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9-6-9 14: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题主补充了那我也稍微补充一下,本来这个答案是在火车上随手写的,我看了一下其他的回答,感觉题主想问的跟我说的不太是同一个点……
看到好多人都提到,同一学派之中的差别也很大,当然了,艺术教育不是流水线生产,每个人性格的不同肯定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但请不要忘记,既然已经形成“学派”,那就意味着他们一定有非常明显的特性,以及同门之中有一目了然的共同点。有谁什么时候听说过“乌兹别克斯坦钢琴学派”?哪怕他们国家产出过不少顶级演奏家,但依然形成不了学派,就是因为不具备以上两点。比如“中国学派”也是一样,我们国内的各行业的演奏家不断在世界级大赛上折桂,为什么没有形成自己的学派呢?就是因为这些人相互之间没(或几乎没有)共同性。
举了栗子,几个小孩子都在同一学校(或跟随同一老师)学说话,他们想表达自己喜欢吃苹果。他们可能会说:
1.我喜欢吃苹果;
2.我觉得苹果很好吃;
3.苹果是我最喜欢的水果;
4.苹果是水果之王;
等等。这些话看起来差别不小,但其实本质上都一样的。但无论如何,在这个学校(或跟随这个老师)的学生不会说出 Ich esse gerne Äpfel或者 Мне нравятся яблоки甚至මම ඇපල් වලට කැමතියි。
而如果你能找到一个真正的好老师,他/她的水平足够高的话,无论是哪个学派都是一样,你需要认清他音乐理念最根本的核心,才有可能真的和他学到东西,而不是他说这里要强,你就弹强,或者他说要强,你觉得不好听就不听他的。
学生与演奏家的最大区别,其实不在于基本功的优劣(当然这些已经是非常重要的了),而在于,学生往往没有自己的“观点”,或者说整套逻辑能够自洽的体系。这里所谓的观点不是你觉得这里该怎么处理更好听,那里又要有另外的想法……能成为演奏家的,美的,具有说服力的演奏,无一例外,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而这样,才有可能让听者接受你的想法,不然,就如同老师给学生上课一样,会挑出各种“毛病”——跟他观点不一样的,跟他弹得不一样的地方,都是毛病,都是错误,都要改正。可为什么你听大师的演奏,如果有地方跟你不一样,你的第一反应是学习他,而不是他应该参照你的想法改正呢?
所以我想说的是,同一学派中,尽管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想法,(我这里指的是登堂入室的演奏家哈,比如奥博林跟吉列尔斯对比)但他们理解音乐的角度,不会相差太多。当然不是每个在俄罗斯学或者跟俄国人学的人都能算得上俄国学派,但那是学生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学派的。而不同学派之间,演奏法或者演奏出来的效果的差别还是末节,真正迥然不同的,是他们观察音乐的角度与理解音乐的方法。
有两个比较具体的例子,第一个人巴赫的《优律键盘曲集》(求求你们不要说什么平均律钢琴曲集,它既不平均,也不是为钢琴而作,这个名字里只有曲集二字还沾点边)。3个版本1.Bob van Asperen的羽管键琴版本,他使用的乐器是Christian Zell 1728年的那台威风凛凛的乐器,比较接近巴赫生前用过的乐器(优律第一卷作于科滕时期,他当时订购了Mietke的乐器,对羽管键琴有兴趣的可以参考我其他回答);2.Christoph Rousset的羽管键琴版,他使用的是一台Ruckers——弗兰芒琴,基本相当于stradivarius在弦乐器中的地位。3.Samuel Feinberg钢琴版。
这里,Asperen是Gustav Leonhardt的大弟子,风格非常纯正——迄今为止他的各种演奏从各个角度当得起比较绝对的“正确”二字了。Rousset是法国人,他用的乐器也不是德国乐器——这两种乐器差别非常大,所以演奏法也不可能相同,你可以听听他们有什么不同。
我一向不太看得起现代乐器上的巴赫,但Feinberg是个例外中的例外(下文还有个例外2333),顺便说一句,这位在国内可能名气不大,但他是当之无愧的大师中的大师,没记错的话,刘诗昆是他的学生。他的演奏相当“错误”,但非常美,而且最最关键的是,我即使知道他的演奏是错误的,但依然能够接受他的观点,因为他的观点是全面的,详细地覆盖了每一个细节,他只不过是抛开了这些作品在其中生长的文化环境,但他以自己的方式,真正的理解这些作品。而不是仅仅因为觉得“这里弹强比较好听,那里减慢一下很新奇”而采取某些手法。而且,最最关键的是,他的演奏效果尽管非常“不巴赫”,但他的理解是“正确”的。也有反面的例子,比如Richter在RCA录的那一套优律全集,居然还是各种唱片指南类读物的首选版本!简直是richter一辈子的耻辱!他拿着一套通篇错误的乐谱(穆杰里尼版),一丝不苟地照着弹了一遍,居然还有那么多人吹捧!
另一个可以对比的是泰勒曼的12首长笛无伴奏幻想曲,想听“正确”而又“美”的版本,那就是Bartold Kuijken的了;现代乐器里有Gallois的,说实话,即使我那么喜欢Gallois,也不太能接受这个录音,毕竟如上面说的,我实在听不下去现代乐器演奏的巴洛克音乐,但这里可以听听郎帕尔的,跟Feinberg一样,他的演奏非常奇妙,跟泰勒曼毫无关系,但自成一套体系,还是挺有说服力的。
说了这么多,我想表达的就是,如果不整体地观察,片面地讨论某个细节该怎么弹其实没什么意义,因为就算按照老师说的做了,如果不理解背后的含义,那这些想法依然是老师的而不是你自己的。只有当你先真正明白了这些处理背后的“为什么”,再经过经年累月的实践之后,这些才有可能变为你自己的东西。
至于某些回答说的“融合”,恕我直言,恐怕没有比这更荒谬的了。每一个音乐家都不是傻子,他们都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Pletnev会觉得自己已经好到头了,再也不可能进步了么?我想不会吧?那他作为一个俄罗斯学派的钢琴家,想要进步,为什么不看看德国人,法国人怎么弹,哪些地方跟他不一样?借鉴过来不好么?你想想这条路行得通么?每一个音,每一个处理都不是孤立的,都是跟整首作品极度契合的,动一下,整个结构就崩塌了。
开头用德奥的精致,
高潮用斯拉夫的力量和爆发
结尾用法国派的音色 一个人头戴紫金冠,
身穿美式衬衣,
然后带上袖扣,
脖子上系一条苏绣丝巾,塞到衬衫里面,
外罩一件日本的浴衣,
下面穿运动短裤,
脚蹬一双纯手工牛皮鞋,
手里再拿一串星月菩提,
好看么?
如果你身上真的已经有某一学派的烙印了(换句话说真的在这一学派里算入门了),那更换另一个学派可能根本没法学。因为你的整个理念在其学派的人看来就是“错误”的——这无可厚非,你跟唐伯虎学了20年的画,现在你想再去跟达芬奇学学,你指望他给你讲什么呢?
融各家之长不是不可能的事,但艺术不是七巧板,随随便便就那么拼在一起了。
尤其对于求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找到一个真正的好老师,就专心跟他学,不要还没学会走就想着飞,今天听听这个大师的唱片也想学,明天看了那个明星的现场又去模仿人家,到头来学得四不像,后悔莫及。
以下是原答案
====================================================
谢邀。
首先说,俄罗斯学派无疑是最“正统”的“贝多芬-李斯特”学派,不喜欢李斯特的人可以指责他的某些作品浮华空洞(尽管也有失公允),但没有人能否认他对于钢琴演奏的巨大贡献,可以说,如果乐器本身不再发展,我们今天的一切音乐家不可能比他再进一步了。
老实说我不认为今天的德国钢琴家们能形成所谓的学派,或者,至少说,整体的水平相比俄罗斯差太远了。不过这是个人品味问题,有人就觉得左宗棠鸡好吃,也没什么。姑且称作“德国学派”。
德国学派中的很多人,向上追溯几代也是李斯特的传承,不过比起俄罗斯的同门,整体水平差得太多-用今天大家听得懂的话说,就是技术太差。这个技术不仅仅是指弹的快不快,准不准,也指各种“高级”技巧:音色的控制,结构的把握等等等等。
国内音乐圈有一个严重的误区,即喜欢把“乐感”和“技巧”分开。但我们必须认清一个残酷的现实,即技巧不好,或者更严重一点,不足够好的演奏家,其“乐感”,或者按大家常用的说法-“音乐”也不可能好。你营造出了高深莫测的气氛,表达了丰沛的感情,但满手的错音、节奏不稳、触键含混不清,请问你通过什么表达你的“情感”呢?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只有普通爱好者们才总是把“意境”,“情感”挂在嘴边,而专业音乐教育中我们则讨论技巧-你想弹出“忧郁”的效果,不是你坐在琴前,想象一些忧郁的场景,然后你的演奏就忧郁了。不同的情绪-或者说“效果”需要不同的技巧,比如这里某个音改变一种特定的音色、突强或突弱、提早或推迟触键的瞬间,这才是你演奏出“忧郁”的秘密。
德奥与俄罗斯的水平的差距(这里指平均水平)在于欧洲的教育体系使得大师们很难把自己的艺术传承下去,而俄罗斯的音乐学院附中系统(我国的音乐学院教育就是俄派模版)却可以保证基础教育的成果。一个人如果到了大学还有基础的技巧问题,我真的不知道他日后怎么成为一个出色的音乐家。
欧洲普遍没有全日制的艺术附中,练琴时间大为缩短,这是其一;其二,欧洲老师偏向引导式教育,他们课上讲的很多内容(哪怕是音乐学这类的理论学科)都非常精妙-但对于学生迫切提升自己水平的要求来说,可能就是空洞的废话。许多老师都只告诉你结果而忽略过程。所以学生必须自己非常努力地不断思考,不断“主动”地学习-在俄罗斯,你就是个猪,只要完成了老师的作业也不会太差。
所以欧洲这边真正的天才也能取得很高的成就。我倒是不觉得欧洲老师藏私……可能因为他们当年自己本身就是天赋极高的人,很多问题他们从来都没遇到过就都自然而然想通了,学生遇到的问题对于他们来说都不是问题,所以他们其实也不知道该怎么解决,如果学生自己无法越过这一障碍,就很难进步。
至于风格的区别,我不喜欢说一大堆看似高深的废话(尽管这个问题很大),简要地说:俄罗斯重视节奏与音色,尤其是后者,天下任何一个学派无出其右者,这里指的不仅仅是音色“美”的程度,更是其千变万化的层次;德国的话,尽管音色他们也常挂在嘴边,但不客气地说,真没什么变化,绝大部分德国钢琴家都只有强和弱的区别,而且他们的强非常硬,而弱非常虚(或者是强只能硬)。德国音乐家的优势在于他们崇高并且清晰的结构感。当然,这是说一般的普通教授,顶级的德国演奏家还是……
最后再强调一次:两派的顶尖人物都是最高水平的艺术家,但无论怎么说,起码在钢琴与弦乐领域,俄罗斯学派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全世界几乎任何一所音乐学院里最好的老师,不是俄罗斯人(或者俄语国家的人)也是在俄派学出来的。这一点欧洲人再怎么算俄国人都是技术好的机器也没用,技术好就代表音乐好,俄国人常说的一句话,狗什么都能听懂,但自己不会说话。话糙理不糙吧,像Schnabel那样,稍稍难一点的快速段落就磕磕巴巴好多错音,要不说是大师弹的,你会觉得好听么?当然,他的慢板乐章当得起伟大二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