树的那句歌词,
我曾经毁了我的一切,只想永远的离开...
想离开,但也不知道要去哪里。但无论如何也要试试。就是类似这样一种感情。但也可以说有些盲目。





即便她为了见情人,在暴风雨中被绝望的丈夫砍断了一根手指,但我觉得,她也不是为了爱情才那么偏执疯狂。她就是要那么做,没有人能拦住她。
那一段非常惨烈,让人印象深刻,也会让我联想到同年的另一部电影霸王别姬,其中也有一场断指的戏。但我觉得并不一样。
前者主人公多出来的小指被母亲切断,为了生存,给人的感受是,现实的残酷不允许人按照自己本来的样子生活。
后者是被丈夫切断,似乎是为了与束缚自我的一切决裂而必须付出的代价。

......这部电影内容非常丰富,很多角色,各有影射。而且后劲很足,时间越久越觉得特别和深厚。
刚开始看也有些看不下去,但到暴风雨那一幕,以及最后艾达有意落海又挣扎出海面那一场,感觉非常惊异,意味深长。
最近有空会再看一遍,到时会重新补充回答,谢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32

帖子

32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29
发表于 2022-1-8 10:37:5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北京
电影最重要的元素是语言,英语、土人的语言、手语,钢琴的音乐都是语言,不同人用不同的语言建立自己的话语权。女主角是哑的,所以她在英语主导的男性世界是失语的,手语这种语言又太小众复杂,所以她用音乐语言构建自己的话语权。她的丈夫说英语,但是不会当地土人语言,所以部分失语,相对而言没有那么强势,让女主角有了自由的机会。而被教钢琴的男人既说英语又会土话,所以他在当地有权力和主动权,但是他不识字,并且和说土著语言的当地人走的更近,所以他可以从传统英语世界抽离出来欣赏女主角的音乐语言并与之产生真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05

帖子

22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21
发表于 2022-1-8 10:38:0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北京
“女性电影”是西方的一个特定的概念,与女权运动紧密相连。女性主义是指女性对自身价值的醒悟和体验,对男权社会表现为:拒绝男性社会对女性传统的定义,以及对男权的质疑和反对,同时,又极为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女性的情感和女性的生命体验 。
随着世界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女权运动此起彼伏,女性电影层出不穷,其中代表性的有《钢琴课》。《钢琴课》是由新西兰女电影导演简·坎皮恩执导,上映于1993年,与《霸王别姬》共同斩获1993年的第四十六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
《钢琴课》主要讲述了苏格兰单身母亲艾达·麦格拉斯自六岁起就放弃了讲话,只通过钢琴满腔情感。1852年,麦格拉斯远嫁新西兰的斯图尔斯,将钢琴也一并带了去。可是斯图尔特人手不够,只得将笨重的钢琴遗弃海滩。斯图尔特之友乔治·贝恩斯爱上了艾达,用八十英亩土地与斯图尔特交易。斯图尔特转让了钢琴,并命艾达教贝恩斯奏琴。钢琴课上,贝恩斯提议,如果艾达在教琴的时候允许某些出格的事情发生,一次课便可换回一个琴键,经过钢琴课的相互接触和了解,最后两人相爱。艾达出轨被丈夫斯图尔斯发现,斯图尔斯砍断了她的一根手指,但是艾达扔不屈服,最后斯图尔斯决定成全艾达和贝恩斯,艾达因为爱情,开始说话。
在崇尚道德修养和谦虚礼貌的苏格兰,艾达的行为显得非常离经叛道。
艾达在六岁是就放弃了说话,她的沉默,表面上看起来是一种被动的方式,实际上是她积极地用自己特殊的“话语”而非男性话语在向父权制社会示威。
在父权体制下女性的贞洁甚至比她们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男女之间发生性关系必须以结婚为前提,可是艾达却未婚先孕,还生下一个女儿,这无疑是家族当中最以为耻的事。艾达的父亲,作为父权体制下家庭的最高权威,在没有征得女儿的同意就把她嫁给了一个从未谋面、远在大洋彼岸的男人。由此可见,在当时,婚姻无法由女性自己做主,她们只是男性的附属品。但是艾达并没有屈服,没有放弃对幸福的期望和追求。当丈夫斯图尔斯为了利益将艾达心爱的钢琴与贝恩斯交换时,艾达对这段婚姻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作为反抗,她拒绝丈夫亲近自己,她与斯图尔斯根本没有夫妻之实。当丈夫发现她与贝恩斯私通时,他并没有像遭遇背叛发丈夫通常做的那样:破门而入、抓奸在床,而是偷窥了整个过程。也许是因为他从小接受父权体制道德礼教的熏陶,要求做一个有修养的绅士,不能像外人展示他的脾气。即使回到家中,他也没有揭穿艾达。而当这种强烈的压抑和之后的断指暴行产生强大的反差,同时也是对父权体制社会压抑人性的有力嘲讽。男权社会培养下的男人们实际上是带着虚伪的道德面具,试图以此来掩饰他们内心的丑陋和懦弱。
而贝恩斯不仅爱艾达,还爱艾达所爱。他会用自己的贴身衣物擦拭钢琴,艾达在他心中就是纯洁的象征。
结尾,艾达开始学习说话,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女性话语权的回归,也更加明确地传达出女性不应该成为时代和社会权力的牺牲品的主题。
导演评价道:“艾达的问题在于她太固执,她的浪漫,特别是她对自己理想的事物如此投入,甚至可以为它们而死。但为了活着,人必须对自己的理想做些妥协。”在结尾的沉琴情节中,我们知道,有了贝恩斯,艾达可以不再抗拒一切,找到了她与世界妥协的焦点。
该电影的剧情主干是婚外情,内核却是女性主义。艾达无疑是一个不称职的妻子,但却是一个成功的女人。艾达表现了女性对自由、挚爱的本能追求,也深刻体现出女性冲破社会道德伦理禁锢、走向自我觉醒之路的勇气。
女性主义理论电影理论家克莱尔·约翰斯顿认为:“妇女意向可以分析理解成一次结构,一个代码,一种传统,它代表的是针对于男人才能产生出来的意识形态的“意义”。而它相对于自身的参照是毫无意义的:尽管妇女作为一道景观在电影里得到大量的强调,但是妇女只是负面消极的表现为“非男人”。而妇女作为妇女,很大程度在电影的文本里是缺席的。” 而这些优秀的女性电影无疑的很好地补充了这部分缺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22

帖子

25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59
发表于 2022-1-8 10:38:56 | 显示全部楼层 IP:
精深的场面调度技术、画面把控能力,将一个自私得近乎阴冷的丑陋故事蒙上一层女性向情色的浪漫关怀,表现力强,一揭开满是草莽。借女性受压迫的历史枷锁来做些无论哪个角度都可以规避的背德事,这不叫卑鄙,那什么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340

帖子

2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
发表于 2022-1-8 10:39:2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北京
14.09.2018  钢琴课(又名:钢琴别恋)
影片中的女主艾达虽然无法用言语表达出内心的情感,但却始终充满力量。给人一种优雅稳重,温柔又有力量的感觉。她通过演奏钢琴来传递内心的情感,有点像海上钢琴师里的男主1900。
看介绍,影片所想传递的思想是女性的独立,勇敢追求所爱,忠于内心想法。而这部法国电影诞生于1993年,颇有前瞻性。不过进一步去翻阅法国相关的历史背景,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么早就会有这类主题电影出现,并且还荣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
对于追求女性独立的思潮,法国算是走得比较早的国家之一。
1.资产阶级妇女运动首先起于启蒙思想深入人心的法国。
2.法国女性主义是世界妇女运动的第一声,它是在法国大革命中发展起来的。
3.1791年9月,奥兰普·德古热发表了《女权与女公民权宣言》,或称《女权宣言》,它是世界上也是法国历史上第一份要求妇女权利的宣言,表现了一种独特的、完整的女权思想]
[摘录于维基百科]
可惜故事的表达上显然不足。故事情节的递进性和逻辑性一般,中间缺少一些细节,给人有种脱节,前后发展变化跨度太大的感觉。介绍里说的是女主爱上邻居贝因是因为贝因能理解她通过音乐传递的内心的想法。但是说实话,我在影片中看不出贝因有表现出对女主弹奏音乐的沉醉之情,看不出他懂得女主弹奏的音乐,看不出他能理解女主从音乐中传递的情感。女主在弹奏音乐时,他的关注点显然不是在音乐上,而是在女主身上。艾达为了换回心爱的钢琴,同意贝因提出的条件,允许他对自己肢体上的触碰,而这种要求显然一次次的升级。最后发展到了要求发生关系。但似乎就在一夜之后,女主就爱上了男主,反倒没有因为男主利用她想换回钢琴的渴望提出的一系列不合理条件而憎恶他。这感觉颇有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了。最后给人的感觉反倒有点女主爱上贝因不是基于贝因对她的懂得而是对于肉欲性欲的追求。
不过影片结尾的设置很巧很美。影片的末尾,女主突然要求把之前心爱的钢琴抛入海中,而在钢琴坠海的一刻,她也随着钢琴牵引的绳索一同坠入了大海,不知是意外还是故意。但自己更倾向于是故意,因为女主刚坠入大海的时候,虽然刚开始很慌张,但随后变得很平静,慢慢地随钢琴一同坠入海底,不过后来她又用尽全力挣脱牵绊在她脚下的绳索,奋力游出了海面,充满了涅槃重生的力量。紧接着就是女主和贝因幸福生活的画面了。她拥有了一架新钢琴,带着断指的残缺,依旧弹奏着音乐。而这时候的音乐除了钢琴本身发出的声音,还时不时伴有金属假肢触碰琴键时发出的清脆声,别有一番与众不同的味道。
看完整部电影再去听主题曲the heart asks pleasure first(nightwish版本),那种感觉难以言表,超脱?重生?感觉都显得词不达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官方微信

招募城市商务合作 电话/微信 1870294029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