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3年法军在莱比锡、维多利亚吃了败仗,整个欧洲形势有了很大的转机。1814年维也纳会议期间,各国代表、贵族们都竞相围绕着贝多芬,贝多芬之名当时红遍了整个欧洲上层社会。然而在作品方面却十分消沉,与社交方面的光荣成反比。这首《e小调第二十七钢琴奏鸣曲》Piano Sonata in e-moll Op.90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
全曲由两个乐章组成,都是快速度。在乐曲中已经含有了与中期风格相距甚远的,充满很感慨的音响,也可以听到歌颂憧憬远景的旋律。有人问贝多芬有关乐曲的意义时,他笑着说,第一乐章是“理性与感性之争”,第二乐章是“与情人的对话”。
第一乐章,稍快,始终充满感情与表情地,e小调,3/4拍,奏鸣曲式。第一主题以活泼生动的节奏开始。第二主题是b小调,随后是以十六分音符音型的伴奏所奏的平静的小结尾。展开部是以幽默的单音开始,以第一主题开始的部分材料做发展。之后进入再现部。
第二乐章,不太快地,充分歌唱似的,E大调,4/4拍,回旋奏鸣曲式。主要主题部分是三段体,旋律极为抒情。经过强柔力度繁忙交替的短暂的经过部,副主题在B大调上出现。主要主题再现后,进入展开部,首先发展主要主题的最后部分,然后是副主题后面的一段乐思。主要主题第三次出现后,副主题在E大调上再现,最后出现变化了的主要主题,并将它发展而变成尾奏,乐曲幽静的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