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道这样的文章会写多少篇,本意是想把自己学琴的一路经历写出来缕清楚,给自己做个记录,也给有兴趣的大家增添的饭后谈资,也算作一些普及。也许还会遇上能用到的地方???比如说教训教训自家学琴的小朋友们,/滑稽/ 希望能一直写下去吧。
先说一下自己现在的情况吧,在英国伯明翰皇家音乐学院读钢琴表演硕士,学琴转眼20年了。扫个盲,大多数人知道英皇这个概念,尤其是英皇考级,但是其实并不知道到底是哪所学校。广义上说,英国有6所皇家音乐学院,都可被称为英皇,皇家头衔是由皇室成员授予的,代表皇家的一种认可,具体怎么授予的我也不清楚,不过不是说没有皇家的音乐学院就一定不好,但皇家音乐学院总体上是水平最高的音乐学院中的一批。6所分别是,威尔士皇家音乐学院(在卡迪夫)、苏格兰皇家音乐学院(以前好像叫苏格兰皇家戏剧与音乐学院,在格拉斯哥,靠近爱丁堡)、北方皇家音乐学院(虽然叫北方,其实没有苏皇北,在曼城,只是英格兰的北边)、伯明翰皇家音乐学院(2017年刚授予的皇家头衔,在伯明翰)、RAM: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是英国最赫赫有名的音乐学院,在伦敦,A是Academy,属于伦敦大学体系,就有点像美国加州大学联盟一样,毕业证上都有相应大学的台头)、RCM: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英皇考级就是这所学校主办的,在伦敦,与RAM齐名。C是College)。狭义的英皇指的是后两所,因为名气最响亮,以皇家身份扬名于世界的时间最长。所以说有人问我:“你是英皇的吗”我就有点尴尬,说是,还是不是呢???后两所学校相隔非常之近,也算是一脉相承,RCM是由一批从RAM分离出来的老师建立的学校,所以可以说他们根源就是同一家。不过RCM如今是紧挨帝国理工,街对面就是阿尔伯特厅(歌剧魅影首演的歌剧院)。而RAM则是藏身于不远处的一个富人区中心。顺便强行歪楼骄傲一下下,我们学院的常任院长Jullian Lyold Webber是Andrew Lyold Webber的亲哥哥,本人是一名大提琴家。Andrew可能你不知道是谁,那《歌剧魅影》《悲惨世界》《阿根廷不相信眼泪》呢?这些都是他的作品,他被誉为音乐剧之父,是开创音乐剧这个形式的人。/叉腰/我们学院的名誉校长是西蒙拉特,毕业于RCM,可能你也不知道是谁。那柏林爱乐乐团呢?他在2018年以前在柏林爱乐担任了16年的首席指挥或音乐总监,最近刚回到伦敦交响乐团。柏林爱乐还是不太知道?卡拉扬?阿巴多?西蒙拉特就是阿巴多的接班人。/叉腰//叉腰//叉腰/伦敦交响同样是世界前十的交响乐团,主场是barbican centre,旁边是同样英国顶级水平的市政厅音乐学院:guildhall(实力与皇家音乐学院完全一档)。伦敦还有另外两个前十水准的大团:伦敦爱乐乐团,主场是皇家节日大厅:Royal Festival Hall;还有BBC交响乐团,主场我忘了......好像叫伊丽莎白大厅还是什么来着)
我学钢琴是从4岁多一点开始的,妈妈给我做记录的小本本上面清楚的写着是99年12月3号。这个本本是现在自己学琴珍藏的一个记录,因为在考十级之前,妈妈几乎每节课都会陪我去,然后把老师的要求写在本子上,布置的作业也写上,这样回家以后她就可以看着小本本监督我,坐在琴凳上陪我练琴,一直陪了大约6,7年的样子,几乎是每天都陪着。印象中每天练琴都是要有妈妈才感觉是练琴这么回事,要不然总会被别的事吸引走的。说实话,我童子功的基础90%的功劳都要归功于她。直到8级考过准备考10级的时候她改成坐在我背后看看电脑看看书,或者是做饭搞搞卫生什么的,总之依旧在身边,然后我停下了一小会,她就会问一句:“咋没声儿啦??”就这样一直过了中考。
也许我是真的很有音乐天赋的吧,小时候自己也不知道什么天赋不天赋,老师怎么说我就怎么做;妈妈怎么说,我就怎么做。只知道老师从我幼儿园学琴开始就会跟我妈说:“要不要考虑让他走音乐道路呀”“要不要读音乐附小啊”“要不要读音乐附中啊”“考音乐学院吧”,一开始是询问式的,后来慢慢长大,老师的意愿越来越强,三番五次的和我妈谈话,甚至把平时不太陪我去上课的老爸也一起叫去“约谈”。郑重的请求我爸妈支持我,鼓励我去走音乐道路,追逐演奏家的梦想。不过后面的经历很曲折,以后再说。
我的启蒙老师应该算师叔和师母两人,师母姓宫,是我的钢琴老师,师叔姓邹,是声乐老师。虽然小时候是只学钢琴的,但是他们就像我的爷爷奶奶一样,对我谆谆教诲,教我的不只是音乐,还有做人。也正是他们如此和蔼的陪伴,让我快乐的度过了童年很多小朋友觉得最痛苦的基础练习的十年。为我以后的经历留下了充足的后备能力。同时,因为他们的熏陶,学音乐与学做人,打小就成为了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每领悟多一点做人的道理,就能在琴技上进一步;又或者弹琴的某些道理,在做人中也能得到运用。
除了学做人,其实我认为学习和学琴也是互相贯通的。语文学的好的小孩,可能对乐曲感情上的理解要早于同龄人提升,数学学的好的,在识谱、计算时值等偏理性逻辑的方面更早找到撬门。当然这个前提是要能够把平时学习别的东西的经验灵活运用在钢琴学习上,所谓举一反三,不只是一个学科内,其实在生活中处处都可见。我自小是一个思维比较跳跃的人,经常会学琴的时候,会突然联想到其他地方学的东西,比如说老师教拍号,三连音,三对二,我就会说:“诶,这个跟数学里那个长得一样呀”。教音名,以及后来一些表情记号,我就会说:“这个单词好像英语里也有呀”。遇到德文,意大利文,我就会想:“英语里好像有个单词跟这个长得很像,会不会是一个意思”诸如此类。我还有另一个习惯,也是老妈培养的,就是遇到不懂的,很小的时候是问。后来妈妈会引导我自己去查,就像一开始学用字典,后来是用搜索引擎。如今我主观上认为,一个人自我进化何学习的能力如何,看他搜索引擎用的如何基本就能知道。毕竟知道怎么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也是一项本事。
第一次先写这么多吧,最后介绍一下我启蒙用的钢琴教材吧。应该和大多系统学琴的人是一样的,依次是小汤,大汤,拜厄,哈农,在哈农快练完的时候好像开始进车尔尼和高师了。等到车尔尼练到740,高师基本就弹完了。740之后就考过了十级,然后开始弹乐曲和肖练之类的。对于具体的技术练习和感悟,还有哈农,740这两本看似很多人都练过,但实际有更多高级的用法,以后慢慢来讲。
如果有幸被哪位看到,有什么问题想与我讨论,也可直接评论,就当给我后面的文章一点头绪,当做文章标题什么的,也是极好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