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C大调三重协奏曲 Triple Concerto in C Major Op.56

[复制链接]
发表在  2019-1-13 21:47:4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IP:陕西
[comiis_subject]
  • 四手联弹 
  • 艺术家 Beethoven 路德维希•冯•贝多芬
  • 曲谱分类 四手联弹 
  • 艺术家索引 B
  • 难度系数 ★★★★★
  • 调性选择 C调
  • 类型 古典曲谱
  • [comiis_views]人浏览[comiis_user] 发布于[comiis_time]
[comiis_stamp]

乐谱详情

C大调三重协奏曲》Triple Concerto in C Major Op.56 ,为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而作,是音乐史上极为罕见的独特作品。由几种独奏乐器和管弦乐团合奏的大协奏曲在十九世纪初叶时即已流行,但像贝多芬这首加入钢琴的协奏曲却属首创。此首协奏曲作于1803-1804年,1807年出版,题献给他敬爱的鲁道夫大公,据说这是贝多芬为他的弟子鲁道夫大公演奏而作。为了考虑到鲁道夫大公的实际演奏技能,钢琴部份就写得简易些,小提琴和大提琴的部份,技巧就高深些,可是贝多芬仍刻意地使钢琴部份能浮现出来。在以三重奏组成的独奏部分中,并没有按照一般的习惯三种乐器各用一个声部,而是小提琴和大提琴组成了一个声部,衬托钢琴声部,也就是二重奏的结构,这样可以突出钢琴的独奏,使人产生浓厚的室内乐感。三种乐器中时常由大提琴奏出主题,再由小提琴协助,使幻想情调格外增强,音质更加丰厚。钢琴虽然只有较为简单的技巧,但保持了高贵的气质;管弦乐则具有明快的音色,以及强大的力感,把三种独奏乐器的音色,完全融化成一体。三位独奏者虽然各自对立或协调地展开,但大体上好像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交谈。此曲主题较单纯,而又简洁的展开,采用旧有的协奏曲形式,产生典礼仪式般的壮丽感,酝酿出友爱的气氛。虽然缺少雄大或浪漫的风格,见不到贝多芬惯有的宏伟雄姿,但我们反而可以体会贝多芬温厚的另一重性格。作品于18085月在维也纳首演,共由三个乐章组成:

第一乐章,快板,C大调,4/4拍。开始时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轻轻地奏出主题,三种独奏乐器接替主题时,是由大提琴开始的,自此时就明显地提示出此曲的结构和发展的手法。小提琴非常优雅,是一种带装饰性的洛可可风格。贝多芬用较强的乐队合奏作过渡,而用非常轻的钢琴独奏来展现乐章的高潮。此乐章没有贝多芬特有的伟大震撼力与激烈调性的展开,但其中使用了许多极富感染力的大提琴乐句,足以弥补贝多芬缺少独立的大提琴协奏曲的缺憾。

第二乐章,广板,降A大调,3/8拍。这是间奏曲风格,编制短小的乐章,其中和皇帝协奏曲的慢乐章有很多相似之处。虽然很抒情,但就整个乐章而言,缺乏发展性。乐章开始时,音乐似乎是凝视了一会,想判断一下何去何从,很快地,在钢琴和小提琴参与下,营造出一派庄严的氛围。

第三乐章,波兰舞曲风格回旋曲,C大调,3/4拍。第二、第三乐章是不间断弹奏的。其主题具波兰舞曲节奏,钢琴重奏颇为活跃,整个乐章的演奏,显出温和但华丽的风格。结尾独奏乐器群与管弦乐以华丽的交相竟奏推向灿烂而辉煌的气氛而结束。

此首协奏曲作于贝多芬的丰收期。他的《英雄交响曲》、《华德斯坦奏鸣曲》、《热情奏鸣曲》,歌剧《菲岱里奥》都是在此时完成的。奇怪的是,这部优美动听的《三重协奏曲》似乎从未受评论界重视,贝多芬专家奥斯邦尼说这部作品受到了不公正的矮化。由于作品并未炫耀各独奏者的技巧,所以演奏效果较难提高,结果就一直被人冷落。但即使没有激烈的浪漫感情,该作兼备室内乐曲的亲密感和协奏曲的壮丽感,仍蕴藏着相当的魅力。且有史料证明,这部作品为贝多芬解决了协奏曲写作上的难点,即怎样处理过渡性合奏。因此可以认为此曲为他以后的小提琴协奏曲及第四、第五钢琴协奏曲铺平了道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打赏鼓励一下!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官方微信

招募城市商务合作 电话/微信 1870294029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