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9-6-27 07:48:05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乐曲处理的区别
如果要区分钢琴家在演奏技巧和对乐曲的把握程度上的区别,只有在他们演奏古典曲目的时候才可能有区分的可能。
对古典钢琴曲而言,所谓的“过谱子”的过程(即将乐谱上的音符按照标记的速度和节奏弹出来并做出谱面标记的一些明显的强弱变化)只能说完成了一首曲子的十分之一,对于所有可以被称为演奏家的人而言,这个过程几乎没有任何难度,在一瞬间即可完成,这种能力被称为“视奏”(即看谱就弹),这种能力很难专门培养,只有经过长时间的大量练习,累积大量的演奏古典曲目的经验,才有可能做到。
如果说视奏只是演奏家的基础技能之一,演奏家的演奏技术也是熟练的钢琴手难以达到的,李斯特、拉赫、老柴、贝多芬甚至连看上去很优雅的肖邦这些脍炙人口的大音乐家的曲子听上去高端洋气上档次,然而乐谱里全是些六度音跑动、两个八度以上的大跳、双手八度跑动、三和弦的跑动(这个是真·鬼畜)、左手的三度音跑动(这个…)…… 至于相对不常见的一些曲子:拉三、鬼火、柴二…非专业的钢琴手可以说光是过谱子都不太可能……
演奏家可以和钢琴手真正意义上拉开差距的,就是对乐曲的处理能力
演奏家所演奏的古典曲目经过数百年的时间,其实对于每一首曲子而言,都有一套可以说完备的处理方式,也就是说“正确的”处理方式,这些处理方式包含了:
1 .在谱面上的强弱快慢,做到这一点或许对于可以熟练弹奏的钢琴手不成问题,经常听评论中提到的清晰、准确等形容词多是在这个范畴内的
2. 精确到对每一个音的音色控制,有很多曲子对音色的控制是近乎苛刻的,例如贝多芬的奏鸣曲、贝多芬的奏鸣曲和贝多芬的奏鸣曲(这真的不是黑……),钢琴的强弱程度光是粗分就有17种(如果这个数字不准确,还需指正),色彩的明亮、触键的方式…都有太多讲究之处,谱面的标记对于音色的要求不过是基础中的基础,只有长期的练习与思考,对每一种乐曲形式都了如指掌,才可能做到对音色的精准控制,这里举一个演奏家的栗子:霍洛维茨,这位真·大神的演奏中的音色的控制力可以说是“令人恐惧的”,如果对古典音乐接触不太多,可以听听他演奏的《月光》第三乐章,随便感受一下~ 一些大演奏家为了追求音色的“完美”甚至会使用专属的钢琴与调琴师,外出开演奏会是还需专门搬运(小提琴家对此表示233),不论经济实力,由此便可看出对音乐的追求层次的差别
3. 表现力,这一点是由钢琴演奏家对乐曲的熟练程度以及音乐素养决定的,可以以题主所提到的朗朗为例,朗朗对乐曲的表现力都是目前的专业级演奏家中都是靠前的,就算不看他夸张的肢体动作与面部表情,也可以被他的演奏所感染,另外,舞台上的演奏家与琴房里的钢琴手是两个概念,在舞台上面对不同的声场环境、演奏“和自己不熟”的钢琴、保持高度专注的状态连续演奏数小时…也是对演奏者极大的考验
关于前面内容的补充:
“正确的”处理方式:或许有很多人会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这一点与之并不完全矛盾,首先,正确的处理方式并不是只有一种,正确的处理方式是结合了谱面已有的音乐标记、作曲家的创作动机、大演奏家的演奏经验等等得出的一套处理的规范,例如肖邦的练习曲《冬风》的开头几小节,正确的强弱处理方式便是以 强 - 极弱 - 突强 ,正确的速度是略慢于原速,正确的音色处理…不知道如何用文字表达……,只有达到正确处理的要求,才可以说是高完成度的演奏,专业级的演奏家的演奏正是很好的达到了正确处理的要求,而不是自己随性地自由发挥。当然,一些大演奏家会自己创造处理方式,这是建立在他们对原有处理的充分理解并加入了自己的思考的结果,也正是如此的不断传承和创新,古典音乐的演奏才是如此璀璨
此回答的参考资料为题主的个人经验,只代表个人看法,用于互相交流,若有不妥之处,还请各位指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