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师班虽已过去三月有余,但学员们回想起那段快乐的德国时光,还是依旧记忆犹新,感概万分!这篇文章主体是上期来自广州的学员周同学写的,她是一位主修钢琴专业的大三学生,她的文字读着让我很感动,没想到一次短短的大师班竟然可以让一个人有这么多的领悟,从此的学习有巨大的改变。
周同学的大师课后记:
距离大师班已经过去了几天了,但实不相瞒,这是我学琴生涯中最快乐的几天.由于基础差,学琴时间短,加上之前练琴方法不对,刚跟教授专业课的时候,紧张的连完整的曲子都弹不下来。我刚到的时候,因为年纪最小,而且怕生,所以一开始话不多。
刚到的第一天,古堡的主人华徳道夫伯爵(Constantin Graf von Walderdorff)一直很热情的招呼我们,帮从机场一下机便转战市区的我们提了行李。进了古堡后,安静宽阔的环境震撼到了,古堡一共四层,然后我们被统一安排到了三楼的寝室。
在第一顿的丰盛的晚餐和第一顿丰盛的早餐后,教授让我们简单了讲了一下学琴的状况和仔细聆听了我们要上课的曲目。对于我来说,我的曲目都选的太难了,换了几首,教授都说不是很容易,不过最终还是定下来了贝多芬《第二十七奏鸣曲》和巴赫平均律曲集中的《BWV878》。
接下来就是上课的感受了,因为我有肌腱炎的原因,在每次演奏一小段后,教授十分关心我的手有没有疼痛,发力方式有没有正确,并且他对我的手有肌腱炎的问题提出了几个理疗的建议。
在上课的过程中,教授手把手的教我,从坐姿到每个音的音色再到触键和踏板,教授用了不用的方法,比如想象、触觉和听觉,让我感受什么是正确的音色,同时最重要的是,和中国老师相比,教授能告诉我们达到正确音色的方法,同时不止一个方法,而且还告诉我们几个很重要的练习思想:
1.“化繁为简”,凡是遇到多声部,或者复杂节奏型,再或者是技术难点,通过一步一步解决“局部”问题。比如用极慢极慢的速度然后通过改变触键方式或者是节奏型,或者动作分解和组合将技术难点解决后,再进行下一步“总体”的训练,将多个声部合起来,或者双手合,或者是提速。
2. 慢练必须是有效率的、“过脑子”的练习,每一次的慢练,都应该是有目的的。比如这一次的慢练,是熟悉手在键盘上的把位,这一次的慢练,是将旋律熟记于脑海之中,这一次的慢练,是把和弦的音记住。在这之前,我一直都认为将无思考、无效率的慢练作为技术解决的唯一方法,通过这几天和教授的学习后,才发现,慢练必须有方法和思考后才能有效率,当然,这前提都是以正确的音色为导向。
3. 想要观众听到音乐,内心和头脑一定要先有音乐。包括在键盘上弹奏音乐性歌唱性的东西,脑海中要先有音乐,在心中和脑海中对乐句有大致的音量和触键的判断。如果心中没有音乐,没有对乐句走向、触键法、和声、音量控制、层次感的思考,手指上是不能表现出音乐的,观众更不可能听到音乐。
我们每一天的生活都是相当充实,在早上的九点半早餐后,就开始练琴。我和同班同学在合理的分配时间后,我都先会听上课录音,然后在谱子上做笔记,这样练习就有效率多了。
在与教授多顿早午餐和户外烧烤后,我们发现教授背后可爱的一面,表面看上去严肃的他,会经常开玩笑,也主动关心我这个好不好吃,或者今天有什么新鲜事之类的。
其实最让人感动的是,在大师班行程结束的当天的上午,教授在给我上最后一次课的时候,说:通过听我在观看不同大师演奏版本的观后感,以及上课的表现,说我是个悟性很强,内心有音乐性的孩子。我忽然就感动了,因为我在国内的老师,向来都是布置难度很大的曲子,他们可以告诉我什么是正确的音色,但是不告诉我怎么去解决曲子的音乐性和技术,也从来都不会夸我,反而说我很笨,悟性不高。因此我一直很勤奋的练琴,却不用正确的方法,以至于我手受伤成了肌腱炎。在教授这里,通过旁听,我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什么叫做因材施教,不用的同学,不用的基础,在教授的指点下,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行的Fazioli老师是个真诚、友善、待人热情的老师,同时扎实的专业素养让我们几个同学一度十分敬佩。张同学是个直率、幽默、开朗的学姐,很喜欢她身上坚强乐观的性格,她也会调动气氛。嘉雯是个安静但是聪慧的女孩子,旁听过她的几次课,教授一讲她就明白了,虽然最后结课演出有点紧张,没有表现完美,可是嘉雯能愿意分享上课的点滴,让我十分感动。最后是若楠师姐啦,天真纯洁可爱的师姐,呆萌呆萌的背后却有着巨大的爆发力,十五分钟的曲子在结业音乐会上被教授夸是最好的一个演奏版本了。我呢,也不差,刚来的时候紧张的曲子都弹不完整,到后面教授和Fazioli老师都给予了我剧烈的掌声。
这次的德国之旅,短暂却让人留恋,从慕尼黑去机场再到玩具博物馆到和教授一起看世界杯决赛....种种美好的回忆,一下涌上心头,是何等幸运才能和这么棒的同学老师和教授一起学习啊!在回国的飞机上时,听着大师演奏同学们的不同曲目时,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音乐的美好,它是鼓动人心的,是感性的,不是痛苦的。教授鼓励我的话,也让我找到在国内学琴中被摧毁的自信心和成就感!短短五天,留下了太多美好和感动,短短的五天,我学到了太多。如果有缘,下次再相见吧! ❤️
写于2018年7月25日。
写于大师班三个月后:
在德国学习了七天后,我对我的学琴道路有了更多深刻的思考,跟教授上课以后才把很多以前觉得这样是对的观念纠正过来,音乐性现在有了大大的提升,也懂了音乐是有逻辑性的、条理性的。一个一个音符的音色安排,触键,都与该曲的结构布局、乐句的走向紧密相连。
我以前弹琴的时候,从来没有一个大体布局的思维去思考这个地方要怎么处理,更多的是点和点,音符和音符,音量强即是强,没有对比思考。平淡的音乐是不好听的,通过学习,了解了如何去处理乐句段落,让它听起来有层次感,关联性。我以前也仅对“音乐性”有个模糊的概念,只是觉得这是一个很主观的东西,但是现在的我能对“音乐性”有概念性的观念,更能够举一反三的去将一个乐句处理的有音乐性。
也明白任何一个技术点都可以通过动作的分解步骤去解决,这些放在以前,只是傻傻地试图通过慢练解决技术问题。即使现在好多东西都要练,但同样很多东西都清晰细致了,每一天都可以安排自己今天练琴的目标计划。
我现在还学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是,控制和调整状态,不论是音乐还是其他艺术表演形式,自己内心的想法会有很多,并且想要表现的情绪也很丰富,可是如何向观众传达的自然且能让他们投入享受?这就要我们学会去控制我们的演奏表现方式,不能过于夸张突兀,也不能过于清淡寡合。找到一个平衡点,不论在平时练习或者上台表演的时候,都是最难的,但这也是我认为现阶段艺术的精髓。调整状态也是,每个琴的音量大小、音色、踏板深浅都不同,如何安排全曲的高潮点,都要根据钢琴的状态去调整自己的触键深度、力度以及速度等等。
最后,特别感谢汪老师和Fazioli举办了这场大师班,也感谢我当初的坚持和信任,让我遇到了专业上指导我的汪老师,刘老师,以及一样好学的大师班同行的同学们。
写于2018年10月17日
下一期的德国钢琴大师班将在2019年2月15-21日举行,仅限六名(截止发文时间仅剩4个名额),即日起可以开始报名咯!具体请戳:
报名方式:
邮箱:masterclass-hoefling@gmx.de
钢琴世界私信:Fazioli(个人主页:https://www.pianoworld.cn/people/fazioli/activities)
中国电话:15502160517 (汪老师)
微信号 Uechen,二维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