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9-5-24 18: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请自来
首先,咱们的家境差不多,甚至还不如你们。二十年前,中国最大的票子是10元,我的父母一个月工资加起来不够200。
然后,说一下我父母的选择:把存起来买房子的钱给我买了琴。那年我四岁,和你孩子一样的年纪。
——————————
说说我是怎么知道钢琴的吧。
改革开放初期,大街上流行用录音机放音乐,无论是饭店、发廊、百货商店都有这个习惯,而且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现在。
小时候父母都没有带我上街的习惯,偶尔他们买个日用品能想起来带上我,所以我妈说我小时候一上街就跟放飞的小鸟一样,特别特别快活。这都是前提。
剩下的,就都是我妈告诉我的了。
她说有一次我上街,有一个特别大百货商场门前放的录音带是钢琴曲,当时我像撞邪了一样摇头晃脑又转圈的,说啥不走,非得听够了听足了,跳够了跳足了才罢休。我妈说难得带我出来玩一次,看我这么高兴就没像别的家长那样生拉硬拽的把我拎走。
带我逛商场的时候我妈一直都惦记着这个事儿,每次聊起来她都说这是天分。那个商场一共三层,一楼是卖小商品的,镜子梳子什么的,都是小物件。二楼卖衣服,三楼卖家电。我妈在一楼买了一个镜子,三条毛巾,又去二楼添了三条内裤(这些都是我妈告诉我的,我一点都没印象其实)然后去了三楼。
我妈说她也不知道为什么就带我去三楼了,这绝对不在计划范围内!三楼卖录音机收音机电视机的多,冰箱这种东西在那个年代还是很稀少的。然后我妈带我一圈圈走,发现了一个特殊的电器:电子琴!
我妈说老板让我摸摸看我想摸还不敢,就一脸渴望的瞅着她,然后她就允许我摸一摸了。然后我就把小手搭上去滴滴答答弹了好几个音。每次我妈跟我说这事儿都会加一句“真是该然”
(就是巧合的意思)
然后我就一直惦记着琴的事儿,我妈也惦记着。但是我不敢要(PS:我小时候特别怕我妈,现在也是,我妈一说话我马上低头看脚尖,条件反射一样。)
我妈说,一个月之后她就带我去了我们那座城市唯一一家琴行,把用来买房子的钱取出来给我买了琴,也顺带帮我找了老师。
我妈说,我的孩子她不是好奇,而是喜欢,是珍视。
————————————
我妈是怎么敦促我学琴的呢?
第一,我妈从来没拿这个琴有多贵来约束过我。她从没说过这个琴我花了多少多少钱给你买的你必须给我一天练一个小时必须给我学成它,从来没有!
第二,我妈也从来没拿不好好练琴就把琴卖了这种话要挟过我,事实证明即便我家最贫困潦倒的时候,电器只剩一个25W灯泡的时候,我的父母也没有卖掉我的琴——即便那个琴能卖出很高的价钱!
第三,我妈从来没因为练琴打过我,即便她经常把和我爸和单位同事生的气撒在我身上(这也就是我怕她的原因),却从来没因为练琴、没因为学习打过我。一次都没有。
————————————
或许你会问,那你是怎么坚持下来这么枯燥的钢琴课的呢?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从我记事开始,练琴和吃饭睡觉一样重要。哪怕是大年三十,哪怕是高考当天。甚至有次住院我哇哇大哭的原因不是怕打针是不能弹琴了(当然这也是我妈告诉我的(๑• . •๑))或许我这就是真爱吧。
但是有一句话我一直记着:“这是你最喜欢的钢琴,是你的好朋友。宝宝不喜欢自己一个人玩是不是,所以宝宝也不要让你的朋友孤零零一个人哦~”
————————————
所以题主,在你考虑该不该买琴的时候,或许你忽略了一个问题:如果你的孩子有经济自主权她会不会去买这个琴?如果是你突然喜欢上了什么东西,而且不是奢侈品是会给自己的未来创造巨大财富的东西,你会不会买?
我不想如其他人那般从钢琴和电子琴的差异上来谈应该或者不应该,我想从独立个体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你的孩子虽然只有四岁,但是从他出生的一刻起他就有自己的独立人格,有他的自主思维,他对世界就存在感知与认知。家长总是说孩子的性格不固定不知道能不能学成,但仔细想想,小孩子它懂什么叫学成什么叫学不成吗?家长犹豫不决,孩子也会跟着犹豫不决。你觉得电子琴和钢琴差不多,但是在孩子的眼里红苹果和粉苹果就是不一样,哪怕品种都是糖心富士;钢琴和电子琴就是不一样,哪怕都是黑白键的琴。
当你买替代品的时候,孩子的兴趣已经打折。当你说怕她学不成的时候,孩子的决心已经动摇,当你说电子琴娱乐性高的时候,孩子就会把很严肃的学习当成一种游戏、一种玩闹。
没有哪个家长会因为孩子将来可能算不出的出哥德巴赫猜想而不让孩子学数学吧?没有哪个家长会因为孩子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不让孩子学语文了吧?那为什么到音乐上就因为担心孩子当不了音乐家考不到所谓的十级而扼杀她学习的权利呢?
————————————
四岁的孩子正是一张白纸,她身上每一个优点或缺点都由父母老师来描摹。所以现在你还在犹豫该不该买或者是买钢琴还是买电子琴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