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9-4-20 12:34:5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很多人在做事情之前,或者在认识一个人之前,总会想:做这个事情有什么用,认识一个人对我来说有没有好处。似乎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很强的目的性。却没有意识到:帶着很强的目的性去做事情,往往会忽略掉做事情这个过程的许多细节和乐趣;带着很强的目的性去选择认识什么样的人往往会忽略掉很多有趣的灵魂和发生在这些人身上的许人生冷暖。
目前国内,很多人之所以去学一项技能往往也会报着一种很强的目的性,而这种目的性又有着很强的特色:应试和竞赛。学街舞,是为了打battle,去参加街舞艺术考级;学钢琴,是为了比赛拿奖,考下业余十级。为什么要去拿下这些,恐怕会有不少人想着:或许中考可以加分,高考可以加分。可这样的问题是:如果有一天,你真的拿下了业余考级的最高级十级,而又不想把钢琴作为毕生的事业,或者教育政策变化了,你所学的技能,所考下的证书不再参与考试加分了,你是不是要崩溃抱怨一阵,仿佛生活把你欺骗了一般?亦或者像不少高考学子,一高考完之后就撕掉书本那样,砸烂你的钢琴,撕掉你的琴谱,仿佛要跟这个陪伴你十来年的钢琴说一声:再也不见,老死不相往来。
为什么我会说这些,因为学钢琴带来的许多事情就活生生的发生在我身上:
我从七周岁开始学钢琴,于上初中三年级的时候过了钢琴业余十级,当初为什么让我学钢琴,并不是说我多么喜欢钢琴,而是父母的意愿,我曾经不少次问我的父母:为什么让我学钢琴,父母的回答无外乎这么几点:
1.我个人的手指天分其实是蛮高的,很小的时候,同龄的小伙伴手很笨,很多小物件都无法捡起来,我却可以灵活的抓起那些小物件,并把这些小物件放到很小的瓶口里,因此觉得我的手指可以被开发的不错;
2.我小时候干什么都很急躁,因此寄希望于学习钢琴来让我的心态能够沉下来。
3.当初之所以让你学,也想着以后考试能够加分。
不过,现在回想起来,这几条理由要么并没有充分发挥,要么就是打了水漂。
首先说第一条:
我的手指天赋并不差,加上练琴之路上,父母对我的要求一向严厉,因为弹不好,挨打挨骂N多次,甚至有一次,因为我的右手中指蹋指(弹钢琴的标准手型要求手指各个关节自然向手心方向弯曲,而不是反方向弯曲),生气气到头上的母亲甚至用力掰我的手指,致使我的右手中指第一个指关节肿了好长一段时间,不过也正是因为对我如此的严厉要求,使得我的琴技在和我一起学琴的同学当中是排在前列的。我的最后一个钢琴老师,是一个和蔼而严格的老先生,曾经看着我的手,对我的父母说:手指条件不错,又这么吃苦,可以考虑考音乐学院呀。
到了这个份上,我父母又都怂了,觉得走艺术不是一条正路,这条路多么多么的难,世界上只有一个李云迪,只有一个郎朗,这条路走不通。加上我当时也并不是酷爱钢琴,这也似乎就预示着考下业余钢琴十级就是我学习钢琴的终点。
对于第二条:
父母给的这个理由完全不能让我信服。能让人沉下心的方式非常多,个人认为在家庭教育当中,如果想让一个孩子有正常的心态,有家长做榜样带头作用足矣,如果父母心态都特别急躁,整天嫌弃自己的孩子做事情磨蹭,那么别说学钢琴了,天天让孩子吃斋念佛都别指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沉下心来做事。
针对第三条:
中考和高考两场大考填写相关表格的时候,政策的变化,让我们一家子对于加分都感到了失落:
在08年之前,钢琴业余考级证书达到9级以上即可在高考中加10分;而因为这个衍生出来的问题却不少,有不少地区为了加分伪造证书,或者违规加分,迫使国家在08年之后取消了业余钢琴十级的加分政策。从2008年底开始,国家明文规定,一切艺术考级成绩不作为高考中考的加分项目。而我参加中考的那年完美的错过了政策福利
我至今也忘不了当年,我刚刚从钢琴十级考试的教室当中走出来时的情形:父亲觉得我我的音阶弹得速度有些慢,在从考试地点往家走的路上指责我指责了一路。而我则默不作声,默默的在心里念叨:你骂我吧,以后能够让我挨打挨骂的事情总算是少了一件。
所以看吧,学钢琴为了什么?为了比赛?为了考级?如果在学琴之初你就这么想,伴随你的只有失落和泪水。等你有朝一日不练了,反而是一种解脱。
大学之后,由于上学所在的校区没有音乐教室,只是在几个买了电子钢琴的朋友那里偶尔弹一弹,后来,去大城市工作了,钢琴已经逐渐荒废,现在每次上钢琴之前,都要花好长的时间弹《哈农》逐渐去找回手指状态,却也再也找不回巅峰时期能够流畅弹奏贝多芬的作品c小调的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和肖邦《革命练习曲》时的状态(这两首如果从业余考级的角度讲,都是业余十级的水平),甚至连业余六级的莫扎特A大调第十一号钢琴奏鸣曲(KV.331)第三乐章《土耳其进行曲》弹起来也略感吃力。我在上大学期间,除了我几个最要好的朋友,从来都没有对别人透露过我学钢琴,并且拿下业余十级的事情。
不过大学之后,对于之前的这个钢琴之路,我却有了一种别样的看法。即:如果没有学钢琴的经历,那么在我离开父母之后,能感受到的快乐和乐趣恐怕会减少许多。而这种乐趣恰恰是音乐能够带来的乐趣。
由于自从上高中之后,基本上就没再碰过钢琴,因此上大学之后,或许是因为自己对以前学习钢琴那段经历的些许怀念和遗憾,我慕名前去拜访了一位对音乐特别在行的学长,那个晚上,是一个难忘的晚上,我虽然当时手指已经生疏,但是我俩那天晚上用他的电子钢琴互相切磋琴技,并各自说了一些对音乐的理解,学长那天晚上特别热情的跟我介绍了他的很多对音乐的很多看法,并且跟我说:上大学之后总算能够遇到一个懂音乐的。此时,我才意识到,虽然我当初学习钢琴吃了很多苦,遭了不少罪,而且由于过分注重手型和技法,而不太注重乐理造成了很多不足,但是,毕竟弹了那么多的曲子,对很多曲子想要表达什么还是耳闻目染了这么久。因此能够从音乐当中听出很多没有学过音乐的人所听不出的东西的。
此外,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由于接触了大量的经典音乐,这使得我接触的音乐领域不仅仅局限于钢琴,还包括交响曲,歌剧,话剧等。这也使得我后来在北京看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以及在工作之后,去上海凯迪拉克音乐厅听詹姆斯海涅的小提琴演奏的时候,能够让我随着音乐和情节去欣赏音乐,而不是完全听不懂;亦或者像许多没有学过音乐的那些,仅仅看到音乐家们的炫技,而没有真切的对一个音乐去理解,进而产生自己的想法(我打心底抵触文学,音乐什么的都有一个统一的思想感情,毕竟,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什么都统一,那么原本丰富多彩的世界将会变得多么麻木)。
在听音乐的时候,或许很多没有学过音乐的人认为节奏慢就简单,快就是难。但殊不知,像贝多芬的《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即:月光奏鸣曲)虽然节奏很慢,但是想弹好却很难(主要难在该曲并不是像大多数曲目那样左手一个声部,右手一个声部,而是一只手需表达两个声部,且琴键跨度可以达到九度),如果我没有学过钢琴,我如何更加深入的理解这首曲子在技巧上的不易,以及该曲目何以成为一个经典?难道仅仅是因为听起来不错?
我犹记得我在听詹姆斯海涅小提琴演奏时的一个插曲,当时坐在我身旁的一个观众,在整个音乐会过程中全程沉睡,等到台上的音乐家为感谢我们的热情而决定为我们额外增加曲目的时候,他竟然厌恶的咕哝了一声:有完没完……
试想一下,如果我没有学过钢琴,除了流行歌曲以外对其他风格的音乐完全不懂,我是不是也会像很多人那样,听着音乐会,全当是催眠工具,或者干脆很厌烦,如果真的那样的话,我的生活是不是也少了几分色彩,少了一些快乐?而这些快乐往往又会在很多不经意间发生在你的周围:
来上海工作之后,我记得有一天晚上,加班加到很晚,地铁已经没有了,于是便拦下了一辆出租车,那名出租车师傅是一名吉他爱好者,停车等红灯的功夫,也不忘打开手机看一看五线谱,我一眼就注意到了那个五线谱,于是借着五线谱的话题和那名司机师傅聊了一路的音乐,全程没有冷场,一路欢声笑语。等到快下车的时候,那名出租车司机还依依不舍的跟我说:没聊够啊,真希望下次还能载到你。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学习钢琴的经历,我又何以能够和那名师傅聊了那么久的音乐,而这一路的快乐又并不只是属于我个人,而是属于我们两个人。
截止目前,虽然我的琴技已经大不如前,但是,我明显能感觉的到:在经历了曲折的学钢琴之路之后,我能体会到更多的快乐,生活也因此变得更加的多彩,这是那些没有学过音乐的人所体会不到的。此外,我也衷心希望,在学习一项技能之前,我们能够少一些目的,多一份情怀,少一些功利,多一份坚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