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9-5-13 10:36:12
|
显示全部楼层
实名反对 @虎皮纱 的答案。
为什么要用握鸡蛋的手型?我相信绝大多数钢琴老师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
先放结论:
0,手型不是目的是方法,用手指控制住琴键进而控制住音色是目的。
1,采用握鸡蛋手型是最容易让初学者控制住琴键的手型。
2,手型越早改越好,一旦形成某些发力习惯的肌肉记忆很难改正。
本来想配图来着,但是还得现拍照,光照不好p图费劲,有空再配图吧。
0:想要控制住音色,音量,时值,就必须保证手指的每个骨节,关节处于你的控制之下,按照你所想的方式运动。
1:那么手指的哪个关节是最难以控制的呢?很明显是最靠近指尖的关节是最脆弱的,指间关节次之次之,掌指关节最强壮。
那么采用握鸡蛋的时候,远节指骨基本垂直于琴键,近端指骨和琴键夹角很小。那么当你向下发力去弹琴的时候,从指尖到手掌,弯矩从0逐渐增大,轴向力从大到小,法向力从0逐渐增大。也就是说最脆弱的远端关节处于最轻松的位置,最强壮的掌指骨节承受最多的弯矩;因为手掌近乎水平,因而手指第一骨节处于一种发力最佳位置:向上抬起高度与向下发力支撑的总和最佳点。
其余的一些手型要求:手腕水平,不能折指,手背拱起,五个近端关节全部突出都是有他们的客观力学与解剖学原因的。全写出来能发一篇paper,还得配图,此处略。简而言之:钢琴发展几百年,是无数钢琴家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钢琴家们也许不懂力学和解剖学,但是这是他们摸索出来的最佳方式。
2:手指发力方式,动作会成为肌肉记忆存在大脑和小脑里,就和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一旦学会就很难忘记;发力方式会一直留在大脑和肌肉神经的反射里及其难以改正。所以一开始学钢琴就得使用正规手型,越早越好。
有人就和我说了:你看郎朗/李云迪/霍格维茨他们弹琴的时候也趴趴手/塌指/手臂晃动啊,照样不是钢琴大师?
因为1:那些钢琴大师的技术已入化境,到了人琴合一的境界。他们可以用任何他们想用的方式控制琴键,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2:有些音色确实是用非握球型手型完成比较容易,例如极柔极软音色可以塌指弹,大规模大跨度跑动可以指肚敲击等等。但是这些不是琴童可以完成的。
@虎皮纱 的错误在于:太高看孩子的学习能力和自己的纠错能力了。在孩子还在蹒跚学步的时候,要么看着他们养成罗圈腿,八字腿的习惯说等他们长大了骨头成型了再慢慢改,先让他们感受春风/夏日/秋风/冬雪。或者在他们蹒跚学步的时候就用跑步的方式要求他们,什么高抬腿跑啊,脚尖蹬地跑啊,脚跟着地什么的。说实在的,除了少数有天赋的,什么演奏经验,判断好坏的能力对于大多数琴童完全就是扯淡。
另外我个人的教学法不是一成不变的,是要因材施教的。而这个“材”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按重要程度划分:
一,家长的重视程度。
二,学生的个人天赋。
三,学生的个人性格。
说句不好听的:目前市面上大多数琴童是不适合学钢琴的。以绝大多数人的耳朵,基本还是停留在更高更快更强的阶段,谈处理谈细节谈音色谈情感都太玄学了。但是这类学生我又不能不教,我的名气还没到可以挑学生的地步,还是吃饭要紧。遇到天资聪颖+钢琴热爱+家长想走专业的学生我都是从抬手指的动作教起的,现练两节课抬放手指再说。
我也不是每个学生都扣手型。我有的学生,家长态度是随便学学(反正家里有钱),学生天赋基本为0(弹错音不难受),学生喜爱程度为0且上蹿下跳(在我学琴的年代敢捣乱老师早就一巴掌扇出去了),那对于这样的学生我的态度就是:你开心就好,你随便闹随便玩每节课我挣钱就好。
我以前的老师是音乐学院在职老师,颇有《爆裂鼓手》里弗莱彻的风格。学琴期间一直在否定我,从未表扬过我,一旦节奏不对他会用力搥我肩膀来打节拍。也就是我这种脸皮厚的,有很多小女孩和他学经常被骂得大哭。以他的视角看,我们这些学员弹的都是屎,而多年后我听了很多名家大咖的演奏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客观认识自己的水平并承认这一点需要极大的勇气。
但是市面上绝大多数老师都是逗你开心型老师,全程一直在表扬“宝贝弹得真好!”,逗得小孩吱嘎乱笑。这些老师要么没好好教的心思,要么没好好教的能力,要么两者都没有。哄你学得开开心心,我收学费开开心心,国泰民安,岂不美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