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mm,很有意思的问题。谈一下个人看法吧,才疏学浅权作交流
先总起说一句,题主这个问题嘛,一方面是职业里的必须--must和可以--can之间的区别,一个是对“原创”“创作”的定位问题。就我的理解具体解释一下:
1,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什么叫钢琴家?就是我说的职业份内之事的“must”
中文维基百科的定义是:指具有公认地位、造诣较高的职业钢琴演奏者。
英文维基百科的定义是:A pianist is an individual musician who plays the piano.
德语维基百科的定义是: Ein Pianist, ist der Musiker, der Klavier spielt.(其他的语言我就不列出了,基本上德语和英语说的是一回事儿)
题主你看在这些解释里面有“创作作品”这个要求了么?这些定义里面的主体是什么?职业钢琴演奏,顶多加一些比如说造诣较高的这样的定语,但是主体不影响,都是演奏钢琴。这说明啥,只要他以钢琴演奏为职业,演奏的曲子是不是自己创作的,并不影响其职业定位和分内本职工作。
个人观点吧,一切涉及到在既定的前提基础上进行个人化演绎的职业工作,比如说钢琴家、演员、歌唱家等等,这种个人化化演绎是他自己的创作和风格,而不会因为他演绎了别人的作品就认为他没有“原创”。
如果按照题主的标准,“原创”意味着要彻底从无到有创作作品,那么你所说的并不是钢琴家,至少不是钢琴家本身必须要做的职业内容,你说的是“作曲家”,同理以你的标准,“演员”职业中对应的原创者应该是“剧作家”,连导演和编剧都不能满足条件,“歌唱家”对应的原创者是“作曲家”“作词家”等等。一个职业有一个职业必须要做的事情,各司其职罢了,剧作家也好作曲家也好,他们能进行创作,但是他们并不需要也去演绎,教给那些专业的合适的人进行演绎,这是社会劳动合理细化分工的表现。
再说另一个角度,职业之间的兼容和共存性,就是“can”,同样身为钢琴家,可以去指挥啊,比如巴伦勃依姆,比如艾森巴赫,比如会小提琴的指挥家马泽尔;也可以作曲啊,肖邦、李斯特、莫扎特、贝多芬等等太多太多了;一个歌手可以去写词谱曲同时自己也演唱,比如周杰伦就是个很好的例子,著名指挥家伯恩斯坦也写了有名的音乐剧西区故事、Candide和自己的交响曲,这些都不矛盾,这些也都是我说的“can”,而不是他们作为一个钢琴家一个歌手一个指挥在职业范围内要求的“must”,钢琴家只演奏不作曲完全没问题,又演奏又作曲又写剧又指挥,只要实力好能一把抓也没问题。
还有,钢琴家弹得一样,这个一样只是说弹得是同一个作品(就算同一个作品也可能有不同的版本,或者其中某一个段落的编曲会有多个版本),而钢琴家演奏作品的“不一样”更多体现在他对于这个作品的理解和演绎表达,不同的钢琴家就会有不同的风格和偏好,这种会直接反映在他演奏作品中各方面的处理,比如节奏比如音色比如强弱等等。哪怕耳朵没那么灵,但是风格差距大的钢琴家对同一作品的演绎处理,相信还是能听出来的,从这一点来看,题主你说的钢琴家弹得都一样是不成立的,只是你主观的推断罢了。
2、谈谈你题目中说的绘画,当然我也不是绘画相关专业的,就只说一下个人看法。你觉得绘画更多是原创,二次创作和临摹画的再好都不行。我觉得还是你对于“创作”这个词的定义和理解角度问题,你可能认为绘画就是从无到有从零开始,一个想法拍脑袋灵光一闪,大笔一挥,空白的画布上就有了创作(参考你对于钢琴家作曲的定义,一首歌曲或者音乐作品从无到有的过程)
在我看来,举个例子,《最后的晚餐》这幅画,大家可能最熟悉的就是达芬奇的那幅壁画,现存米兰的圣玛利亚修道院,但是最后的晚餐其实有好多好多幅不同的画作,达芬奇只是其中一幅也是最有名的一幅罢了,他既不是开始也不是最后,著名画家鲁本斯也有一幅最后的晚餐,达利也画过他的最后的晚餐,我在米兰玩的时候,没预约上达芬奇那幅的参观,结果去了离那个教堂不远的San Maurizio教堂,真是米兰教堂的一颗遗珠,外表平平无奇但是里面的壁画相当精美,那里也有一幅最后的晚餐壁画,如图: 然后我去了米兰的布雷拉美术馆,又看到了另外两幅最后的晚餐,第一幅是保罗鲁本斯的,第二幅是Daniele Crespi的(手机拍的画质不好请见谅) Pieter Paul Rubens的最后的晚餐 Daniele Crespi的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这是一个圣经故事,是一个艺术创作最开始的动机和主题,不同的画家根据这个主题去发挥去演绎,而达芬奇的这幅作品在这众多的演绎中是最广为人知的。所以既没法说最后的晚餐完全是达芬奇的原创,因为这个主题是公用的是既定的,不是达芬奇凭空拍脑袋想出来的,而且他在创作之前已经有人完成了同样主题的画作。也不能说其他人二次创作了达芬奇的画,尽管有些画里的内容大同小异,甚至风格构图都类似。所以说大家都是对同一个主题进行自己的创作,进而产生了不同风格和类型的作品,创作的过程更多的是个人化的理解和演绎的过程,而不是单单指一个作品的从无到有,这二者是有区别的。
附一个链接可以看看,方便理解一下一个同样的动机和主题产生的多样的风格画作: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竟然不是“最后的晚餐”? 所以说就算是绘画领域,你所说的“原创”也是相对的,能发现很多用同一主题的不同的画家进行的个人化创作,以及很多画家被前人的作品启发而进行类似的再创作。
顺便推荐你去看一下梵高的《吃土豆的人》和《龟户梅屋》这两幅画。之前去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时,看到梵高代表作之一的《吃土豆的人》,这幅画的旁边放着另一幅画,是对梵高产生重要影响的荷兰画家Jozef Israëls的一幅《围坐饭桌的农民家庭》,画作介绍里说,虽然同样画了农民家庭的就餐场景,Jozef的那幅表达的是安宁满足和谐的氛围,并且有一定的宗教意义表现。梵高被这幅画影响启发,他想表现的却是真实的农民生活,朴素且艰辛,在画里,梵高用粗陋的模特来显示真正的平民,“我特别想通过这幅画,让大家对这些在昏暗灯光下吃着土豆的的人的生活感同身受。正是通过这些正在拿着食物的手,食物才得以从田间长出——它们意味着劳动的意义,他们用一种最直接最诚实的方式去获得食物。”所以梵高的这幅画,也不是全然从零开始的创作,他也是受到jozef的画作启发,场景和氛围等等的启发,加上他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去创作。
而《龟户梅屋》就更是梵高临摹歌川广重的画进行的再创作。梵高表现了自己对原作的尊重,同时也进行了自己的演绎和创新。“即使他复制了日本艺术作品的形象,你也必须站的非常,非常远,然后眯着眼睛看他的版本,才会觉得其作品看起来像歌川广重的原作。梵高的每一个笔触都是充满热情的,添加了属于其独有的元素。歌川广重笔下的树是光滑、暗淡的、如暗剪影一般,而到了梵高笔下,则成了原始的、粗糙的、满是滴状的斑点;而另一幅作品中,歌川广重所绘制的黑色线条的雨水如同清凉的窗帘,而在梵高视觉语言中,则变成了猛烈的、险恶的、沉重的斜线。”
总而言之,绘画的创作并不意味着要完全从零开始,一拍脑袋一个想法冒出来了,然后就画了一幅画。艺术来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艺术也需要从前人的作品里汲取灵感和帮助,而后推陈出新不断发展和变革。
PS:实在是惭愧我并非钢琴专业也并非绘画专业的,但是因为个人兴趣和职业特性,会去了解一下这两方面的皮毛。在知乎上还有很多专业的大神,我仅在这个回答里谈一下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班门弄斧了,希望对题主的疑问有所帮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