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9-10-26 13: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北京
A是我的朋友,非常热爱音乐。一家人都是。A从小就学琴,因为不肯练没学多久就放弃了,家长也没有坚持。于是A一直遗憾一直遗憾。
A的孩子五岁的时候,表现出了强烈的练琴欲望,于是A的孩子走上了琴童的路。A的孩子起初非常喜欢弹琴,进步飞速。然而,任何一项学习都会有瓶颈,当孩子碰到了瓶颈期,抵触退缩都接踵而至。A自己在这个阶段放弃了,而她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辙,于是,她自己练,帮孩子练,用各种方法“逼”孩子坚持。
A用尽一切办法,告诉孩子:坚持,只要你坚持,仅仅希望,当你成为我的时候,你不会像我今天那样的后悔...A不强迫孩子,因为她身边有太多过了10级彻底不肯碰琴的朋友。她只希望琴能陪伴孩子一辈子。
很多人说,有很多孩子练琴,其实是为了实现父母未竟之梦,对孩子是不公平的。
又有人说,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当父母知道自己曾经错过,又有无限的遗憾之时又怎能轻易让这样的遗憾再继续?
我家也有一个琴童。
我和A一样,希望她能喜欢音乐,希望她的将来能有音乐相伴,能多一些快乐。
起初,她学琴想练就练,不想练就不练。因为,我不想逼她,不希望她因为过早地压力而抵触。然而,任何的学习,都需要练习,为了训练大脑训练手指,就必须有重复的过程。到了琴这里,如果大脑或者手指养成了一个坏习惯,要纠正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
于是,孩子开始抗拒练习,我也走上了“逼”孩子练琴的路。
我无数次问过自己,要不要放弃?我也无数次的问过孩子,要不要放弃?
无数次孩子痛哭,说妈妈,我恨你跟我说要我放弃。是的,她用了hate这个词。说到放弃,她哭的比任何一次“逼”她练琴都要厉害。
我非常赞同 @思齐 说的——“决定孩子是谁,以后活得怎么样的关键因素,是人格的培养,而不是技能的培养。”
但这恰恰也是我纠结很久没有让孩子轻易放弃的原因之一。
钢琴作为一门技能,并不是我们最想要的,但是在学习钢琴这一路上,我们和孩子都体会到了很多。
关于面对挫折
每一首曲子,不管你弹得多熟练,换新曲子的时候都会有很大的挫败感。要沉下心来,面对全新的挑战,不惧怕不抵触从头开始。分手练习再到合手练习又是一个坎,如何迈过去。无数次在自己觉得“这不可能”的时候告诉自己“我一定可以!”。
我希望,孩子的将来碰到任何挫折都会告诉自己,这看起来真的很难,但是我一定可以!关于自信
不断的挑战新曲子,每一首新曲子过一些日子都会成为旧曲子。过了三个月半年,回头的时候发现突然自己之前最大的弱点被克服,甚至成了强项。孩子的内心会由衷的为自己感到骄傲。
同时,在继续面对新的挑战的时候,必须有强大的内心,不断地告诉自己,我可以的,我一定可以的。关于正确习惯的培养
练琴如果一开始指法正确或者处理方式得当,后面进展会很快。反之,则会特别痛苦。当手指已经养成了坏习惯,要打破坏习惯从头开始就是一件特别难的事情。于是,孩子就需要特别痛苦停下原来的节奏,从头开始培养正确的良好的习惯,比如手型比如指法等等。当正确的习惯养成了,一切都会迎刃而解,老会弹错的地方就突然不会再错了。
于是孩子在这中间体会到,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弹好一首曲子的关键。
我希望,孩子碰到任何事情,先培养一个良好的习惯,而不是急于求成,最后从头再来去纠正坏习惯。同时,也希望孩子能明白,坏习惯要纠正非常困难,但是一样是有可能的。关于放慢脚步
孩子学琴总是急于求成,希望快快地能弹出很好听的曲子来。经常练到一定的地步就开始为了求速度而弹飞掉。每次这种时候总是要告诉孩子,慢下来慢下来,欲速则不达。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要求快,慢慢的跑,一步一个脚印。关于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
老师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practice makes perfect。只有练习才能纠正错误,才能把音阶弹的行云流水,才能把细微的小差别表示出来。
于是,这句话在任何场合任何情景下都成了不变的真理。
当孩子做数学多位数加减法出错,当孩子跳绳跳不好,当孩子游泳的时候不会换气,当孩子问我为什么她打字不够快。。。
每一次,她一开口问我,我们都会相视一笑,然后一起说——practice makes perfect.
我希望她在任何时候,都会对自己说,我现在还做不好,那么不要紧,我好好练,practice makes perfect.关于think touch play(思考,触键,弹奏)
钢琴的练习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无脑型。就是那种光弹琴不动脑子的,就是光弹。错了继续错。家长说弹一小时,就弹一小时。完全靠肌肉的习惯。还有一种是需要大脑介入,一边思考一边练习的。重效果不重时间。
下面这段视频讲了如何进行有效的练习。简单地说,首先需要专注力,开始的时候需要很慢很慢,加以不断地重复,缓慢提高速度。其次是重点练习一些常见的错误部分,也就是说把练习切成很多块,有针对的联系。需要不断打断节奏去思考去纠正自己。最后,在大脑中不断地重现练习的过程,细致到每一细节。
练习的关键不仅仅是时间,更是练习的质量和效果。
有效练习是帮助孩子挑战自己的极限,达到新的高度以及最大程度上挖掘个人潜力的最佳方式。
孩子现在练琴如果出现出错较多的情况,会停下来,深呼吸,调整坐姿,最后告诉自己,think, touch, play.
这一条不仅仅是钢琴,对任何领域的练习都有效。
TED ED视频——如何有效地练习?
https://www.zhihu.com/video/1171261461581549568
关于学习方法
弹琴不是一上来就弹,是需要思考的。曲子叫什么名字是什么风格的,是什么调子,节奏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调子会有哪些降音或升音,指法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殊的符号,曲子是什么风格的。。。是什么时期的曲子,是什么特色的,左手是独立的还是和弦,又或者是否都是一些固定的模式?
这一系列分析完成之后,练习的效率会很大程度上提高。
孩子的乐谱上会写着很多她对于曲子的分析,这里是One Chord,这里是five seven,这里需要注意一个特殊的符号。。。
学习其实都是这样的。写一篇作文也好,做一道数学题也好,甚至是做一个体操动作也一样,思考总是要走在动手之前。关于感受和表达
孩子慢慢长大,有很多方式可以让孩子坚韧不拔的品质,也有很多方式可以让孩子收益,并不一定非要是钢琴。是的,钢琴是培养坚韧不拔品质中非常困难的一种方式,不是非它不可。
有什么是钢琴独特的呢?
应该不是钢琴独有的,但是作为乐器都会附带一个特质,就是音乐和艺术类对孩子感受和表达的帮助。
机器人弹琴要多快就能有多快,还不会错,那为什么孩子还要学琴?
钢琴可以是孩子发泄情绪表达自己的一个出口,也是去感受情绪的一个入口。贝多芬和莫扎特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贝多芬的Rage over a lost penny要表达他什么样的情绪,而莫扎特又是怎么样的喜欢搞些小的恶作剧。于是,爱上大海的孩子那天翻出谱子里面的一首By the Seaside开始自己练习,她把对海的热爱用手指表现出来,弹完之后我们会用乐曲的节奏去感受海浪一阵一阵拍到岸上。。。
她弹的时候无比享受的样子让我不禁颇为感动,如此艰难的坚持,就是为了这样的一刻。关于天赋和努力
钢琴是要靠天赋的。有天赋的孩子听一遍就能直接弹出来,又或者视奏看一会儿就能重现。这是不得不面对的事实。不同孩子之间的差距太大。
但是,没有天赋的孩子是不是完全不能学呢?
我的孩子四岁的时候,完全没有节奏感。幼儿园里的小朋友跳舞碰到节奏感强的会用腿压拍子,她完全无感。当时我就意识到,这孩子多半不是这块料子。然而有一天,她却一边哼哼一边在琴上弹奏出了学校歌咏比赛的歌曲。
幸运的是,她遇上了一个不放弃她的老师,帮助她在天赋和努力之间找平衡。
作为家长,我们的初心并不是让她成为钢琴家。即使不是天赋异禀,不妨碍她通过钢琴去感受音乐,表达自己的快乐。
近期学校发了一个竖笛。老师还没有开始教,孩子就开始在家练,已经能自己吹出一首完整的曲子。她不断练不断用手指体会哪个气孔出什么音,不断地调整。
在学琴的路上,她知道自己是有缺点的,需要认真地面对,并且用多于别人的努力来弥补。同时,她也有闪光的地方,我把她弹的曲子发给朋友,问朋友听见了什么,朋友说,那是海浪,换了一首又发给朋友,朋友说那是万马奔腾。
她练琴这些年来只参加过一次RCM考级,她考了90分优秀。而相比考级的成绩,我更在意评委的评价。这一条的最后Impressive tempo control throughout.(整个曲子的节奏控制非常出色),还记得她是一个对节奏完全无感的孩子吗?
上面说了很多学琴这一路来的感受。
就像所有学琴的孩子都千差万别一样,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学琴。孩子到底是偶尔的畏难还是真的不合适,是需要家长经常思考的问题。同时,也是需要尝试之后才会真正体会到。在美国的小学,音乐课学一门乐器基本属于必修,哪怕是很简单的一个小乐器,至少要给孩子一个机会体验一下学一门乐器的感受。但是当发现孩子真的很抵触或者真的很不合适的时候,家长需要及时调整。
我还记得孩子小的时候学芭蕾。她学了两年,但是完全没有那种感觉,她能记住所有的动作,却完全没有美感。虽然她还想继续,我们还是跟她商量把芭蕾换成了体操,承诺她如果不喜欢可以换回来。换成体操后,她初学时无感,不久就爱上了这项运动。她的柔韧性非常的差,原本我只是想让她做做运动,但是没想到她的力量很好,于是她一点一点练习倒立,练习劈叉,练习平衡木...练习体操这几年,除了音乐独有的感受和表达,其它同钢琴是完全一样的。
还是需要找到适合孩子的,而在尝试的路上需要家长非常的用心。坚决反对为了让孩子练琴而打骂孩子。即使有钢琴大师是如此培养出来的,但是大师凤毛麟角,更多的是孩子因此错过成为别的大师的可能,更糟糕的是会由此破坏亲子关系。
还是回到那句话“决定孩子是谁,以后活得怎么样的关键因素,是人格的培养,而不是技能的培养。”
家长是用钢琴来培养孩子的人格,养成良好的习惯,重点不是钢琴本身的技能。因此,当家长发现钢琴做不到这些的时候,就应该考虑换个途径了。
最后,某年某月某一天,她用钢琴为快乐加分。
希望所有学琴的孩子都能感受到快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