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9-5-29 22:09:5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邀!
有历史文化因素,也有乐器本身构造和音色的因素,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乐器本身的因素。
先说历史原因:
爵士乐的根源是1910年代一些成长于新奥尔良的音乐家演奏的一种叫做Dixiland的音乐,这是一种发源于铜管军乐队,融合了拉格泰姆(ragtime)和布鲁斯(blues)等元素的音乐,这种音乐的主旋律部分是由多个管乐器演奏的一种具有复调性质的「集体即兴」(group-improvisation),节奏组通常由吉他,班卓琴,木贝斯,钢琴和鼓中的两样以上组成。这里没有提琴什么事。
起源于1920年代的Swing时期,在早起演奏的是一些旋律优美浪漫的音乐,没有太多即兴成分,这个时候在bigband的配置中是有string section的。转向30年代,swing倾向于成为了一种欢快的跳舞音乐,即兴成分增加,这时在标准的bigband配置中,已经找不到弦乐的位置了。
如图:swing时代典型的big band配置(来源:wikipedia)
swing时代的衰落导致很多bigband乐手的失业,其中一些技艺高超,对音乐事业有一定追求的乐手开始三三两两的组建自己的小乐队,在纽约的酒吧里驻场。这些个性鲜明的乐手在1940年代发展出了bebop音乐,这种音乐非常强调个人技术和风格,通常节奏组只需要鼓,木贝斯和钢琴,管乐手负责旋律即兴。bebop时代完全没有提琴的位置。
bebop时代基本确定了现代爵士乐的形式和内容,以至于到如今,爵士乐手仍然是管乐手居多。
再谈乐器本身的特质。一直以来,限制某些乐器的发展和使用率的最重要因素即是音量,管乐器由于本身构造特点,能够发出较大的音量,所以在放大器发明之前,具有其他乐器无法比拟的优势。吉他也是在放大器发明之后才从节奏组转向独奏部分的。另外,音乐家圈子里普遍认为,吹奏乐器由于更靠近大脑,因此更容易在即兴音乐中演奏出更接近演奏者的感觉的乐句,这一点,虽然没有直接的科学根据,但是我们根据自己的经验也能感受到,比如很多人自然而然的能学会吹口哨,能够吹出自己脑子中的旋律。中国古人也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说法。并且,由于需要换气,管乐器吹出来的乐句,更接近于人说话时「断句」的特征,乐句不至于听起来太「满」。
以上是个人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权当抛砖引玉,期待更多的讨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