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9-5-13 11:24:40
|
显示全部楼层
张佳林作品 - 钢琴并不那么“钢” [Soomal・数码多]
“钢琴”的意大利语原名叫做Piano e forte,piano是“弱声”的意思,forte是“强声”,合在一起就是“弱与强”,后来简称piano,英语当中钢琴也直接使用这个意大利语单词。这个名字的含义是:相比起钢琴的前身羽管键琴、击弦古钢琴和钢片琴,这种乐器可以更加自如演奏出弱与强的音响对比和幅度。我不知道为什么后来在中国这个乐器被叫做“钢琴”,或许是因为它里面有一块铸铁支架的缘故。圣人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这个莫名其妙的译名,给后来国人审美意识中对钢琴的认识,带来了相当大的影响。
然而在热衷于“高、快、响”的音响、对所谓“颗粒性”有异乎寻常迷恋的环境中,钢琴在国内一度变成了“有音高的打击乐”。很多钢琴习练者以让钢琴发出“排山倒海般的咆哮”为最大的乐事,很多听众也以“声儿真大、倍儿脆生”对钢琴与水萝卜使用同样地欣赏标准,甚至热衷于搞数十甚至上百架钢琴的集体咆哮,如上百头藏獒集体狂吠,据说效果相当震撼,令人振奋。
钢琴的确可以演奏出很“钢”的声音,但也同样可以发出很“柔”的声音,它的魅力在于变化,而不是极致。既然钢琴被叫做钢琴这么久,给他改名字不现实,如果音译为“皮阿诺琴”或意译为“强弱琴”,似乎还不如“钢琴”叫着舒服。况且就算给孩子取名叫“阿丑”,孩子也不会因此就必然长得丑。钢琴叫“钢”,只要弹琴的人不成心把它往“钢”里整,听琴的人不总是把它往“钢”里想,钢琴其实也并不真的就那么“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