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9-9-2 17:49:39
|
显示全部楼层
IP:
1964年的古尔德,离开了音乐会的世界,他在录音室里面,不断演奏、录制、复制、粘贴、拼贴,他称录音室“有如子宫”。
我觉得萨义德在他的书里说的很清楚了,音乐会,这种观众与音乐家实质上的交易,“根源于十八世纪的恩护制度和旧制底下的阶级结构,十九世纪,音乐演出变为一种比较容易到手的商品“。古尔德拥抱音频技术,是可以不受音乐经纪人、观众的影响下,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诠释,哥德堡变奏曲,哪首放在前面随他的便。
更直白的一点,萨义德也指出来了,就是”打破人类演奏者生涯德生物与性别基础“。当大众想当然地去认为,只有现场演奏才能体现出音乐的灵魂,甚至那一些瑕疵与失误都有着某种人类性、艺术性的象征含义,而有些音乐家其实做梦都想做到经过录音修饰那样的完美无瑕。
古尔德看得很清楚,萨义德看古尔德也很清楚,每个人的审美标准是不同的,钢琴家的音频录音的修饰,不知道是他/她本人处于艺术性的考虑还是技术上的欠缺,这些都需要考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