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钢琴家》:起伏的琴键,琴声中的炮火。
不得不说罗曼·波兰斯基是一个很有个人风格的导演,在那样的大坏境下,还能在电影中保留他们的个人想法,很珍贵,我喜欢这样的导演。
波兰斯基是犹太人,年幼时经历了二战,父母都曾被关押在纳粹的集中营,母亲在那场劫难中失去了生命。也是因为这个童年阴影,波兰斯基拒绝了斯皮尔伯格相邀的《辛德勒的名单》。但十年之后,已年逾古稀的波兰斯基遇到了《钢琴师》,这部电影为他赢得了金棕榈奖,成了他晚年的又一部巅峰之作。
《钢琴师》战争史诗片。
伴随着肖邦《升C小调夜曲》的钢琴声电影从黑白影像开始,似乎把我们拉回那个年代——1939年华沙。瓦拉迪斯劳·席皮尔曼还在电台弹奏着钢琴,陶醉于其中,声声炮响,席皮尔曼本不想停止弹奏,可还是被战火打断了,从此席皮尔曼开始了他漫长的避难生活···
波兰斯基就这样把最残忍的战争一点一点地撕开来,把犹太人席皮尔曼从自己的家中驱赶出去,让其右臂佩戴显示犹太人的标志,禁止犹太人进入咖啡馆,剥夺他们的生存条件,没有了食物,饥饿让人性被蹂躏在泥潭里,最后把他们驱赶上列车,驶向更为残酷的死亡之地。席皮尔曼一个钢琴家开始了如同过街老鼠一般的流窜的逃亡,满脸肮脏、蓬头垢面、衣衫褴褛、饥饿病痛、行走佝偻···一个钢琴家为了活着丧失了所有的尊严。
(上面这场镜头,我总是很难完整的看完)
波兰斯基的镜头虽然把战争的残忍撕裂的粉碎,可又让人看不到导演痕迹。只是让我感受到一个钢琴家,一个普通的犹太人,一个普通人在这场战争中为了活着所遭遇的一切。
《钢琴家》:一块糖,切成六份。
永远无法忘怀,那个小刀片划过糖块,一块块分给家人的动作,小心翼翼,分开的糖,是永别前奏。波兰斯基把挤满犹太人的场地和空空无人的用两组镜头,就像被屠宰过一样,镜头色调有暖变灰,黑暗之极。
席皮尔曼逃亡的生活弥漫开来。
席皮尔曼逃亡中得到很多人的帮助,最让人难忘的大概就是德国军官威廉·霍森菲尔,不知道是音乐救了席皮尔曼,还是音乐救赎了德国军官威廉·霍森菲尔。
愿世界和平,永无战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