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9-6-13 17:44: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做过几年别的生意,也跟一些做二手琴生意的老板聊过天,了解一些情况,平心而论:
二手琴这个生意还处于国家无监管的边缘地带,12315是管不了,也没有正规发票的(假的或者非正规的除外)。除了极个别的高端二手钢琴可以用平行进口或其它贸易方式给国家贡献一点税收,有正常的进口“商品”手续外,全国99.99%的二手琴行里真正走量的还是通过进口“洋垃圾”这种方式,“集装箱”式贸易运输途径的“二手洋垃圾”。
为什么这么说?做进口“商品”的贸易,价格和利润几乎都是“透明”的,无利可图为什么还要做这个生意呢?正在赚钱的是那些价格不透明也无从查证品质的“二手洋垃圾”。
普通消费者所不知道的是,每一个集装箱里“商品”和“二手洋垃圾”的比例是多少,也不清楚日本那边每个集装箱里为什么要50年代,60年代,7 年代,80年代各种成色的混着卖,如果只卖80年代的,那些巨老琴怎么处理?
其实二手琴生意有时也像是买彩票一样,一个箱子琴到货之后各种成色都有,捡到成色好的琴多一点的,这一箱可能就赚多一点,成色好的琴少的就少赚,甚至可能赔钱,你们猜猜那些被“搭配”着进口到中国的“二手洋垃圾”去了哪里,为什么二手琴行里各个琴的成色如新?
我想很多二手琴行里都有很多“镇店”的成色NB的二手琴“商品”做展示,也会讲各种大道理,指着比自己年龄都要大的琴,说钢琴的寿命如何的长,工艺如何如何好,说的没有错,但没说的是仅限“镇店”的那些价格不菲的“商品”。
从做生意赚钱的角度出发,要么走量要么要利润,万古不变。两者兼得是所有做生意所向往的,但现实往往只能图一头。
总结下来:绝大部分的二手琴生意要存活,唯一途径就是“好坏掺着卖”,即小部分价格利润透明的“商品”掺着大部分不透明的“二手洋垃圾”同时销售。至于这个好坏的具体比例嘛,不同级别的二手琴商家可能有不同,但“生意”万古不变,有足够的利润空间才可以支撑,有足够多的“捡便宜”的普通消费者,市场才能继续维持。
我想现在的二手钢琴市场的现状就类似改革开放初期,各个有港口的沿海城市,一些意识超前的生意人专做“走私”生意,卖给“崇洋媚外”的国人各种“洋垃圾”差不多吧。
他们希望的只是国家尽量晚一些出台监管政策,在边缘地带低调的闷声赚大钱,能做一天是一天,能卖一台是一台,本来就是无法上台面东西,拿一些“特例”来代表整个“市场”,拿高价的正规渠道交过税的和自己用“贸易”方式不用交税脱离监管的“洋垃圾”做对比销售,再全力打压国外品牌在国内独资or合资or代工的产品一概扣个“贴牌”,毫无内涵的帽子,商业逻辑上完全可以欺骗普通消费者的。
我希望国家的监管早日开始,跟国外专业二手琴行有顺畅的对接,从源头上正规这个行业。到那时,我才可以安心的“捡便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