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新帖

《钢琴家》完美诠释什么叫命如草芥,用音乐描绘人性的 ...

[复制链接]

736

主题

2375

帖子

3850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850
发表于 2021-12-6 11:25:0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IP:云南昆明
《钢琴家》是根据波兰犹太作曲家和钢琴家席皮尔曼的自传改编,描写了一个波兰犹太钢琴家在二战期间艰难生存的故事,该片于2002年9月25日在法国上映。影片没有太多恢宏的场景,但是却用细腻的手法完美的诠释什么叫做命如草芥,最终用音乐谱写生命的赞歌和人性的善良。影片于2003年获得多项奥斯卡奖项和提名。


故事的时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对犹太人进行种族清洗,这也是历史最臭名昭著的暴行之一,数据统计,纳粹德国在这次种族清洗中屠戮犹太人将近600万。
以致1970年德国总理勃朗特跪在华沙犹太隔离区起义纪念碑前忏悔(史称华沙之跪),也无法降低犹太人心中对纳粹德国的憎恨。反而是德国总理勃朗特因为“华沙之跪”间接获得了1971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华沙之跪

影片以席皮尔曼用钢琴弹奏肖邦的夜曲作为开篇,上一秒还是优美而静谧的乐章,下一秒,战争已经降临,上一秒席皮尔曼一家还在想着怎么藏钱,为自己的庆幸而举杯庆祝;


下一秒,犹太人的地位就急转而下:犹太人出门时手臂必须佩戴醒目的标志,而且规格精确到厘米,这是种族歧视的开端,接着所有公共场所犹太人都被禁止入内。
席皮尔曼的父亲因为在街上遇到纳粹士兵没有行礼(可能他也不知道需要行礼),即使后面补上行礼,依旧被士兵一巴掌掀翻,而且还被要求不允许走人行道,只能走旁边的积水路,老人眼中的惊恐,是显而易见的,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种族歧视被彰显的肆无忌惮。


这个场景应该本片的转折点,此后犹太人的生活因为德国纳粹变得越发不堪。席皮尔曼为了应付眼前的苟且不得不卖掉自己的钢琴,虽然那是他的梦想。
然后接近40万的犹太人被集中隔离在一个狭小的犹太人特区。
妻离子散,生离死别开始频繁上演。爱情在这样的环境下显得如此的卑微和突兀。


席皮尔曼第一次看见一条鲜活的生命在自己面前流失是一个小男孩,可能为了逃跑从隔离墙的小洞钻出来,墙外有人在阻碍,尽管有席皮尔曼的帮助,但是小孩依旧失去了生命,那一刻,席皮尔曼第一次感觉生命的弱小。失落,难过,无助在席皮尔曼心中袭转而来。


席皮尔曼亲眼看到纳粹士兵在检查一户在进行晚餐的犹太人,纳粹士兵命令全体人员起立,其中的一个残疾人,没错就是坐轮椅的残疾人,因为没能站起来,直接被纳粹士兵连同人带轮椅直接从楼上扔了下去。那一刻,生命的脆弱和卑微以及纳粹对生命的漠视被展现的淋漓尽致。


然后纳粹让一群犹太人在前面跑,后面的纳粹士兵直接用机枪扫射,直至最后一人倒下。纳粹开着汽车从一个尚未死透的犹太人身上碾压过去,任由犹太人发出痛苦的尖叫。纳粹把犹太人命当成他们玩乐的游戏。


生命如此脆弱,残酷还在持续,中国古代有“不因言获罪”,对于纳粹来说是不存在的,纳粹随意征调犹太人,而且只允许接受命令,连询问都不被允许,一个妇女只问了一句“你们要把我们送到哪里?”回答她的是纳粹直接在她的额头上多了一个枪眼。


席皮尔曼一家因为纳粹的征调,家人被分离。幸运的是,不久之后,他们再次团聚。席皮尔曼的父亲从家人身上凑了20波币买了一块牛奶糖,分成6块给每个家人,用以庆祝家人的团聚。


在小编看来,这是本片中唯一看上去稍显温馨地方,只是这种温馨却显得异常的残酷。因为下一刻,几乎所有的犹太人美其名曰送到新的地方去工作,实际上用绿皮火车被集中送到奥斯威辛集中营进行处决,席皮尔曼因为珠宝儿子的善良而幸免于难。


逃过一劫的席皮尔曼行走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街道两边全都是废弃的杂物,阳光打在他的身上,这一刻彷徨,无助,孤独是他最真实的写照。


残酷还在继续,50万犹太人只剩下6万,席皮尔曼得好心人的帮助辗转多地开始逃亡,期间他经常被枪炮声惊醒,死亡、恐惧、麻木、孤独、疾病、饥饿常伴己身,有时甚至需要装死。
唯一能够给他带来一丝慰藉和温暖的是音乐。影片中出现两次席皮尔曼虚弹钢琴的场面,钢琴声在他的脑海中响起。


而纳粹对于犹太人生命的践踏再次加深,人性的丑恶进一步升华。纳粹军官直接从犹太人群中随机挑选人数命令他们排成一排趴在地上,然后掏枪毫无理由和前奏直接进行点杀。这一刻命人如草芥被诠释到恰如其分。


最后一个画面很耐人寻味,纳粹军官点杀到最后一个人的时候,没有子弹了,而地上的犹太人居然耐心的等待纳粹军官子弹重新上膛,然后把自己枪杀。纳粹军官换弹夹的这短暂的一瞬间可能他一生中最煎熬的一瞬间,但是没有反抗。小编的脑海当时突然涌现一个画面。


当然有镇压就一定会有反抗,但是这种反抗看上去却显得异常的苍白无力,席皮尔曼以旁观者的角度看着其他的犹太人被镇压,被火烧,被屠杀,但他自身难保,无能为力。片中犹太人被纳粹称为“犹太猪”,并鞭笞他们,只是因为纳粹要庆祝“耶诞夜”。
几经辗转最终席皮尔曼藏身在废墟中的阁楼上,而楼下就是纳粹的驻军。席皮尔曼因为饥饿而手抖打翻了手上唯一的一个食物罐头而被纳粹军官发现,那一刻,可能由于长期逃亡和躲藏,席皮尔曼已经没有恐惧,眼里只剩下惊愕、呆板和空洞。


在当得知席皮尔曼是钢琴师时,纳粹军官带着席皮尔曼来到一架钢琴面前,示意让他弹奏。蓬头垢面,须发相连的席皮尔曼笔直的坐着钢琴面前,有些许迟疑和犹豫,那是他的梦想,也是他的唯一寄托。本来因为饥饿而无力的身体,双手在放在钢琴键盘的那一瞬间变得坚定而有力,十根手指在键盘上飞快的跳跃,那一刻,他是满足的,是陶醉的,也是忘我的。纳粹军官就微笑的坐在席皮尔曼的不远处静静的凝视着、聆听着。


优美的音乐激起了纳粹军官心底最后的善意,纳粹军官决定帮助眼前的这个犹太人,在纳粹军队撤退之前,纳粹军官给席皮尔曼送过两次食物,还把自己身上的军大衣给了席皮尔曼(虽然席皮尔曼差点因为这件军大衣挨枪子儿)。临别之际,纳粹军官和席皮尔曼的对话也是本片的亮点。


席皮尔曼凭借这些食物撑到了俄军渡河救援,纳粹军官在撤退时候被俘,尽管试图通过别人向席皮尔曼求救,但是终究席皮尔曼也没有能再次见到这个纳粹军官,最终他死在了俄国的战俘营。
即使是在人性泯灭的情况下,席皮尔曼因为音乐并没有被仇恨所侵蚀,仍然怀揣着自己的梦想,保留一丝丝的善意和感恩,这或许就是导演想表达的。
本片以席皮尔曼弹奏肖邦的夜曲开篇,也以席皮尔曼弹奏肖邦的《华丽的大波兰舞曲》结尾,也算是遥相呼应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x
打赏鼓励一下!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动态码快速登录

本版积分规则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官方微信

招募城市商务合作 电话/微信 18702940294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