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0-2-8 21:27:31
|
显示全部楼层
IP:北京
谢邀。
首先,从教学方法上来说:“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不同的“个体”,所以老师要“因材施教”——又因为每个个体的不同,因此最终导致落实到最后一步的“产出”肯定不一样(就像我从小跟我妹妹都学钢琴,同样的老师,同样的家长,同样的钢琴,但我走上了专业的道路,我妹从事建筑行业了)。
也就是说,“变量”太多,我们很难从简短的“描述”和很短的观测时间内,做出“谁对谁错”的结论。否则对两位老师都有失公允。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的回答要“和稀泥”了,根据题主的描述,我还是有几点明确的想法可供参考的。
首先,从两位老师的教法简介中,可以看出两位老师的大方向是一致的。比如A老师“抬手腕掉起落下”,B老师的“手臂带动手腕抬起落下”——这都是如今钢琴教学的主流和核心:重力弹奏。
其次,在钢琴技术教学上,我更支持B老师的观点,因为他不强调高抬指。废话不多说直接上结论:很多老师给孩子启蒙教学都有一个误区,把高抬指早早地放到教学当中,但其实高抬指不适合启蒙阶段的孩子,因为高抬指的目的是练习手部韧带的拉伸(这显然不是针对小朋友的要求),而不是训练下键力度,学生得弹到599或849以上的程度才能用高抬指的练习方法。当然前面也说了“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如果A老师在说“高抬指”对时候,只是强调自然抬起手指(不用过分撑到“极限”非自然的高度)到孩子能达到的舒适高度也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可见,当我们同样在说“高抬指”的时候,也许大家说的并不是同一件事情,也可见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对于学生教学的把控过程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而精细的过程,就说“重力弹奏”这一个大方向,老师每节课都在强调,但每节课都有需要纠正的地方,而家长们会觉得“每节课都一样啊(感觉每周都在扔钱呢)”、“怎么这周老师没布置新曲目(感觉每周都在扔钱呢)”、“怎么同时学琴的小朋友比我家学的快(感觉每周都在扔钱呢)”……等等,家长也许会有的一些想法,其实家长的评判标准就进入了“误区”。说远了,继续回来——
然后,在课程设计上,我觉得A老师值得肯定的一点是,他用“搭房子”等小手段,设计了让低龄孩子能接受的方法——也就是说A老师起码想避免枯燥的学习过程,想更吸引孩子的课堂注意力。但其实这些内容,从本质上来讲,作用也仅止于此:让家长觉得课程内容多(钱没白花)、让孩子课堂上不那么枯燥……但对真正的钢琴学习来说,恐怕还是要在琴键上练习为主,才是真正接近钢琴学习本质的事情。但通过题主的描述,A老师要求的搭房子等练习,都只是60s或30s的时长,可见他还是把握好这个度了的,并没有走极端。
说到这,我好像还是在“和稀泥”,我不认可的A老师的过早开始高抬指练习和不涉及钢琴学习实质的练习设计,其实把握好度的情况下也是“可以”的。
而B老师这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从小也是这么学的),让家长会觉得“怎么每节课都教差不多的东西?”,感觉花的钱不值。家长的这种心情很能理解,毕竟现在学习成本很高(时间成本、金钱成本、督促孩子练琴的“虐心”代价……),哪像我小时候,跟妹妹两个人相伴去老师家,包包里除了放学习的钢琴书,还有两双自备拖鞋(老师家来来往往学生多,怕鞋不够以及帮老师保持家里卫生),老师上课每说的一句话就像“圣旨”,上课的过程中别提有多紧张了(现在想想还手指冒汗)——但启蒙老师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我到至今都非常感恩他,没让我们的钢琴学习走弯路,又说远了……
其实我想说的是,大方向没有问题的前提下,要选择相信自己的老师,如果总是觉得老师太年轻经验不够、老师太温柔“镇不住”孩子、“感觉”老师说话不够硬气是不是没经验啊……这样终究是学不长久的。因为家长对老师些微的怀疑情绪都会有意无意传递给孩子,让孩子觉得学琴这件事情的“重要性”就直线下降。(试想,如果找音乐学院钢琴系的教授每周上一节四位数以上的课,家长带动孩子的认真程度是不是指数型增长……)
关于题主最后问的问题,建议你跟孩子的钢琴老师沟通一样,问孩子的钢琴老师,这节课的内容有哪些地方是需要家长督促并落实的?相信你的钢琴老师会给你具体的方案——毕竟“帮倒忙”对家长也不少哦(还想再再举个典型案例。我以前有一个学生,她的妈妈会一点点钢琴,然后又是个急性子,所以孩子回家练习识谱的工作全权包揽,我再怎么强调“让孩子自己学会并巩固识谱能力”也无法动摇家长的执念,导致孩子每节课回课弹的很熟,但一认新谱就抓瞎,识谱能力还不及我刚学几个月的学生。最后孩子考完三级,实在学不下去了,因为识谱太困难了啊,而且学生妈妈的识谱能力也跟不上了。)所以一定要相信老师的安排,由老师主宰学生的学习进度。(又试想,如果找教授级别的老师,家长还“敢”对老师的教学进度有异议吗?大概率是不会的。)
针对最后一个问题,我还想补充一个想法,就是要让孩子建立自己的反馈机制,家长不能“帮”孩子少走弯路,否则就像那个帮忙识谱的学生家长,最后孩子自己失去了识谱能力,长远看来是不行的。
想说的太多,希望能帮到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