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9-5-20 10:5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经历呢就是从四岁开始学钢琴。幼儿园最后一年因为没有歌表演(一种边小萝莉正太边唱歌边表演的奇妙形式)课被放进声乐班,就随便学了半年。
英语在上小学之前根本没学,一年级开始有口语课,喜欢表演所以稀里糊涂跟着念,然而什么语法都不会,也不背单词。《泰坦尼克号》上映的时候完全看不懂,就负责给父母拿衣服。
到了六年级,对国外的动画片开始感兴趣。买了很多迪士尼的电影反复看,哈利波特可能看了有十几遍。
学校开了法语选修,然而并没有学到什么东西。最后期末考试念一段很简单的对话就算过了。
高中的时候进合唱团做伴奏,也经常要给人排练,给集体做一点微小的贡献。高一找了个上外很厉害的姐姐学法语,暑假去奥地利参加合唱比赛,又因为高一开始读黑塞里尔克,而后者洋文好得很,不仅能用德语写诗,还出了法语诗集,也能和俄国妹子谈笑风生,就产生了多学几门外语的想法。当时喜欢念诗,也需要掌握些个外语的发音。
高二的时候撅定到美国去,不过还是放弃了。还是想去欧洲的国家增长姿势水平。
大学就是为了留学做准备,英语专业,课程基本是糊弄过去。
直到大一才正式开始在歌德学院靴习德语。大一寒假开始就没有假期和周末的概念,放寒暑假每天六点起床,开学了周末上午一天学钢琴(后面还要一天上午学声乐,晚上还有排练),下午去上德语课。
到了大三的时候开始正式找老师学唱歌。两到三周一首也积累了不少的曲目,主要是视唱完全不费力。这时候德语学得疲沓了,而音乐学还需要法语(或者意大利/西班牙语)和拉丁语,就在大三暑假上了法语课。开学了周二周四晚上学法语,周末学德语。那么到了大四的寒假德语考出来B1,同时法语大概A2,英语开始写论文,专八倒是没什么可准备的,唯一值得一说的听力题因为上课就有训练所以也不需要太多功夫。
这个时候老师给我们做德福听力题,那么就发现在英语中这个做笔记的听力题和阅读题的技巧在德语中也能用。
2014年的暑假在罗马学拉丁语。班级里洋文好的人多得很呐。我自己虽然比较懒惰,但是因为有德语学习的经历,所以对变位变格并没有太大的困难。当然一天七个课时,一周六天(其实第七天就是拉到罗马市内的古迹,然而手里还是发了讲义继续被上课)和三本作业的训练量也是很重要的。
这个时候突然渴望古琴的声音。之前完全不能接受古琴,可是想了想还是撅定了,回国之后要学习一个我们的民族音乐。于是我就买了古琴和箫,问合唱团认识的民乐妹子有没有箫的老师,之后这位老师又给介绍了古琴老师。
古琴之前自己手贱,看着那本实用教程摸到了阳关三叠。其实减字谱就是坐标系,古琴的指法一般也是很顺,所以只摸出来音是很简单的。箫更是做到吹响很容易,然而两者发出“正确的声音”都需要大量的思考,那么这个是我自己专业的事情先不提。
必须说钢琴的训练让我知道怎样练习,这是坠重要滴。掌握了学习和练习方法,学起来就不慢了。大概八个月学到了《四大景》和《亿故人》。
同时对西域的音乐产生兴趣,买了冬不拉和新疆手鼓,手鼓么就是按书上的节奏拍,冬不拉在上海找不到老师,在北京上了一节课,之后也是自己看书弹。主要喜欢冬不拉的便携,还可以弹唱。把在罗马学到的诗歌都用冬不拉伴奏(学校里是用吉它伴奏),自己自娱自乐。
大学毕业之后主要时间都用来学习德语,法语停留在能听读尚可,说写基本不行的状态。拉丁语因为本身就有很多注释本的诗集,在怀念意大利的时候拿来读一读。
当然之后还是要继续用功,不仅为了能够毕业,而且为了毕业之后的学习,需要在法语和拉丁语上多下功夫。以后寒暑假和周末不需要学德语,就拿来学习这两门语言。另外乐器也是要坚持练习。
并不认为需要多大的天赋和努力,语言和音乐并没有学习理工科那么难。语言真的是人文学科的基本功。当然乌尔都语这种高难度的也需要很高的天赋。
能撩袖子就在黑板上讲题的工程师才是心目中的男神,能够让人心情激动,心中的天气也一片晴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