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钢琴集体课的诞生
钢琴集体课的概念由来已久,
李斯特开创了以大师课类型的钢琴集体课,
稍晚的莱谢蒂茨基通过与助教的教学分工,
轻松地给数十名天赋俱佳的青年钢琴家集体上课。
甚至现在一流的音乐学院,还保留着教授+助教的小组集体课制度,以应付一对多的教学任务。
但这与我们的钢琴启蒙集体课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李斯特、莱谢蒂茨基等人面对的是愿意将钢琴演奏作为终生事业的年轻演奏家;
而钢琴启蒙集体课面对的是对漫长而严苛的钢琴学习毫无概念的懵懂幼童。
02早期的钢琴启蒙集体课
最晚从1945年开始,
在欧美的钢琴启蒙中就出现了集体课教学,
如图所示,老师教授的内容Cmajor和弦的手位。老师使用钢琴弹奏示范,钢琴上的键盘教具做键位说明,键盘板上的五线谱板(C大调三和弦)作为谱例说明,然后是左右手示意的指法说明。学生使用课桌上的教具进行键位学习和练习。
这种乐理+手位+键位的教学方式,
满足了当时的乐理+弹奏的基本教学需求,
今天仍被很多启蒙教学课所沿袭。
随着科技的发展,在20世纪七十年代,
电钢琴的发明使得集体课的运作更为便捷,
此时虽然个人电脑尚未普及,
但电钢琴的使用也为现在热门的钢琴教室智能化、游戏化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03现代钢琴集体课
2000年开始,著名的日本游戏厂商KONAMI,
推出了他们的经典音乐游戏机keyboardmania,
这是游戏画面,最多可以控制两边共计4个八度的琴键,
玩家根据节奏和时机,依次按下方块对应的琴键。
因过多的键位导致的高难度,导致该游戏机最后于2003年停止生产和更新。
这种用音块下落取代五线谱音符的游戏模式,
迅速被广大国内软件厂商引进,无论是游戏向的一节奏达人、劲乐团等,
还是各种标榜兴趣化教学的钢琴软件。
其内核本质是一致的。
随着电钢琴集体教室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品牌商以智能化、兴趣化、游戏化的概念,
将之融入到钢琴集体课的游戏化教学中,
在2015-2017年,市场占有率逐渐增大。
这样造成的结果是,
钢琴教育本身需要系统与扎实的认真学习与刻意练习,比一般的理论学习要求更高,
需要老师耐心细致地培养学生的自制力与内在学习动力,而游戏行为恰恰会起到反作用。
由此可见,市面上几乎所有的“游戏类音乐教学”,
都只是将电玩公司的游戏,简单地换个外壳和键盘就万事大吉了。
而这样游戏化作为卖点的教育产品,并不会让孩子更热爱钢琴,
而有趣的画面或者虚幻的积分等级,并不比ipad上的动画游戏更让孩子着迷。
这样的情况往往会让钢琴老师们陷入各种迷茫和困惑:
为什么实际教学与预期的总是不一样?
04发展困境
现代智能钢琴启蒙集体课发展的困境:
·学生态度消极
目前据统计90%以上的学生在家达不到老师要求,这样带来的问题是,学生无法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进而直接影响学习进度和学习结果。
如果是在一对一课中,那么学生自己个人的进度被延误,不会影响到其他人
如果是在集体课中,每个人的天赋与练习都不一致,本来就很容易导致进度的不同步,如果有部分琴童无法练琴,将直接导致集体课进度的解体。
就像玩10人11脚游戏,不同步幅的人本身就很难步伐一致,此时若再有数人摔倒,整个队列都将崩溃。
这样造成的结果是,本来学生不练琴,在一对一课堂下依赖老师的鼓励和支持能支撑一段时间甚至转正常。
但在集体教学中,孩子的自信和兴趣将被同班同学能力和统一的课程进度双重打击,往往会放弃学琴。
·老师职能下降
目前大部分的智能钢琴,都是通过软硬件配合+游戏化的方式促进学生认音弹音,不错音不错节奏。
而对指法、手型、技巧、触键等需要传统一对一手把手教学内容无能为力。
让每个学生在集体课上,各自与软件端人机交互一对一教学,各弹各的,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一对多教学。
在这种“并联实的一对一课”中,并没有从课程构成上革新钢琴教学,老师在课堂上的重要性和能动性大大降低,课堂工作和大学电脑集体课的网管一样,负责开机关机和照着教材念知识点就可以了。
这样造成的结果是,授课老师的教学能力逐渐下降,直至完全依附于软件,对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无从解决也无法解决。钢琴教师的个人品牌无从建立,逐渐被“智能钢琴集体课”的品牌所消解。
·机构前景悲观
对智能钢琴启蒙集体课的软件研发和硬件生产,需要极强的资金实力与研发能力,目前国内的软件厂商无原创能力,多直接“借鉴”国际知名软件设计的模板,将硬件外包给电钢琴厂家进行成产。
而国内传统的钢琴厂商也想借“兴趣化、智能化、集体课”的概念分一杯羹,也会将软件外包给小工作室进行开发。
大量品牌在低门槛的研发模式中,进行重复甚至过度的市场盲动,原本新颖的“智能化钢琴集体教学”概念迅速陈旧和泛滥,从而导致机构投资者的利润下降、风险增大。
一开始盲目追逐概念的小型投资者,逐渐丧失兴趣和出现亏损。
而之前“智能化钢琴教学”的运营者们,也对逐渐饱和和过载的“智能钢琴集体课”市场缺乏动力,转而高喊着“个性化陪练教学”,向“人工在线陪练”这种轻资产重平台的商业模式靠拢。
*北京开培训机构的葛老师,曾寄希望于推广“某某陪练平台”帮助学生在家练琴。结果发现学生快速流失,2017年下半年,葛老师的机构从一开始的120名学生只剩下不到30名。
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像那些被滴滴、uber抢了生意的出租车司机一样,教学能力和教学品牌被完全消解的机构教师,会在“智能教学+人工陪练”的双重打击下,逐渐丧失市场的主导地位和议价能力,沦为平台的廉价劳动力或者被“音乐教育商业发展的必然进程(某老总原话)”车轮碾过的蚂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