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9-5-16 13:39: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天不练琴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
------傅聪。
结合我学琴的部分历程,还有走过的弯路,写一写吧。希望也能给你们一些帮助和启示。
经历和心得分开写。
涉及某些领域的核心信息,还是会保留一些。
正文
时间线:
我从4岁开始学琴,最早接触的是电子琴。所以可以说我的第一台琴是卡西欧的电子琴(母亲两个月的工资)。6岁开始学钢琴。第二台琴老珠江(已卖)。
在河南的那个年代,郑州最好的老师大多出自河南省歌舞剧院和河大。我有幸在转学钢琴后,先后跟随这两个地方的老师学习。我比较幸运,在我学琴的那个年代,在河南很多学院的老教授收费最贵也不过一两百。属于正常家庭能接受的。
我的母亲很挑剔,加上我有个学钢琴的亲戚家表姐。(零几年的时候就拿到了香港国际钢琴比赛的前三。她在台湾,不能教我,但是影响了我后来的学琴路程。)以及后来认识的很多琴童家长,所以接触过的老师、听过的讲座大师课很多,去上海前真正一直跟着学的只有这上述的两位老师。
两个老师对于基本功的要求都很高,也很扎实。对于练琴的要求也非常高,在那个年代练不够任务是要拿小尺子敲手心的。(再看看现在的孩子学琴,真的是太幸福了。)
而我的老师每每说起自己的学琴经历,总有一段让我印象很深:
北京天寒地冻,琴房只有几个,于是她的爸爸帮她用硬纸板画了一个同样尺寸的钢琴键盘,每每下课,没有琴房练琴时,就让她用这个硬纸板练琴。屋里没有暖气,手冻得开裂,还是要坚持。
这个故事也打动了我,再加上老师的严格要求,所以我从小学琴比较刻苦。基本属于坐得住的孩子。有时候《拜厄》和《车尔尼》的作业,我往往能超额背诵弹奏。我9岁时已经弹完了299.(比起现在那些逆天超神的附小孩子,进度还是慢了点。虽然我觉得打基础慢点好,但是不在一个竞技平台和年代,真心不能比。不过他们能否独立出唱片,还有很远的路。钢琴需要的,不止是学得快而已。)
在此,即便我算是弹得比较好的孩子,也从未想过走专业。而且那时候,我被挑剔最多的是手太小,不适合弹琴。
(附1:直到后来接触和跟随的老师多了,才知道在很多学院是要求完全背奏的。李云迪肖赛夺冠前找周广仁教授还课,要求也是背奏的。)
(附2:我现在的建议,背奏能力和视奏能力对于儿童都很重要。)
(附3:很多琴弹得好的同龄人,走的也不是钢琴专业。他们中有很多小时候弹琴的进度比我更快的。我有一个师哥12岁弹完肖练OP10。不过张昊晨是11岁就开OP10演奏会了。可见天才中有天才。)
一些心得:在那个时候,大多数走专业的琴童家长作出最好的考虑是让学生出国。其次考虑去考试附中附小。再其次是到北京上海等地方跟随老师学习,但是就读其他学校。
我接触上海北京的老师比较早,但是接触和跟着美国的老师学习以及后来认识的德法的一些老师都是08年后了。
不过我的老师和学琴的同龄人,家长,都说那个时代的附小竞争压力没有现在这么大。自从2000年前后郎朗和李云迪带火了钢琴市场,再看看现在的附中附小学生,单就技巧,就已经是让人叹为观止了。
建议:决心想去考音乐学院的琴童家长,请提前至少一年跟随那个学院的老师学习。即便他们的课时贵点,但是一定要坚持下来。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从小没有想过走专业,但就是很喜欢钢琴。所以并没有这些考虑。说实话,14岁前我的梦想是去美国当总统,后来知道美国总统只能由美国出生的公民就任后,忍痛放弃了这个梦想。哈哈ha……
关于学琴进度,我的教材从最初的哈农和90年代的老版拜厄,大概用了两三年弹完。
弹完299和莫扎特奏鸣曲后,开始接触740的部分内容,以及肖邦练习曲和舒伯特、贝多芬前期奏鸣曲。以及其他的乐曲。在老师布置的基础之外自己加课。有段时间同时跟着三位老师听课。(我不建议这么做,除非你能同时完成三份作业)
后来有一天,老师说,她已经教不动了(也许是感觉没东西给我了),于是牵了个头,我开始去上海学习钢琴。每周跑去上课。,假期常住。以及后来在三年的寒暑期四个月北京学习时的老师。至今也会偶尔回去拜访的老师们。
在此之前,我姐(也就是我那个学琴的表姐)也给了我们很多帮助和建议,在那个钢琴圈信息不对称的年代,这些建议真的是非常宝贵。
比如练琴的方法,教材。要多跟随一些老师,哪怕只跟随一两节,听听他们对于钢琴处理的观念。学习他们教的内容。不要全盘接受,还要有自己的思考。在老师的教学进度之下,还要有自己的并行进度。比如自己的要求是每周弹肖邦练习曲3小节的分手内容。
因为很多老师的内容是互相冲突而矛盾的。但是到了他们这个程度,绝对有自己的教学体系。
其次,还有很多大学的讲座是公开的。课余你能免费听到他们上大师课。(现在早就不是这样了,国内各下属学院承包的少,琴行反而承包的更多了)还有国内,哪怕国外这些教授,因为学派和师承,对于钢琴处理的观点会有很大偏差。
比赛不要乱参加。尤其是国内的。如果你的老师不当评委,或是没有推荐,就不要参加。因为很多比赛(包括当时很著名的几个)都是商议好名额分配的。(不过一些业余级别比赛作为鼓励孩子拿个奖,就两说了。)也有正规一些的,
(大型的比赛,会好得多。前几年的金钟,我觉得公平性很高。还有沈文裕那届CCTV小提琴钢琴大赛,沈文裕得冠也是绝对的实力。)
这方面点到为止,也存在很多良心比赛。更多的细节不便多说了。这部分只写给走专业的学生,参加比赛尽量参考老师的建议。
以上这些都是她告诉我的。
还有很多内容,就不分享了。
在这个期间,也第一次接触到了很多以钢琴演奏者为职业的前辈们。
题外话,
成为职业演奏者,有三条道路:
一,靠比赛拿到较佳名词。
李云迪。
张昊晨(张其实可以算两者兼备)
孙颖迪。
等,不多举例
二,有足够质量的演出现场,以及录音。靠一场场高质量演出打响自己。
郎朗。(郎朗成年后老师阻止他再去参加比赛,而是依靠演奏实力。这段在他的自传中也有记录),
王羽佳。
元杰(元杰也其实可以算两者兼备,但更偏重第二条)
宋思衡(也是可以算两者兼备,但更偏重第二条)
等,不多举例
三,签约唱片公司,或是传媒公司。或者钢琴品牌代言。专门推一种模式
比如马克西姆的跨界,(07年开始,他的伦敦演奏会开始火起来。再到网帖开始流传他的野蜂飞舞和世界最快手指的称号。)
A叔的动漫改编(他和马克西姆都有古典实力)。A叔比我大1岁,他整整用了10年时间,才慢慢积累了足够的粉丝群体。他的改编曲在难度和音乐性上都是上乘。
克莱德曼的流行钢琴,不举例了。
石进的夜色钢琴曲(他刚在2018年举办了几场音乐会,虽然他不是从小学琴的钢琴科班出身,但是他的曲子真的受众很广,追求简单好听。)
关于演出:每一位钢琴老师的梦想都是办一场自己的独奏会。在这里我和大家简单讲一讲。这里指的是能配有9尺琴的专业演奏厅。
第一种方法,是邀请。演奏家们都是有自己的团队的。他们演出是被邀请的。然后各演奏厅能得到艺术财政补贴(用于提供请演奏家们等各方面的支出),比如这两年各地的市民音乐会。或者是一些钢琴品牌或者大琴行的签约艺术家或者代言人,每年会给你提供一些演出和大师课,互利互惠。
第二种方法,是经纪人或者传媒公司出面完成签约包场与合作。承包该公司旗下演奏厅的N场演出。然后进行包装宣传,或者由经纪人和琴行品牌进行沟通,进行三方合作。
第三种方法,是租场演出。很多钢琴培训机构也有这样做的。租金在2万-----20万之间。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查,维也纳金色大厅也是能租的。所以一个演奏家最终还是你弹的咋样,不是你弹过什么地方。
不过,各演奏家幕后的团队实力(包括水军、发行和制作、口碑营造、经纪人、合作琴行等等),以及签约的唱片公司、传媒公司的实力也都是不同的。
比如2016年前后为什么包括郎朗李云迪在内的钢琴家百度百科从“钢琴家”变成了“钢琴演奏者”。也是大家一起做的一项调整。
钢琴演奏者,更谦虚,定位也更清楚。因为钢琴家也区分有以作曲为主或是演奏为主。
比如我之前合作的一家传媒公司,实力很大。也让我接触了很多职业演奏者朋友。(这家公司不是现在我的微博上的。这行里弹得好的人太多了,我一直认为我没有这个实力开独奏。但是很多朋友的帮助下给了我一些机会,去分享自己的音乐。)所以很多东西比较透明公开。也是更好的平台去认识更多的同行。
剩下的,有空慢慢写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