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403

主题

1595

帖子

240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401
发表于 2019-9-10 09:32:1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IP:北京
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鲁迅
呐喊,旨在“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而意必定在“启蒙”二字上。《呐喊》出版近百年后的今天,那些不幸的、蒙昧的魂灵,仍然走在街上、活跃在人群中——那些悲剧和滑稽剧还在上演。
因此,那荒原上寂寞而有力的呼喊,仍然振聋发聩地响着。赏析、品读这样一部作品,自然意义重大。
以笔者的水平,难以驾驭《呐喊》全书十五个风格迥异、曲折深刻的故事。因此主要选择《狂人日记》《药》和《孔乙己》三篇,略作点评。


    手法的高妙
如果要表现一个人疯了,怎么写?普通的作者,则无一不落入摔瓶子、说胡话、甚至于大闹上吊等等的俗套。那鲁迅是怎么做的?
“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
——“鲁迅在国内的评价为什么这么高?”某高赞回答
《狂人日记》里面这些简洁到极点的文字,一下就勾出一个狂人的掠影,让人不寒而粟。先生做的,是另辟蹊径,把摄像机装在狂人的眼睛里,就等同于直接加了一个疯狂的滤镜。就像邻居们平日的笑也是吃人的序曲,就像医生的问诊也是“借了看脉这名目,揣一揣肥瘠”。正常不过的事物在狂人眼里被调成反色,直击读者心脏。
《药》中,拂晓街头鬼影一般的人群,馒头上的鲜血,坟场里踌躇地喊着“瑜儿”的妇人,初读以为这只是在营造诡谲的氛围,甚至有些摸不清头脑。细读后才能捕捉到夏瑜这条暗线,这就是游荡在全文中的一个鬼魂,使读者初读时就寒毛竖立。而设定本身又充满戏剧性,人们吃着革命者的鲜血染红的馒头,把洋钱交给刽子手,而革命者却为人们奋斗至死,思细恐极。
《孔乙己》中,他又把读者的视角限制在一个看客身上。酒馆以外的孔乙己遇到了什么?没人知道,也没人关心。正体现了那句“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多乎哉?不多也”“你知道茴字的四种写法吗?”孔乙己说的话读来也是那么可笑、辛酸,整个人物就这么活了起来。可见先生语言功底之深了。


    结局的余温
先生的结局向来是耐人寻味的。连《社戏》最温情的回忆结尾也是“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变味的故乡随风而去,先生带着读者一起陷入怀念和迷茫。
类似地,那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也如丧钟一般宣告着孔乙己的终结。他偷书以至于被打死,本不合理的事情在伙计的眼里显得平白无奇,看客们也从不在意。掌柜取下粉版,想起孔乙己不是结局,孔乙己的死也不是,“孔乙己”们不断出现、死去,看客们无动于衷,社会如死水一般毫无波澜才是小说的结局。
而狂人的结局就更讽刺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至于书名,则本人愈后所题”那个曾经呐喊着、想要改变别人的狂人在自嘲了。他没有被大哥和邻居家的狗吃掉,而是被病态的社会吃掉,变成“正常人”。狂人的被同化往往比被消灭更令人恐惧。
“(我)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呐喊》自序
先生坦言在《药》的瑜儿的坟上献上一个红白的花环,好给这悲剧的收场一点安慰,是《呐喊》须听将令的结果。课本、老师总把鲁迅先生塑造成一个严肃至极的胡子大叔,却鲜少为我们展现先生的悲悯、关怀。钢琴世界答主写道:“小时分家产时坑了他家的长辈,在《阿长与山海经》里,被他写成一个‘胖胖的,宽厚的老人’;害了他一辈子婚姻幸福的母亲,他孝顺了一辈子;与周作人同住北京时,他负担了绝大部分家用;毫无感情,且无婚姻之实的朱安,他绝不以之为泄欲工具,却供养了一辈子。”“不恤用曲笔”添上花环的他,是温柔的。即使自嘲“听将令”,但他心里对于毁坏那铁屋,仍有希望吧。


    “在灯光下,你一回头就能看见他的影子。”
生活中是否常见这一群人:成绩不是最差,但远远称不上学霸,只能作为成绩的分水岭的学生;靠半只文凭混个工作,立志不凡却被现实磨平了棱角,最终却高不成、低不就的人。这些尴尬而普遍的存在,或许就是孔乙己的缩影。他蔑视酒馆的底层人民,又当不上秀才,混不进高端的圈子里,最终落得一个“苦人”的称号,慢慢死去了。
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难道说的只是上个世纪的、还长着辫子的中国人吗?
酒馆里调侃孔乙己的那群看客,是不是现在乐忠于八卦、丑闻的人,是不是转发着朋友圈伦理大作和黄段子的人?《药》里为了看杀人,“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的看客们,是不是劝着天台上的轻生者不要犹豫的人?那个总能用精神胜利法逃避一切的阿Q,是否就正在网络小说的虚拟世界中,步步封神,寻求快感?那个欺软怕硬,把被揍的屈辱发泄到小尼姑身上的阿Q,是否就是那些在工作中低眉顺眼,回家对长辈、孩子发泄的可悲父母?
孔乙己、老栓、吃人的大哥…...你会发现他们都活着。那些吃人的人,不一定在这个社会的最落后的地方,就在你身旁。那个不幸而不争的人,可能就住在你心里。


这是鲁迅先生的第一次呐喊,就震动了整个文坛,直到今时今日,回声都还未完全散去。有人说熟读鲁迅,便可洞察现今中国的一切乱象,甚至窥见其未来。所以我想,光是“熟读并背诵全文”,或许还不够。








阿Q正传,鲁迅想说什么?
如何评价孔乙己?
鲁迅在国内的评价为什么这么高?
主要是这几篇的化用和杂糅,再列举了一些众所周知的东西而已。(若侵则删,无意冒犯)
本来对鲁迅先生的了解其实不深,主要是作业要求。不过这也让我回顾了很多很棒的作品。单这一点是要感谢布置作业的老师。。
文学的世界很广阔。。


就这样
打赏鼓励一下!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官方微信

招募城市商务合作 电话/微信 1870294029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