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9-6-2 21:44:3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关注手型训练的问题很长时间了,特别是在培孩子练琴的同时,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很多资料,跟很多大牛也交流过,我自己也是80年代钢琴热的琴童之一。
我的结论是:目前尚无任何关于手型训练和未来演奏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的有效理论模型。
目前比较流行的几种说法,在统计上实际都是站不住脚的,逻辑有明显漏洞。
例如:大师们已经封神,无须按照标准手型演奏,但他们初学时是按照标准手型练的。
这明显是一个严重缺乏证据说法。不但没有任何事实证明这个说法,甚至还存在反面证据。以郎朗很小的时候演奏视频显示来看,他那时和现在的手型并无区别,按照教科书的要求,可以说都是“不正确”的;王羽佳幼年录制的教学示范演奏的视频中,手型是“很标准”的,而现在成名之后的视频中,手型依然那么“标准”,也没有什么变化。
当然,这仍可以解释为:郎朗和王羽佳天赋异秉,不足为证,但这恰恰说明了,没有什么公认的证据能就这个问题得出有效结论。
其它的各种说法和它们的漏洞就不说了,总之既无解释力,又无预测力,所以没有什么方法论的意义。
如果要充分研究这个问题,应该设计好长期跟踪实验模型,控制手型以外的其它所有变量,以测试手型和未来演奏水平之间的相关性。
例如找一个实验组,一个对照组,实验组严格要求手型,对照组完全不要求手型,除了这两个区别,其它教学内容完全都一样,长期跟踪,或许有可能得出学习过程中对手型的要求是否与未来演奏水平有相关性的结论。
但是我更倾向于:这样的实验很难设计。因为个体差异的复杂性,让你很难界定是否做到了“控制变量”。
但昭义老师非常注重手型是事实,但昭义老师教出了很多钢琴明星也是事实。但是你很难说这两件事中,前者是后者的充分且必要条件。因为但昭义老师还有很多别的过人之处,但昭义老师也有很多不成才的学生。
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都会有很多的个人经验,有很多老师教学成绩斐然,但他人在归结原因(即形成某种理论解释)时却未必正确,很可能老师多年坚持一种教学手段卓有成效,但是有可能真正起作用的却是该老师的人格魅力,或者该老师语言表达能力出众,或者该老师音乐修养深厚。
还回到手型这个话题,我想大多数的非专业人士都是纠结于:“注重手型耗费时间,不注重手型又不敢冒险”。
但是要注意,我的结论并不是“手型论”是鬼话,我的结论是:这事目前没有结论,特别是没有任何真正普遍有效的理论模型。
所以我只能关注个体,比如陪孩子练琴的过程中,不断跟大牛们请教,尝试不同的方法,以求提高练习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