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在为大白嗓,公鸭嗓而烦恼吗?不是你不会唱歌,只是没有正确的导师,为此我创建了一个音乐交流吧,十天让你变成唱吧第一 人。
→点击加入音乐交流吧!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以来,我国的乐谱销售市场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美国钢琴入门教程,本文从钢琴教师的角度以及我国的国情特点出发,客观地分析和评价美国社会目前广泛使用的入门教程,以期为我国钢琴教师提供教学参考,为今后编写适合我国国情的钢琴教材提供依据和帮助。
与德国人费尔迪南德•拜厄于1850年创作完成的《拜厄钢琴基本教程》以及钢琴教育家卡尔•车尔尼编写的《车尔尼钢琴练习曲》系列教程不同,美国的钢琴启蒙教程到20世纪上半叶才出版问世。与欧洲传统教程仅适用于为古典乐派及浪漫派早期作品打基础相比,美国教程涵盖的作品更广泛、更丰富,不仅涉及西方传统经典曲目,还包含丰富的近现代作品。如:作曲家专门创编的小品,以及爵士乐、摇滚乐和布鲁斯等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曲目。
美国教程采用的主要入门学习法
美国教材的入门学习法可以划分为五大体系:中央C入门法、多重键入门法、渐进多重键入门法、音程入门法和改良入门法(也称“混合入门法”)。上述五种入门法中,“中央C入门法”在美国最早流行,始于20世纪30年代。它以中央C为中心,依次向两边展开。学生在初学时,左右手的大指都摆放在中央C这一琴键上,右手的二、三、四、五指所对应的琴键向上依次排列,而左手的二、三、四、五指所对应的琴键向下依此类推。美国的钢琴教育家认为此入门法的优点在于:
学习者从视觉上较容易掌握五线谱大谱表与钢琴键盘之间的关系,并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中央C开始每次只学习一个新的音符及其相对应的琴键。
“多重键入门法”是由美国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创立。它通过把一个八度内的十二个琴键分组, 使学生在初学时就接触全部十二组不同的“五指手位”。此入门法有助于将来学生对即兴伴奏及键盘和声的学习和掌握。美国的一些钢琴教育家把这一入门法应用到自己编写的教程中, 其中包括巴斯蒂安(Bastien)和罗伯特•佩斯(Robert Pace)等人。这一入门法的优势在于:不仅使学生在初学阶段就接触到不同调性所产生的不同色彩,加强对学生乐感的培养,还对其日后的键盘技能极有益处,例如对键盘和声的掌握、即兴伴奏的编配、转调和移调等技能的培养。但需要指出的是,此入门法对年龄较小的学生有一定难度,特别是要求其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不同调式、调性的弹奏更是一件不易之事。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巴斯蒂安创立了“渐进多重键入门法”。与传统的“多重键入门法”相比较,这一入门法在理念和方法上并无太大差异,只是在进度上缓慢许多,意在减轻年幼学生所承担的学习压力。
与前几种入门法不同,“音程入门法”从音与音之间的关系入手,强调以音程作为路标来帮助初学者在钢琴键盘上找到正确的手位,且从不局限于手在琴键上的“五指位置”。此入门法要求学生一开始就在键盘上接触不同的手位及和声音程。练习大量的和声音程既加强了学生对音程的认识、为之以后弹奏三和弦打下坚实的基础,还对其音乐听觉的培养大有裨益。原因在于:学习单音弹奏入门的学生在今后的旋律演奏中容易给人以每个旋律音是独立个体的生硬感,而在初学时以音程为单位学习的学生更容易呈现出旋律中音与音之间的内在联系。
鉴于上述每种入门法都有其独特之处,近年来美国的钢琴教育家又创立了“改良入门法”—即把上述几种入门法的优点归纳在一起,因而也称之为“混合入门法”(下附美国当今流行的主要入门教程及其采用的入门学习法)。
教材名称
作者
入门学习法
《现代钢琴教程》
(Modern Course for the Piano)
约翰·汤普森
中央C
《巴斯蒂安钢琴基础教程》
(Bastien Piano Basics)
詹姆斯·巴斯蒂安
简·巴斯蒂安
(渐进)多重键
《钢琴音乐》(Music for Piano)
罗伯特·佩斯
多重键
《音乐树》 (The Music Tree)
弗朗西斯·克拉克
音程法
《阿尔弗莱德基础钢琴教程》
(Alfred’s Premier Piano Course)
帕尔默、曼努斯、
莱斯科
改良法(混合法)
《钢琴之旅》(Piano Adventures)
兰德尔·菲伯尔
南希·菲伯尔
改良法(混合法)
《哈尔·莱昂纳多钢琴曲库》
(Hal Leonard Student Piano Library)
科里德、科恩、
凯渥伦、莱吉诺
改良法(混合法)
美国少儿钢琴基础教程之特色
鉴于约翰•汤普森的《现代钢琴教程》已被我国大众所熟知,笔者不在此赘述,本文集中讨论附表中的其余几套教程。
首先,《阿尔弗莱德基础钢琴教程》和《钢琴之旅》的编写者认为,在教材中必须加强对乐理的教学环节,因为乐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强读谱的能力,还会帮助其更深层次地理解音乐,全面提高钢琴演奏水平。因而,与欧洲教材通常以单册出版发行的方式不同,编者在教程中加入了一些辅助性教材,并以配套形式出版发行。其中包括:乐理、视奏、视唱练耳、技巧训练、圣诞曲集和四手联弹等。之所以这样注重对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技能的训练,是因为编者认为学习钢琴演奏是学习音乐艺术与文化的一种途径,而不是仅仅把弹好钢琴作为最终目标。笔者对这一点感同身受,在美求学的八年间,深刻感受到综合音乐素养和技能对于钢琴教育以及所有音乐教育领域的重要性。仅仅教授学生如何弹奏钢琴,并不能培养出杰出的钢琴演奏家或教育家,应让学习者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因而对学生理论学习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同等重要。此外,《钢琴之旅》的作者菲伯尔夫妇不仅是优秀的钢琴教育家,也是卓越的儿童心理学家,他们遵循国际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发展规律,不断地修改此教程,并依据钢琴教学法和儿童心理学的双重视角,在美国原版教材的基础上融入了中国特色,使得这套教程更适合中国琴童的启蒙学习(此教材的中国版已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哈尔•莱昂纳多钢琴曲库》教程的特点在于:早期学习时便开始重视对学生音乐感的培养。20世纪上半叶,美国的钢琴教师在入门阶段只教授学生弹奏技巧,认为对音乐感的培养要在之后进行。而到了20世纪下半叶,教师们发现如果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即使是年龄很小的儿童也可在一开始就把音乐演奏得有声有色。此教程最大特色在于其中的“练琴游戏”(Piano Practice Games)环节,此环节将音乐表情与弹奏技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在弹奏民谣、经典小品和管弦乐队改编曲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基本乐理、技术技巧,还培养了良好的乐感和音乐表现力。
《音乐树》不同于其他美国教程,它让学生在早期就接触到钢琴上不同八度位置的琴键(包括黑键),并以不同的指法弹奏同一首乐曲,使得学生不受传统的“五指手位”的限制和束缚。不同于其他教程在学习之初就加入大三和小三柱式和弦,此教程在早期仅让学生弹奏大三及小三和弦的分解音型,这特别为手小的学生提供了方便。据统计,由于不同人种在生理方面的差异,我国儿童手的平均尺度与欧美同龄人相比要稍小一些。此外,美国家长通常要等到孩子入学以后才开始让其学习钢琴,而我国的家长在孩子上幼儿园时就已经让他们“赢在了起跑线上”。因此,在弹奏同样曲目时,我国琴童比美国琴童还要年幼一些。因此,形成这样一种客观现象:在学习美国教程中的一些和弦或八度时,我国琴童因为手太小而够不到琴键。遇到这样的障碍使得教师不得不改变原有的音符,甚至让学生将够不到的琴键省略掉。而《音乐树》有效地避免了这一消极现象的发生,使得手较小的学生的学习得以顺利进行。
美国成人钢琴基础教程的
发展与特点
20世纪中叶,美国涌现出一批专门为成年人学习钢琴而编写的教材。其中包括:伯纳德•瓦格内斯的《成人钢琴教程》(Adult Piano Course,1942)、汤普森的《成人预备课本》(The Adult Preparatory Book,1943)、肖姆的《成人钢琴教程》(Adult Piano Course,1946)、迈克•艾伦的《成人钢琴教程》(Adult Piano Course,1947)、马克斯韦尔•艾克斯坦的《成人钢琴课本》(Adult Piano Book,1953) 以及里赫特的《成人学生》(The Older Student,1956),上述成人教程的编写者也都为少儿编写过入门教程。到了20 世纪70 年代,成人钢琴教材的出版和发行到达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在原有基础之上,又有十余套全新的成人教程面世,并涌现出一批热衷为成年人学习钢琴而编写教材的作者。这些作者及其教程包括:弗朗西斯•克拉克的《键盘音乐家》(Keyboard Musician)、詹姆斯•莱科的《为集体钢琴课而作的合奏曲目》(Ensemble Music for Group Piano)以及阿伦•盖尔斯编写的电化教程《开始弹钢琴:成人电化入门教程学习指南》(Beginning Piano, Adult Approach and Telecourse Student Study Guide)。
与20世纪中叶第一批涌现出的成人教材相比,20世纪70年代的入门教材彰显出以下特点:增加了专门的双手节奏练习,以加强成年初学者对节奏的感知及双手协调性的提升;添设了针对视唱练耳的训练,以加强成人的读谱能力;丰富了为四手联弹以及集体课而创作的合奏曲目。与欧洲的教材大多只局限于严肃音乐体裁相比,出版于20世纪下半叶的美国教材涵盖的作品范围更加广泛。除了传统曲目以外,在作品的和声语汇中加入了爵士、摇滚和流行乐的音响色彩;增加了20世纪当代作曲家新创作的作品,以满足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但是,仅仅涵盖美国的民族民间音乐素材这一事实,并不能满足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的历史重任。中华民族之五千年文明史孕育了大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可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如果当今的音乐教育者们对其不给予重视,如此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何得以传承?
结 语
与欧洲的传统教材注重对手指独立性的培养、对手指力度等基础技术的训练相比,美国的钢琴教程强调对读谱方法与习惯的系统训练以及对音乐综合素质的培养。其丰富的音响色彩极其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学习钢琴的兴趣,而这正(注:期刊首次发表时无“而这正”三字,经核实与校正,本刊编辑按作者要求补正)是学好任何专业的首要条件和必备因素。
笔者对上述美国教程的优势毋庸置疑。但是,仅仅引进美国现有的钢琴教程已不能满足我国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中国的钢琴教育家们理应担当起历史赋予的重任,编写出融入我国经典的民族音乐及优秀的传统音乐理论的钢琴教程,为我国的钢琴教育事业贡献一分力量。笔者认为,只有遵循“中西结合”的发展理念,才能奔向钢琴教育事业的光明未来;只有踏着“东西合璧”之路,方能迈向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美好明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