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郎朗,1982年生于辽宁省沈阳市,国际著名钢琴家。祖父曾经是师范学校的音乐教师,父亲郎国任是文艺兵,曾在部队里做过专业二胡演员,退伍后进入沈阳市公安局工作。母亲周秀兰能歌善舞,是学校的文艺骨干。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郎朗很小就对音乐产生了浓厚兴趣。
初识纽约
14岁的郎朗第一次来到美国,在施坦威音乐厅开了音乐会。这次的音乐会让他爱上纽约这个充满活力的城市。也是这次音乐会之后,他成为了世界级钢琴家、教育家加里·格拉夫曼的学生。
曾任柯蒂斯音乐学院院长的格拉夫曼一直对中国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在他从职业钢琴家转向教育家之后,开始专心研究中国艺术文化。
恰巧中国改革开放后,学习西方乐器的热潮使一大批中国学生涌入美国。看过郎朗在日本柴可夫斯基青年钢琴家大赛的录像后,格拉夫曼给郎朗写了一封信表达了希望他能够来美国学琴的想法。
追梦
郎朗的父亲郎国任一直是个对郎朗有着高要求的严厉父亲,从音乐附中到柯蒂斯音乐学院,郎国任一直在郎朗的身边陪读,自然郎朗的情况他最熟悉不过。
在他看来,持续参加大型钢琴比赛是郎朗通向职业钢琴家的必经之路。但作为郎朗的老师,格拉夫曼认为职业道路别有幽径,他坚持让郎朗扩大曲目量,不把比赛当作练琴目标,并在IMG演出经纪公司等待演出机会。
经过遥遥无期的等待,郎朗终于在1999年夏天迎来了作为替补去芝加哥交响乐团演出的机会。这次机会也成为了郎朗成为艺术生涯的开端。
奋斗在美国
成为了职业钢琴家,大量演出机会如约而至。但想一直保持职业的稳定性,他还需要在乐团拥有很高价值和地位。郎朗有很高的反应能力,除了准确的演奏之外,面对现场突发情况的优秀即兴能力和高效率的排练让他一直与顶级乐团的合作不断。
但起初,年轻的郎朗在乐曲方面并没有太多选择权。他给众人留下最深的还是炫技的印象。并且当时的郎朗还只是在美国有一些名气,在欧洲甚至自己的国家中国也没有什么市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