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9-5-30 07:48:49
|
显示全部楼层
05.11 小更新
有人问什么是有深度的音乐,或者为什么说有些钢琴家就是有深度,有些钢琴家没有。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但是不妨评论几句。以下为个人观点,稍稍展开。
所谓深度,指的是思想。就如同有些人每天思考的是中晚餐吃什么,而有的人每天思考的是人生的意义。两者绝对没有孰高孰低。在音乐上也是,音乐也有思考,反映在声音上,而非语言,所以说更难为人所理解,它赋予了思维更大的抽象性,想象空间和美感,然而却留下了很多难以给予决断的空间,这就是音乐的深度,它也更难为大众所消化和欣赏。那么并没有接受过特别专业训练的大众看到的音乐会,到底在听什么,看什么呢?很遗憾的是,大部分也许只能看到表象。因为音乐的抽象性,它比文字所组成的文章更难阅读和理解。
什么是表象?最基本的,动作。比如郎朗就是,他很出名的拉三表情包,因为很多人看不懂,所以才会去看表情。你把声音关掉,他的弹奏一样是一场“表演”。然而郎朗的动作固然夸张,和音乐所要呈现的内容是否有关联?很多时候是很有关联的,他可以说是半个演员了,他的动作和音乐的本质是紧密结合的,这也是人家厉害的地方,你让一个不那么专业的去弹,未必会有一样的效果。只不过,郎朗表演有时候已经违背的音乐的的目的了,因为音乐和表演虽然非常相关,但是表达方式是不同的,音乐是声音,是通过声音传递内容的,和动作可以说毫无关系,而表演本身,则是通过动作来传递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的自我修养是一本每一个钢琴家都需要认真阅读的书,同样作为瞬间艺术,他的哲学思想对我有很大的启发。
还有什么是表象?技术,或是大众理解的技术。大众理解的技术其实只是技术的很小一种,就是跑动。如果认为郎桑弹一个快速跑动的练习曲由此来判断他技术的好坏是很狭隘的,如果肖邦,李斯特也是这么认为技术的话,那么他们就不会写出如肖练op 10/3 这种慢速的练习曲了,还有斯科里亚宾也是,我更愿意把练习曲叫做练声曲。因为技术是如何把想要的声音内容,通过你的身体表达给观众的工具,这个,和快慢,准确性毫无关系。评论里有一个朋友提到的王羽佳的深度,我不可能有这个资格讲,王羽佳是一个没有深度的钢琴家,这是错误的。但是王羽佳的肖邦声音很美,这个是技术好的一种,同样kissin的勃拉姆斯也是,他们有能力传达想象中的声音,这是非常过硬的技术。再细节一点,我来讲讲技术里的一环,voicing,那就是当你弹一个和弦,一个技术非常好的钢琴家可以很好的掌握不同语境下的比例:top到多一点,声音sharp,明亮,清脆,中低声部给一个浑厚一点的回音,或是中声部明显一点,点出counterpoint,通常这种时候是处在小调和大调的对比段落,而高声部没有那么明显,力量从手腕/手臂走,就会给出一个模糊一点的声音,这就会跟突出高声部完全不同的效果,不同的意思。能够跟武林高手一般真气随意流走,决定钢琴家操控声音非常轻松,这才是真的技术,然而这需要非常高的专业素养才能听出来,这跟速度和准确性也毫无关系,而这些还不能代表深度。
我所提到的钢琴家,都是一些有深度的钢琴家,这个的前提就是他们已经的综合技术不仅炉火纯青,他们还有他们的思想。打个比方大家熟知的月光奏鸣曲。就像有些钢琴家感受到了Ludwig Rellstab所给出的意境,他们决定向着哪个方向,探索fantasy,探索贝多芬心中的幻想,而有些钢琴家非常的严谨,一遍遍的对比之后觉得这个奏鸣曲的开头实际上应该和一个巴赫的前奏曲一样的严谨,严肃,那么这个时候这两个钢琴家所表达的月光奏鸣曲是完全不同的,从声音效果,分句,踏板,都是不一样的。而那些有深度的钢琴家会得出一套自己的理解,然后用他们的技术去表达内容,从而让观众也能够相信他的想法,哪怕他们是不认同他的观点的,都能够在他的音乐中享受,这才是一个成熟钢琴家的体现。说的这些其实都是梗概中的梗概,到了实践,就会有更多的变化了。
最后回到这个问题的主人公,郎桑,郎桑有深度吗?不可能完全没有,只是还是不够深,我也说了,这些东西从巴伦勃依姆的那次大师课上其实是体现的出来的。到什么程度才算深呢?套用我老师的的一句话:Dont ask me, talk to Chopin/ Brahms/ Beethoven, they will tell you. 而我这么评价郎桑,实际上是一种路人评论电冰箱的评论,我也许可以讲一些我认为的好坏,但我是不能制冷的,我的水平远远达不到郎桑的。
—————————————————————————————————————
————————————————————————————————————————
瞎逛的时候看到这个。想回答一下。郎朗是在进步的。这是毋庸置疑,他的一些成名的曲目,柴一,拉三到李斯特是非常不错的。有没有瑕疵呢?这个肯定是有的,不是完美。朗朗进步的地方应该是曲目量的扩展,和去挑战一些自己不那么擅长的作曲家,就这一点,要比某前肖邦得主强多了,17年了还在那里肖邦,并且越弹越差。印象中朗朗一场在金色大厅开的全贝多芬奏鸣曲,那一场印象很深,第一次摆脱了单纯炫技。而且近年朗桑室内乐的比重加大,非常符合当代趋势,是在潮流里面的钢琴家。某娱乐明星早就不知道古典音乐的世界是怎么在转了,真是恨铁不成钢。
然而,个人观点是朗桑的肖邦,勃拉姆斯之类的,都不是特别好,他在和巴伦勃依姆上课的时候也很明显暴露了很多缺陷,还有他的手,他那样弹了很多年,想来对他来讲没什么问题,能够完成所有的动作,只是按理论来讲,他的触键不是百分百完美的(可自行对比鲁宾斯坦,米开朗杰里,zimmerman,王羽佳,阿格里奇etc太多了,他的3-5指区域的手掌,是呈塌陷状,这个不是特别好)。
还有就是音乐深度,他和yuja很多时候我觉得算一个路子,技巧确实很好,但是在国外朗桑的争议性很大,很多人否认他是一个好的音乐家,只是弹琴匠,要想摆脱这种印象,都是要拿出改变来的。炫技对业余大众可以很惊艳,但是我们现在最头疼就是去听所谓的炫技钢琴家的音乐会,头疼。上周刚刚在进行2017年的鲁宾斯坦钢琴比赛,大家技术都很好,但是音乐深度不够,音乐性不强只是靠技术去遮盖的,不如所料,第一轮就被刷掉了。朗桑没怎么参加过这种类型的比赛,他不是靠比赛出名的,而是靠演出,所以他的反应来自观众,不是评委。他自己当然意识到了这一点,这两年曲目变化也是这个原因,但我更希望他可以消失一年去练琴,因为像yujia一样那么频繁的演出对演奏本身帮助会非常大,但是会没什么时间真的坐下来练琴。
撤回来,中国的钢琴家里,希望大家去关注一个人,haocheng zhang(我的妈呀,他名字怎么写我还真是不知道)。09克莱本金奖,这个奖分量太大了,完全没有被荣誉所迷惑,老老实实回去继续念书,读书,为了弹schumann真的去看了eta hoffman的很多书,回到中国的音乐会不多,前一阵子发了第一章唱片,非常非常非常优秀,从声音,到想法,很独特,是一种修炼的结晶。按照他现在这个路子走下去,我个人觉得他以后会是一个如同傅聪,殷承宗甚至超越他们的宗师。
在举例几个值得关注的钢琴家:
娱乐明星的师妹,肖邦第四名,陈萨,现在不知道爆娱乐明星几条街,但昭义偏心的结果到最后是这样的,也是太戏剧化了。陈萨在英国皇室都有一席之位。
一个厦门旅美的钢琴家,吴迪,在克莱本崭露头角,和张浩辰一样进了决赛,那一届,我觉得差距没有那么大,大家水平很近。吴迪基本功看起来非常扎实,最让我惊艳的其实是室内乐那一轮,包括最后的协奏曲,记得好像是拉三。
朱晓玫,某央院教授之前在北京听了朱晓玫,大放厥词,说她是政治产物,本是一般,技术差,驾驭不了其成名曲哥德堡变奏。我也是不得不说,中国的音乐鉴赏能力靠这帮人在引领,也真是厉害了。我很想问他一句,你听的懂么?还是就是哗众取宠。哥德堡变奏,上网可以找到。
zhang zuo(这个我也是不知道怎么写)伊丽莎白好像倒在了第二轮,听过她的贝多芬,非常好,现在在弄室内乐,和张浩辰一批的,在美国也是小有名气了。
最后说一些外籍华裔。这批人,才是古典音乐圈真的精英,因为作为外国人到美国,欧洲打拼要比他们困难很多,人家天生的条件,资源就是比我们好太多了。
Geroge li不解释了,不知道的,搜一下15年柴可夫斯基,想看炫技的,去看他的狂二。我自己在练肖邦第二奏鸣曲的时候据说他在北京开了一场,弹了这个,非常吓人,我还不知道现场怎么样。
eric lu,美国肖邦首奖,国际肖邦第四,上周鲁宾斯坦在比。我算是认识他,知道一些他的学习和成长,很诗意,才19岁,之后前途不可限量,他的肖邦和莫扎特很好,普罗没有那么强,但是很不错了。
xiaoyu liu,在加拿大混的,上周新开发的钢琴家,鲁宾斯坦finalist,惊艳到了,大家可以去听听鲁宾斯坦第二轮的session 13,waldstein非常非常的优秀,音乐性,情感高潮可以引导观众去完成,这个很厉害,尤其是在第三乐章coda之前,是靠铺垫了整整两个半乐章所达到的对比,在演出情况下精确的完成这样的对比的,感情堆积,这一定是之前演奏了无数遍,计算的非常精准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