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9-6-13 15:5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他几个答案主要关注于19、20世纪的历史背景,实际上即便今日,(泛)俄派钢琴家依然在古典音乐的舞台上独霸一方,且新秀层出不穷。接下来从当代角度讲讲(泛)俄派依然兴荣的理由。
1. 自十九二十世纪承袭而来的严密训练体系。
传统俄派钢琴青训里最最注重的就是手指功夫,实践起来就是练音阶。二十四个大小调,三度六度八度十度,音阶琶音属七减七,就这么反反复复两个小时四个小时地练,从学琴开始到成家以后,风雨无阻地练。国内(以及日韩)音乐学院对音阶和练习曲的疯狂喜爱,很大程度就是在刚开始发展国内古典音乐的二十世纪受了隔壁苏俄的影响而成。
我曾以为这种训练大概已成为历史,可是有次去2013Van Cliburn Gold Medalist钢琴家Kholodenko的小访谈,才知道直至今日莫斯科柴院这些大学校都仍坚持用老方法教钢琴学生。
Kholodenko自己说柴院的训练就是军事化训练,大家每天练琴都是要登记打卡的,还有人看着,不练够小时数不行。Kholodenko说自己在校时平均每天练6到8个小时,我当时的老师,一个同样俄派出身的老太太听后翻翻眼睛道,哦他还算练得少得了,我们当时大把人每天十个小时十二个小时这样练。
我这里并没有质疑俄派训练轻视音乐性的意思,只是跟现在欧美、尤其美国一比(美国人最不爱练琴啦啦啦),宏观上来说,俄派的技术其他人实在是望尘莫及。同样道理,今日东亚裔/亚洲钢琴家在舞台上所向披靡,也是一条条音阶一个个小时积累出来的。浓厚的古典音乐土壤是培养演奏家的必须,但是没有牢固的infrastructure,土壤里也长不出来什么上层建筑。
2. (泛)俄派的乐界network
为什么这里有个打了括号的泛字?因为十九二十世纪的老俄派已经随着音乐家外迁移民丧失了原有的地域特殊性。今天所谓俄派的大本营,除去莫斯科柴院这些老牌俄国音乐学院,其实在美国。我老师曾半开玩笑说,所谓Russian School早就不存在了,如果真的有什么school,大概就是American School吧。随便找多几个音乐学院,看看教授roster里面有多少夫、娃、斯基、诺夫...就知道了。
这些苏俄解体前后来到美国的钢琴家和教授们,在他国形成了特殊的network. 很多俄罗斯、乌克兰、以及前苏联势力范围下的小朋友从小在家乡接受音乐训练,等到十几岁,奔赴美国跟从这些旧俄派教授,然后就此走上国际舞台。
不要小瞧network这个东西。跟老师简直决定一切啊!有老司机带带你,跟你在中央音乐学院苦练小半辈子,完全天差地别好么。
先写这么多,想到再补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